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开始,伴随着中国水下考古的逐步发展,在一些古代的航线之下陆续有很多的古沉船重见天日。年6月9日,中国首次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启动。考古工作者在福建省泉州湾后渚港,历时两个半月打捞出一艘宋代沉船。发掘出的沉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有1个水密隔舱。除船体上部结构损坏无存,船首残存部分结构,船身中部底板、侧板和水密隔舱壁和龙骨等保存较好。专家结合船型结构特点、船舱出土遗物及沉积环境等,推断这是南宋未年的远洋商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是中国出土的唯一一般由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海船,其他均是从中国向外出发途中失事沉没的。
中国商船的分类
中国这个沿海的海船,以长江口为界分成两大类型。长江以北的叫“沙船”,长江以南的叫“福船”。因为长江南北海岸的地质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北边的海岸是沙岸,所以那个船在航行没什么顾忌,它的船底基本上都是平的。在长江以南都是礁石,船如果在这个礁石中间走,船底做得很窄,像一个V字形。泉州的这艘沉船就属于福船,因为福建做这个船做得最好,所以用它命名。
中国造船和西方造船设计理念上有些什么不同
中国的船相对来说两头比较窄,尾部是收的前面是尖的,这样便于在海水里面前进。西方人按照仿生学的理论,他认为应该在中间靠前,因为一条鱼的宽度大致上都在中线靠前的地方。可是我们中国的先辈们比他们高明,船不是鱼不是潜水艇,它是在两种介质之间行走,它就像鸭子或者像鹅,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船最宽的地方是靠后的。外国人现在也改为中间偏后最宽,因为这个最合理。
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
泉州港主要是指后渚港及附近的几个码头,它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是一个海上交通的港口,到了宋朝的时候基本上是我们中国最大的一个港口,因为这个地方到处栽的树是刺桐,所以阿拉伯商人把这个港叫“刺桐港”或者叫“刺桐城”。海外有一本书叫《光明之城》,里面记载当时这个港口停泊的船达到一万五千艘,超过威尼斯。因为有这么发达的水运那当时泉州的造船工业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宋代全国造船的规模达到艘以上,这当时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中国的船除了多质量也非常好,不是成批生产粗制滥造。考古学家可以按照沉船残留的一些构件尺寸恢复到原状。年发现这个船后9年年在美国参加展览,用这个船的复制品参展,因为真品不允许出国。当地媒体看了以后惊呼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泉州古船的发现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艘远洋回归的沉船,它是远洋换了东西回来了在家门口突然沉没。沉在海底然后被海浪一点一点地推,推到年的时候在海滩上露头了。当时附近的农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看到有木板就上去拆回去可以做饭,没想到这个板子在海里泡的时间太长了烧不着。据说是被厦门大学一位教授发现,马上上报进行发掘,但是两边很多板子被拆掉了或者原来在水里就已经是散掉了。
这个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被12个隔板隔成了1个舱,这个结构是典型的福船的结构。每个隔板都有大概10厘米到12厘米,隔板很厚的很结实。另外在第一舱跟第六舱发现有两个安放杆的底座,拿巨大的樟木块做的。当时宋代的船有4个帆到6个帆,这个帆高度不是任意的,是经过科学计算的。主帆一般来说比船身的总长要略过一点,这个船4米现在推测它的主帆高可能6米。中国的帆也世界第一,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里面走是按照印度洋的季风,他的帆是三角帆。后来欧洲人后来把这套东西引过去后发现大西洋的风跟印度洋不一样。我们中国是根据中国一带季风的特点把帆做成可以活动的,可以收下来就像百叶窗一样。帆的角度也是可以调整的,只要不是90度顶着吹的风我们都能借这个力调整,看上去顶风能“之”字形走。
中国还有一个发明叫舵,现在在汉画像石里面可以看到,这个船的尾巴上是有舵的,跟帆配合使用掌握方向。大家有机会可以到福建泉州开元寺去看看这个古船。
《清明上河图》中有艘船,带着杆要过桥,船工可以把桅杆放下来了,等过了桥洞之后再把它坚起来。文献上记载,有一年一艘高丽的船,船上有0多个人遇到飓风被刮到了江苏的昆山,船的桅杆断掉了漂流到中国。昆山的县令动了侧隐之心,叫了工人帮他们重新做了一个活动的桅杆,并告诉他怎么使用。台风来了放下来,台风过了再把它坚起来
古船断代
这个船有个“龙骨”,而里面会挖一个孔叫“保寿孔”,那里面有一面镜子和一枚铜钱,出去航海要看北斗,然后要根据北斗的高度来测量自己跟目的地的距离。结果这个铜钱是宋徽宗时候的。然后在船舱里面找到年代最晚的南宋的钱。宋船要用一个“保寿孔”这种泉州地区的风俗习惯直到今天都是这样。看这船板还是比较新的,钉子也没有钉得乱七八糟。如果这个船用了很多年了,以前有三年一小修五年中修十年大修的习惯,所以现在专家认为这个船返航沉没的年代应该离南宋的度宗不太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