“得路便塞路,过桥便拆桥。”这是宋代大慧普觉大师释宗杲在其《禅人求赞四首》中所写的一段话,也是“过河拆桥”这个谚语最开始的由来,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然后一脚将对方踹飞,以示感激之情。但在广东潮州,这种“过河拆桥”的场景却是天天都在发生,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同来瞧
在看桥前,我们要认识大慧和尚。大慧和尚在宋孝宗时,曾为赵昚先生。他生前,“法席之盛,举国皆知”,被誉为“临济再兴”。而宋孝宗赵昚,被后人视为南宋最杰出的帝王。他执政27年,对官场进行了改革,并进行了水利建设、发展农牧业、减免赋税。特别是水利建设,年年有专人明察暗访,对质量不合格或作假的,一律严惩,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被称为“乾淳之治”。
南宋乾道七年,即年,孝宗所著《原道论》,主张以佛法为本,以老年为体,以儒家为天下。这一年,潮州知府曾汪带领百姓,在韩江上建造了一艘船,建造了一座梁桥,建造了八十座桥梁,连接了河东西岸,并在河中屹立了一座石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建成,并被命名为“康济桥”。
“潮之州,南海在其南方”,这句话出自唐代八大文学家韩愈被贬为潮州知府时所作的《祭鳄鱼文》。潮州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位于韩江三角洲的粤东北部,东部与诏安、平和交界,西部毗邻揭阳市,北连梅州、南海、汕头,沿海(海岛)的海岸线达公里,山区面积超过65%。韩愈来此以前,乃是一处偏远而又偏远的地方,与京城长安相距甚远。
“一道上上九天,一道贬潮州路,八千道。愿为圣人除恶,愿将老去爱余生。云横秦岭的家族在哪里?白衣青关,白马难行。知汝远来,欲取我骨瘴河畔。”韩愈虽被贬潮州不过八个多月,但他对此已是尽心尽力。他把中原的先进文明带入岭南,在那里,他驱赶鳄鱼,修建水利,创办学校,发展农业,被当地人奉为神仙,潮州的风景也因此而改变。潮州人将笔架山改名为韩山,而山脚下的“鳄河”则改名为“韩江”。
韩江从潮州境内经过,河水宽广,河水湍急,“游于船上之人,皆畏之。”“有缘之人,才会来到这里。韩愈为子民着想,成为后世的榜样。
为了打通韩江的交通,从北宋乾道七年(),潮州知府曾汪用86艘浮舟建造“康济桥”,直至嘉靖九年(),经过无数次的努力,不断地从韩山运送石块,用石块垒桥,历时年,终于建造出了一条广济桥,梁桥,浮桥,拱桥。
广济桥,也被称为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但潮州人更喜欢称呼广济桥为湘子桥,是中国四大古老桥梁,与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并称为“十八梭舟二十四洲”的特色。
广济桥以东有韩文公祠、韩山师祠,西有潮州古都,广济楼,牌坊街,甲第巷,开元寺等潮州文化和文化的精髓。
广济桥是中国著名的桥梁学家茅以升所称的第一座开闭大桥。檀萃在《楚庭稗珠录·粤囊》中有这样的说法:“济川桥,潮州东门口,日暮两次,以作对弈。”
用一句话来说,这是一条可开可开的桥梁,“过河拆桥”的闹剧,每天都会在早上九晚五上演。广济桥在白天行人往来时,南北两头是相连的;夜间或者遇上大水,就把韩江之间的浮桥打开,留出一条通道。
踏上广济桥,最显眼的是上面密密麻麻的亭台楼榭。“听涛”“赏雨”,“左通”,“右达”,“寻麟”,“觅凤”,等等。
广济桥是由桥墩、石梁和凉台三个构件构成的浮动梁组合,由石梁桥和浮桥构成。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这座石梁桥并没有用水泥来连接,反而是“凿卯榫,以配合”,都是用榫卯来固定的。
踏上广济桥,一颗颗石头仿佛在述说着当年的潮州人建桥。年,即宋淳熙年间,康济桥刚刚建好三年,因韩江大水而损毁,后继知府常伟修桥时,将浮舟增至艘,并在韩山西侧修建了一处亭子,名为“仰汉亭”。
五年之后,继任常伟的知州朱江,又在韩江里修了两座桥,并在桥的两侧建造了一座凉亭,东一座叫做冰球,西一座叫做玉鉴,中央一座叫做蓬莱,开创了墩上建阁的先河。
宋淳熙七年(年),王正功再次在韩江西堤坝上修了一座新的桥墩,并在河堤与河堤间架木成桥,以求长治久安。康济桥从此变成了一座浮桥和一座梁式桥的组合。
之后的几年里,潮州的历代县令都在东、西、北各修了一座桥梁,再以木为桥,下瓮为瓦,墩上建亭,以供商人和官员们歇脚。
凉亭上挂着的灯笼,迎风招展,瑞庆佳节。潮州知县王源于明宣德十年(年)对济川桥进行了彻底修复和加强。匠人用三条四千公斤的钢绳,把河中的浮舟用三条四千公斤的钢绳穿在上面,然后在桥头搭了个凉亭,在梁上铺了12个凉亭。建成后,西海岸10个桥墩9个洞口,长度m;东海岸有13个桥墩12个洞口,全长公尺;中央有一座浮桥,由24只船只并列连接,全长91公尺。一艘艘的船只,在韩江上穿梭。
明朝江西提学使节李龄在其《广济桥赋》中描绘了当年的盛况:“五尺一亭,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梁画栋,拱门斜倚。“天刚蒙蒙亮,商铺开门,酒肆,彩旗飘扬,登桥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
明嘉靖九年(),丘其仁因航行与防洪,裁撤六艘浮舟,"十八舟二十四"的局面就此成形。
“广济百粤,有功于天下”,潮州人民深切体会到了大桥对他们的生活的方便,于是“广济桥”这个名字就有了。
广济桥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战火,郑成功纵火焚烧湘子桥的事情,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知晓。《海阳县志》载:“清顺七年,郑成功对潮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广济桥被一场大火摧毁。蔡元,正在修葺。”
清朝初期,郑成功在南澳发动起义,导致福建连续几年的灾祸。为了保证粮草供应,郑成功决定进攻潮州。
郑成功在顺治七年(0年)接连攻克普宁、揭阳、惠来,碣石迟迟无法攻克,转而向潮州府城发起进攻,但潮州镇统领郝尚久却固若金汤,僵持了50余日,始终无法攻陷。
这时,他的手下陈斌出谋划策,切断了广济桥,切断了守军的支援。郑成功下令烧桥,广济桥一把火烧了,仅剩一些桥墩,至于是好是坏,就让后世来评价了。
广济桥历经了数千年的战争、洪水、火灾和地震的摧残,却被后人一次次地修复。如今,广济桥已经没有了交通工具,是来潮州旅游的必经之地,只要花20元,就可以登上大桥,感受一下这条古老而又古老的桥梁。
从上桥到广济阁,再向东,就是浮桥相连的地方,有一尊铁制的铁牛雕像。康熙时,潮州总督张自谦修复广济桥时,曾在东西桥两端各安设一尊铁牛,以求“镇桥御水”。传说中,被大水冲掉的铁牛,竟然是在梅州,韩江的下游。一头上千公斤的大铁牛,如何能逆流而上?所以才有了“潮州湘桥好风光,十八舟二十四舟,二十四楼二十四种,两头铁牛一条滑。”
跨上铁牛雕像,沿着石阶往下是一座浮桥,上面有18只横着的木头小艇。浮空艇是用木头做的,宽度超过5米,踩上去一点都不会摇摇欲坠。向导告诉我们,浮桥在每天的5:30分会按时拆除,然后在上午9:30的时候把它接好。这桥究竟是如何被拆除的?
我又去广济桥等着,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傍晚五点,浮桥上的游人已经被清理干净,两条巨大的船只从远方驶来。
工作人员松开绳子,将三艘浮空艇绑在一艘大船上,随后将三艘大船拉出水面。拆桥只花了十多分钟,这让我大吃一惊。
八百余载,韩江的激流,广济桥起起伏伏;而屹立不动的广济桥,将会永久地铭刻在潮州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城市里。不远处,便是韩江大桥和金山大桥。
不知大慧和尚在过桥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广济桥的灵感?但潮州人民几百年来,一代接一代地建桥,早已铭刻在了潮州人民心中,融入他们的骨子里。
一座桥,一座城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桥梁,铭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你心里的桥梁在哪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