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闽南语
听更多的闽南语节目
请点上面的“传承闽南语”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古街无言,诉说不尽(下)
洪泓
“巷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巷名是活跃的文化细胞,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在西街中段南侧有条叫做井亭巷,此巷西面有一座城心塔,该塔又名“定心塔”,垂暮之年的塔为楼阁式五层五檐,平面呈八角形,最基层为石砌,高不过4.5米,边长也仅0.75米,红砖塔身,外涂白水泥,普普通通,并不显眼,仅此而已。井亭巷71号处,大埕南端确有一腔井,生满青苔,重叠的石井盘壁上阴刻有“玉泉井”三字,十分古朴。虽然现代人都用上自来水,但井中至今水清见底,据老人反映此井水从未干过。据讲,这腔玉泉井就是古泉州城鲤鱼形的脐位!
泉州名城早时又叫鲤城,鲤鱼穴因有此古井为脐,一如鲤吻饮江,期盼“鲤鱼跃龙门”,古井便有活泉来,保持其生命活力。
水井是一块心灵净土,它能洁尘去污,让心灵得到栖息。人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土有水,便形成了“一方人”的文化基因。
西街,除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意蕴,还有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暗脉。
民间四句顺口溜赞道:“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青瓷彩绘交趾陶,雕梁画栋玉门殿。”闽南大古厝一般若呈“口”字形称之为一进;“日”字形称之为二进;“目”字形称之为三进;“庭院深深深几许。”大古厝愈深,愈不得窥其堂奥。
目前看到的西街号的“洲紫新筑”,原为一处粘姓府第。俗说“田园厝宅百家姓。”年菲律宾经营木材生意的富商宋文圃购置旧厝改建,年完工。该厝中轴对称,布局巧妙,规模罕见,从高空俯瞰,更显得气势宏伟,绚丽精致。“洲紫新筑”乃钩勒元雪松道人赵孟頰遗墨而刻,浓浓书卷气扑面而来。里面“四房看厅”布局,虽然己经斑驳破败,依旧可以想像当年气派。其实这是一座前古后洋,典型中西合壁的古民居。在中西文化的浸染中磨砺出的收敛与包容揉合成它特有的品质。由于老华侨宋文圃是做木材生意的,所以整座建筑内装修地板全为楠木,十分精致。
机缘巧合,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李欲晞先生、中新社福建分社原社长周景洛先生、厦门市教育局原局长傅秋元先生都是在这里长大、成材的。
德厚流水,智慧苍生。叙事怀人,建筑依在。
西街不大,古迹很多。佛教、道教、基督教在这里“三教并存、和谐共荣”。这里是一条行神的街。
走在西街,绕不过去的是大开元寺。“一城山色,半城寺院。”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独享一方宁静的开元寺始创于唐朝武则日垂拱二年(年)唐玄宗开元年间,改为开元寺。占地千平方米,寺庙的范围南北长米,东西宽米,规模恢弘。
“桑开白莲,无情说法;塔涌铜佛,正立当机。”难忘千年沧海桑田,因此桑田变庙宇的开元寺又有“桑莲法界”的雅称。据说,大财主黄守恭在公元年至年,在泉州大量发展殖桑织丝业,经营桑田七里,是最先发展丝织业。他一生曾经做了三件大事,种桑、养蚕、织锦,为开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话题回到现实,其实看似枝枝蔓蔓肆意生长的市井白描,反映出的则是侧身而过的往事,还有打个照面的私语,点点滴滴,尽在心头。
古街无言,诉说不尽。繁华落尽,终究归于平静。万事如此,古街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