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对这首诗应该非常了解,它也被称作“千古反诗第一”,其作者就是著名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冲天大将军”、“大齐黄王”——曹州冤句(山东菏泽市牡丹区)人黄巢。这首“不第后赋菊”诗是他年轻时赴长安赶考(屡次)不中、气恼愠怒之下所作,诗文明明白白地表达了黄巢想要打败唐王朝、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秩序之雄心。
唐乾符二年(年)六月,濮阳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等人在前一年因为朝廷压榨过重、水旱灾祸横行、不堪忍受所发动的起义蔓延到曹州,此时已经当了多年私盐贩子的黄巢也与子侄辈一起投靠了王仙芝,参与到反唐起义中。
乾符四年(年)二月,王仙芝战死于黄梅(湖北黄梅),黄巢则自立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黄王”、建年号“王霸”,正式开始了和唐朝分庭抗礼、自建政权的过程。之后黄巢大军从江西经浙江、跨福建抵达广东,再从广东经广西北上湖南、湖北,然后由河南进入陕西。广明元年(年)十二月,黄巢大军攻克长安,实现了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夙愿。
长安失守前,唐僖宗在宦官首领田令孜的护卫下,由神策军的保护,狼狈逃出皇宫,先逃到咸阳,再逃往汉中,最后逃到四川。此后唐僖宗在四川整整躲了四年。
黄巢攻克长安后,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唐僖宗则诏令镇东、太原、代州等节度使出兵讨伐黄巢,泾原、秦州、鄜延、夏州等节度使也奉诏出兵(之前,这些节度使都是半独立状态,对朝廷的诏令阳奉阴违、不尽全力。而黄巢对朝廷进行沉重打击后,诸节度使觉得攻打黄巢对自己有私利,于是纷纷出兵,以在攻打黄巢的过程中获取利益)进攻黄巢。
在诸节度使的合围反扑下,黄巢在长安坚持了两年,最终不敌,被迫于中和三年(年)四月退出长安,其大将、同州(陕西大荔县)防御使朱温在这之前降唐。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中和四年(年)六月,黄巢在泰山虎狼谷(山东莱芜西南)力尽兵败身死,唐末农民起义最终失败。
虽然黄巢起义失败了,但唐朝的统治基础已被农民军打击得摇摇欲坠,安史之乱以来各地方节度使“自立”而造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较大的藩镇如:凤翔李昌符,蒲州王重荣,洛阳诸葛爽,刑州孟方立,太原李克用,汴州朱全忠,蔡州秦宗权,徐州时溥,齐州朱瑄,淄青王敬武,淮南高骈,宣州秦彦,杭州钱镠等都各自割据一方,不奉朝廷号令,形同独立王国。这些藩镇相互攻打、自相并吞,最终使得唐朝覆灭在他们的手中。
光启四年()三月,唐僖宗改元文德,当月唐僖宗病逝在长安武德殿,其弟李晔继位,即唐昭宗,在唐昭宗手中,唐朝走向了灭亡。而继唐朝之后建立的五个王朝“梁、唐、汉、晋、周”,因为在他们建立之前,历史上就有过同名的王朝,所以后世史书给他们加上了“后”字以示区别,称为“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这就是中华历史上的“五代”。而同一时期,各地尚存有十个(较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政权,因为实力弱于中原王朝,所以没有被计入正统朝代中,而是以“十国”作为他们的称呼,即:前蜀、后蜀、吴(杨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他们和中原王朝所并存的时代,就被称为“五代十国”。
朱温在降唐后被赐名为朱全忠,并受封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此后朱温以汴州(河南开封)为基地,展开与其他藩镇的争斗。经过十余年的作战,身处中原腹地的朱温越战越强,占据了河南、山东、陕西三省,并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手中夺到了唐昭宗,挟持为傀儡。天祐元年(年)八月,朱温弑杀了唐昭宗,然后立其子李柷为帝,即唐昭宣帝。
天祐四年(年)四月,朱温逼迫唐昭宣帝禅位,正式即皇帝位,改名为朱晃,改元开平,建国号大梁,升汴州为开封府(河南开封)。朱温就是五代第一王朝“后梁”的建立者——后梁太祖。
后梁太祖建国后,与死敌——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连年交战,互有胜负。乾化二年(年)六月,朱温被儿子郢王朱友珪弑杀,他的另一个儿子均王朱友贞则于凤历元年(年)正月起兵讨伐朱友珪,朱友珪不敌自尽,朱友贞顺利继位,即后梁末帝。
之前,晋王李克用已经在后梁开平二年(年)正月去世,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爵位,并继续领兵和后梁交战。李存勋善骑射,文武双全,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后梁末帝在和他的交战中屡遭败绩,接连丧失国土,国势日衰。
后梁龙德三年(年)四月,李存勖正式称帝,建国号唐,建年号同光,这就是五代第二王朝——后唐,李存勖即后唐庄宗。
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年)八月,后唐庄宗发动了对后梁的决战,亲自率军渡河攻破后梁中都(山东汶上),随后攻占曹州(山东定陶西南),直逼后梁都城东京(河南开封)。
此时因为黄河溃坝,东京无险可守,后梁大臣劝后梁末帝出奔洛阳,集中军队再与后唐作战。后梁末帝考虑到自己一旦离开都城就不能保证诸将会继续拥护他,于是没有离开。
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年)十月初八,后唐大军包围了东京开封府,随后展开攻城。后梁末帝知道即将亡国,于是命控鹤都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奉命杀死末帝后也自杀。第二天,后唐军入城,后唐庄宗收葬了后梁末帝,然后拆毁后梁宗庙,追废后梁太祖、后梁末帝为庶人。后梁历时十六年,至此灭亡。
灭后梁之后,后唐庄宗志得意满,自此开始骄奢嬉戏,他极度宠幸伶人,导致后唐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伶人干政”局面。后唐庄宗又听信佞臣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当时有其他地方政权使者入后唐朝贡,回国后汇报说“唐主骄淫无政,不足畏也!”
后唐同光三年(年)九月,后唐庄宗命儿子魏王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率兵攻取前蜀。同光三年(年)十一月二十六,李继岌大军到达成都,前蜀主王衍出降,前蜀灭亡。
但就在后唐灭前蜀的同时,同光四年(年)二月,因为不堪忍受后唐庄宗的骄奢昏聩,魏博士兵在贝州哗变,然后沧州等地军队也相继兵变,河北各地大乱。后唐庄宗只得起用被自己猜忌的李嗣源(李克用养子)北上平叛。李嗣源至魏州时亲军也哗变,被劫持入城与叛军会合。本来李嗣源没有反意,但迫于形势,又无以对后唐庄宗自明,只得率军南下。因为诸将对后唐庄宗已经失望,于是各地都拥护李嗣源。当时李继岌的征蜀大军已经班师,但因途中平定叛乱,耽误了归程。
同光四年(年)四月,后唐庄宗决定前往汜水关(河南荥阳)与李继岌会合,再对李嗣源军发动进攻。但就在出兵前夕,后唐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突然发动叛乱,率所部攻入洛阳兴教门。后唐庄宗亲自出战,在乱军中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外。得知后唐庄宗已死消息后,李继岌在渭南自缢而死。当月,李嗣源进入洛阳,安葬了后唐庄宗后继位称帝,即后唐明宗。
后唐明宗在位八年,整饬吏治、减免赋税、整顿禁军,后唐国家稳定,政治清明,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但是后唐明宗晚年疑心过重,执政失误,使得君臣离心、父子猜忌,后唐元气大伤。
长兴四年(年)十一月,后唐明宗病重,其次子秦王李从荣误以为后唐明宗已经去世,于是准备武力夺取帝位,但被枢密使冯赟、朱弘昭与宣徽使孟汉琼等出兵击败诛杀。后唐明宗闻讯后惊骇悲痛,导致病情加剧。十一月二十六,后唐明宗急召第五子宋王李从厚赴洛阳,随后驾崩于雍和殿。李从厚火速赶至洛阳为后唐明宗发丧,然后即位,即后唐闵帝。
后唐闵帝即位后,于应顺元年(年)二月,对凤翔、河东、成德、天雄四镇节度使进行调动,并派使臣监送,其中后唐明宗养子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被改镇河东。后唐闵帝的本意是借此削弱四镇实力,但李从珂趁机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发动叛乱。李从珂将所有财帛都用来奖赏军队,并许诺攻下洛阳后再予重赏。于是凤翔军队很快攻下长安、华州、陕州,后唐闵帝的侍卫亲军纷纷前来归顺潞王。后唐闵帝无奈,只好放弃洛阳,逃往魏州,途中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扣押,并引兵尽杀闵帝亲随,然后将闵帝软禁在卫州。
应顺元年(年)四月,潞王李从珂率军进入洛阳城,后唐明宗之妻曹太后下诏废李从厚为鄂王,命李从珂监国。四月初六,李从珂称帝,改应顺元年为清泰元年,李从珂即后唐末帝。李从厚在后唐末帝登基后被弑杀于卫州。
后唐末帝登基后,也效法后唐闵帝的做法,在清泰三年(年)调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后唐明宗女婿)为天平节度使,企图削弱石敬瑭兵权。石敬瑭拒绝调任,并上表指责后唐末帝得位不正,应立即将皇位让给后唐明宗幼子许王李从益。后唐末帝大怒,撕毁石敬瑭的奏表,并削其官爵,然后发动大军讨伐河东。
后唐大军在五月间出动包围太原,筑长围以围困石敬瑭。于是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向契丹太宗耶律德光表示愿意割地称臣。九月,耶律德光亲率军队增援石敬瑭,于团柏谷击败后唐军。随后,石敬瑭与契丹联军顺利南下,并于后唐清泰三年十一月于柳林(山西太原市东南)接受契丹册封,建国号晋,改元天福,正式立国,即五代第三王朝——后晋,石敬瑭即后晋高祖。
后晋天福元年(年)十一月,石敬瑭称帝后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此换取契丹支持。契丹和后晋军队进逼洛阳,后唐先锋指挥使安审信、振武守将安重荣、彰圣指挥使张万迪等纷纷归降石敬瑭,后唐末帝的统治即将全面崩溃。
后晋天福元年、后唐清泰三年(年)闰十一月二十六,后唐末帝困守洛阳,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及皇室家眷等登皇宫玄武楼后放火,自尽而死,后唐历时十三年,至此灭亡。
后晋天福二年(年),石敬瑭抵达汴州,次年迁都于此,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当时后晋得天下不久,各地藩镇大都不服,府库空虚,百姓贫穷,而契丹贪得无厌。石敬瑭卑辞厚礼,以事契丹,对契丹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称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这可耻的称呼。
石敬瑭晚年吏治腐败,后晋朝纲混乱,民怨四起。原向后晋称臣的吐谷浑部不愿降服于契丹,于是逃到河东,归属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后晋天福七年(年),契丹因为吐谷浑叛逃之事遣使来责问,石敬瑭不敢得罪“父皇帝”,又对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无法加罪,左右为难之下忧郁成疾,在六月的时候惊惧而死。
因为石敬瑭儿子大都早死,唯一存活的幼子石重睿还年幼,所以宰相冯道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便立石敬瑭年长的侄子石重贵为帝,石重贵即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向契丹报丧时称孙不称臣,给早就想伺机南下的契丹太宗耶律德光提供了借口,契丹和后晋由此关系破裂,随时可能开战。
后晋开运元年(天福九年、年),耶律德光借口因石重贵给自己上表称孙不称臣,于是率军南下,入寇雁门关。石重贵在群臣请求下亲自率军抵抗契丹进犯。有赖于广大军民的英勇作战和顽强抵抗,契丹先后两次大规模的进犯都被后晋挫败。
但石重贵本人喜好声色犬马,视国事为儿戏,醉生梦死,为应付战争耗费与满足自己私欲,大蝗大旱之年还派出官吏,四下盘剥,搜刮民间,导致百姓怨声载道,群情汹汹。与契丹决战之际,石重贵仍旧出外游猎,视军国大事不顾,并大建宫室,装饰后庭,广置器玩,国难当头之时,百姓仍旧饿毙于道。石重贵如此不恤民力国力、大肆游乐,后晋国运可想而知。
经过数年拉锯作战,后晋国势颓落,不堪再战,大将杜重威、张彦泽于后晋开运三年(年)引兵在前线造反,降契丹后带领契丹军队回军汴梁,大兵压城,包围皇宫。石重贵途穷之下无计可施,欲纵火自杀也被近侍阻挡,被张彦泽抓住后和全家迁到开封府衙软禁。
后晋开运四年(年)正月初十,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入城,进入东京开封府,并在崇元殿接受后晋百官朝贺。然后耶律德光下诏废降石重贵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负义侯,把他迁往极北偏僻之地:渤海国黄龙府。后晋历时十二年,至此灭亡,中原地区暂时被契丹占领。
灭后晋之后,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自“大契丹”改为“大辽”,并改契丹会同十年为辽大同元年。
因辽军在中原掠夺人民财物,所以民间反抗四起,同时耶律德光不让诸节度使返回各自节镇,地方藩镇也开始出兵抵抗辽军。辽大同元年(年)四月,耶律德光被迫放弃开封引军北返,途中在河北栾城病逝。
辽军北返后,后晋最大的地方实力派、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自太原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很快拿下了洛阳和开封,稳定了中原局势。之前刘知远已经在太原称帝,但没有改国号,也没有建年号,但废弃了石重贵开运年号,改称天福十二年(年,天福是石敬瑭年号)。直到辽军北撤,刘知远拿下开封后,才改国号为汉,并以明年为乾祐元年(年),这就是五代第四王朝——后汉,刘知远即后汉高祖。
后汉高祖称帝半年后,于乾祐元年(年)正月得病去世,之前他的长子刘承训已经去世,所以由次子刘承祐继位,即后汉隐帝。同时,后汉高祖安排了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重臣辅佐隐帝,如同托孤。
后汉隐帝起先依靠老臣们平定内外叛乱,稳定了社稷。但在朝野稳定后,后汉隐帝又担心老臣手中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对郭威等辅政老臣等猜忌日深,准备逐步将他们铲除,以卫皇权。后汉乾祐三年(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突然发动,把辅政老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诛杀于朝堂外,然后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在邺城的枢密使郭威。
郭威闻讯后不甘被杀,于是举兵反抗,留养子郭荣镇守邺城,然后率领大军杀奔开封,后汉隐帝于是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家眷全部杀死,并亲自率军出城征讨郭威。但后汉隐帝在七里坡之战中大败于郭威之手,不得不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郭威得胜入京,觐见李太后(后汉高祖之妻)之后推举太后临朝听政,并提出立后汉高祖之侄、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以稳定局势。
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是年1月)初一,边境告警,说是契丹兵大举南下,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郭威率大军北上途经澶州时,军士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加在他身上,大呼奉其为新帝。郭威顺势返回汴京,奏报并逼迫李太后授其为“监国”,夺得后汉国政。后汉乾祐四年(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这就是五代第五王朝——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后汉同时也宣告灭亡,历时三年而已。
后周太祖即位后崇尚节俭、用仁德、轻徭、薄役治理天下,同时改革前朝弊政、整顿吏治纲纪、治理河患、招抚流民,发展农业。后周在他的统治下迅速强大,中原地区自唐末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开始有了终结趋向,后周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开启了统一天下的坚定基础。
后周显德元年(年)正月,后周太祖病逝于汴京,临终前,他亲手把江山交给了养子、皇嗣、晋王郭荣,这就是后周第二代皇帝——后周世宗。
后周世宗即位后,力排众议,亲自率军击败了后汉的残余势力北汉的南侵,又诛杀了作战不利的禁军将领、整顿了军队制度,初步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禁军。内政方面,后周世宗招抚流亡百姓,减免赋税,整顿吏治,招纳文人参与政务,限制武将擅权,使得后周政治在五代中最为清明。显德二年(年),后周世宗年废天下佛寺(灭佛),获取了大量寺院隐田以及大批亲壮劳动力并巨额财富,用以整顿经济。在后周世宗的治理下,后周军事与经济力量飞速发展,为中原的统一建立了重要的基础。
后周世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目标激励自己,并付诸于实施。显德二年(年),他出兵击败后蜀,占秦州、汉中一带,将后蜀门户掌握在手中。同年,后周世宗出兵讨伐首次南唐,并在之后连续两次攻击南唐,终于在显德五年(年)迫使南唐称臣,并夺得南唐江北十四州,使南唐俯首就范,并震慑了南方各割据政权,日后的北伐幽云,从此没有了后顾之忧。
显德六年(年),后周世宗经过长期周密准备后,亲率诸军北伐,以收复被石敬瑭割给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在后周世宗的指挥下,周军气势如虹,出兵战无不克,一个月内即收复幽云十六州中的瀛、鄚两州、及不在十六州其中的宁州、易州二州,并淤口、益津、瓦桥三关。后周世宗于瓦桥关设立雄州,益津关设立霸州,史载“世宗平定关南,收三关三州十七县,户一万八千三百,王师不亡一失,边邑望风而下。”——《旧五代史》
至此,后周已经收复自后唐末年以来失陷于契丹的中原故地合计六州(含雄州、霸州),约占全部失土的五分之一,而辽国南京道(幽州、即北京)处处风声鹤唳,后周军威赫赫,燕云指日可下。
初战得胜后,后周世宗准备一鼓作气直驱幽州城下,收复全部失地。但就在出兵幽州的途中,后周世宗突然发病,无法继续坚持,不得不自雄州撤军,返回汴京,中原王朝因而失去了这一次绝佳的恢复幽云机会。
返回汴京后的后周世宗的病情没有好转,且转为危急。显德六年(年)六月初十,后周世宗将在世的长子、七岁的郭宗训册封为梁王,立为皇嗣,以文臣范质、王溥为辅政大臣,辅佐处理朝政。由于当时汴京中流传“点检作天子”的谶言,于是后周世宗将妹夫、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解除职务,以亲信大将、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显德六年(年)六月十九,后周世宗在汴京皇宫万岁殿驾崩。皇子梁王郭宗训奉遗诏登基,即后周第三代皇帝——后周恭帝。
后周世宗驾崩后,他生前的忠实臣子赵匡胤不安于后周“孤儿寡母”的现状,准备效仿五代先辈们一样,夺取后周社稷。赵匡胤利用自己担任殿前都点检、执掌禁军的大好机会,将禁军高级将领大都安排为自己的亲信,做好了篡位前的一切准备。
显德七年(年)正月初一,后周镇州(河北正定)、定州(河北定县)地方官员发来急报,称辽、北汉联军即将入侵(很有可能是赵匡胤指使的谎报),后周恭帝征得宰相范质、王溥同意后,命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率禁军北上,迎战敌军。
赵匡胤接到诏令后马上调兵遣将,第二天就率大军出城,当日下午大军进抵汴京之北三十里的澶州陈桥驿。当晚,赵匡胤自己不出头,由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出面策划、唆使将士们,他们拥到赵匡胤住处,打开他的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并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然后,赵匡胤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安排下,被士兵们扶出门送上马,簇拥着返回汴京。
在返回汴京途中,赵匡胤和将士们约法:“太后和幼主一定要严加保护,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守法者重赏,违法者严办!”诸将都叩首领命。在亲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接应下,汴京轻而易举被赵匡胤拿下,几乎没有流血事件,五代更替中,这算是很难得了。
赵匡胤控制局势后,请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出面收拾朝政,并请皇太后符氏和后周恭帝禅位。符太后无法,只得以后周恭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退位,后周至此终结,历时十年。
赵匡胤则在汴京皇宫崇元殿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宋,这就是北宋王朝的开端,赵匡胤即宋太祖。而北宋的建立,标志着自朱温篡唐以来,历时五十三年的五代王朝更替历史的终结。
在五代更替及北宋立国初期的同时,中原地区之外尚先后存在过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其中割据地盘较大、势力较强的十个政权:前蜀、后蜀、吴(杨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被后世史书并称为“十国”。因为这十个政权的影响力不如中原五代王朝,所以这里就简略为大家加以解读:
前蜀:由舞阳(河南舞阳)人王建所建立。王建年轻时贩卖私盐为生,后来投靠大宦官、忠武监军使杨复光,成为唐军中的一员,日后逐渐升为忠武军都将。
广明元年(公元年),黄巢攻克长安,唐僖宗逃奔西川,王建在此期间被大宦官田令孜收为养子,并入神策禁军中,随驾入川。此后西川大乱,诸将相互攻伐,王建乘乱攻取了成都,被唐朝任命为西川节度使。
天复三年(年),王建受封为蜀王,后梁开平元年(年),后梁代唐,王建拒绝承认后梁正统,以"兴复唐室"为口号,打算与其他藩镇出兵讨梁,最后没有应者而作罢。同年九月,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即前蜀。
后梁贞明四年(年),王建去世,其子王衍继位。王衍年少无知、醉生梦死,前蜀朝政腐败,军备废弛,行将自取灭亡。后唐同光三年(年),后唐庄宗以皇子魏王李继岌和枢密使郭崇韬统兵,自大散关南下攻蜀,仅七十日即攻到成都城外,王衍惊慌失措,无路可逃,于是与众臣抬棺披棘,出城降于后唐,前蜀灭亡。后唐军将王衍及全族押出西蜀后,把他们就地处决。
吴(南吴):黄巢起义时,庐州人杨行密(时名杨行慜)在江南也参与起义,后来被唐军招纳,拜为庐州刺史,依附于淮南节度使高骈,改名杨行密。之后杨行密在藩镇混战中势力渐强,占领了扬州。景福元年(年)八月,唐朝封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吴国雏形建立。
天祐二年(年)冬,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侍中、弘农王,但是大权都被大将张颢、徐温所控制。天祐五年(即后梁开平二年,年,杨吴不承认后梁,不用后梁年号),张颢杀杨渥,立其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弘农王。随即徐温诛杀张颢,尽夺杨吴大权。
天祐七年(年),杨隆演自加中书令、吴王。天祐十六年(年)又号吴国王,改元武义,与唐断绝法统(都是徐温策划,杨隆演傀儡而已)。武义二年杨隆演去世,徐温立其弟杨溥为吴国王,改元顺义。吴顺义七年(年)徐温去世,由养子徐知诰继承权位。同年,徐知诰奉杨溥称帝。
吴天祚三年(年),杨溥被迫禅位位于徐知诰,杨吴至此灭亡。从第一代国主杨渥继位时起,历代杨吴国主都是权臣的傀儡,这在整个中华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吴越:唐乾符年间(-年),浙江钱塘人钱镠应募投军,平定地方叛乱,并在抵御黄巢起义军的作战中立下战功,升为都知兵马使。
此后钱镠在藩镇混战及剿灭地方叛乱的过程中逐渐由偏将而升为镇海军节度使、浙江东道招讨使、彭城郡王,基本控制了两浙,正式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天复二年(年),唐昭宗封钱镠为越王,后梁开平元年(年),后梁太祖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吴越建国。
由于吴越偏安东南一隅之地,所以吴越历代统治者始终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谦恭执臣子礼。后唐长兴三年(年),吴越王钱镠去世,年八十一岁,子钱元瓘嗣位为吴越王。此后吴越历经钱元瓘、钱佐、钱倧、钱俶四代统治,都遵循钱镠的“民本”思想,施行轻徭薄役,勤政爱民,同时对历代中原政权都恪守臣节、和平共处。
宋太平兴国三年(年)五月,吴越王钱俶入开封参拜宋太宗。当时南方各割据势力都被北宋消灭,只有吴越独存。钱俶审时度势,遵从钱镠“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的祖训,决定纳土归宋,将吴越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献给北宋,完成一统。此后钱氏后人大都出仕于两宋,颇有令名,至今家族传承不绝。
楚:楚国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马殷所创立。唐末时,洞庭湖以南地区四分五裂,地方割据势力相互攻伐,但没有一家能完全控制整个湖南地区。乾宁元年(年),蔡州军团从江西进入湖南,随后开始征服湖南各方,光化元年(年),蔡州军首领马殷进位武安军节度使,数年内,衡、永、道、郴、连等湖南五州都被马殷攻占。后梁开平元年(年)朱温建梁后以马殷为楚王。
后唐天成二年(年),马殷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楚国国都,并在城内修宫殿,置百官,正式立国。后唐天成五年(年),马殷去世,子马希声、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先后继位。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三人因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楚国因此内乱频发,国政混乱。后周广顺元年(年),楚国世敌南唐趁马氏兄弟内乱之际发兵攻入湖南,占领长沙,楚国因此灭亡。
闽:闽国由光州固始(河南省固始)人王审知建立。黄巢起义爆发时,王审知与长兄王潮,次兄王审邽都参加了寿州人王绪率领的起义军,并随军南下,一直打到了福建境内。之后王绪因为擅杀部将而被军士们逮捕自尽,众将一起推选王潮为新首领。此后王潮得到了泉州刺史的官职。
经过多年征战,王氏兄弟拥有了福建五州,唐昭宗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承认了他对福建的统治。乾宁四年(年)王潮病逝,临死前把福建军政大权交给了王审知。后梁开平三年(年),后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都闽侯(福建省福州市),此即闽国立国之始。王审知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他统治福建期间,自奉俭约,与民休息,兴利除弊,深得闽地民心,后世福建百姓尊他为“开闽圣王”。
同光三年(年)十月,王审知去世,由长子王延翰继位。之后的王氏家族内部再没有出现王审知这样的优秀人才,相反骨肉相残的事情却前赴后继:王延翰被弟弟王延钧所杀,王延钧被儿子王继鹏所杀,王继鹏被叔父王延羲所杀,王延羲被权臣连重遇与朱文进弑杀。
王延羲死后,其弟王延政在建州(福建建瓯)起兵消灭叛臣,继立为帝,但闽国经过一系列内乱已经衰弱不堪,南唐趁机遣军入闽,于后晋开运二年(年)八月攻克建州,王延政出降,闽国灭亡。
南汉:唐末,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刘谦、刘隐父子相继任封州(广东封开县)刺史,刘隐继承父职后逐步统一岭南,进位为清海节度使,封南海王。
后梁乾化元年(年)刘隐去世,由其弟刘岩继位为权知清海军留后,后梁授予刘岩清海军节度使,封南平王。贞明三年(年),刘称帝,改称番禺为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大汉,即南汉,刘岩之后改名为刘。
南汉自刘立国后,历代国主都暴虐无道,国力也一直呈下滑趋势,刘的继任者刘玢、刘晟、刘鋹也一代不如一代。幸好此时中原政权更替频繁,顾不上南方偏远之地的南汉,所以刘氏政权才得以长期存在。
宋开宝三年(年),北宋在灭后蜀、南平、湖南后,继续出兵攻打南汉,接连夺取了南汉的贺州、昭州、桂州、连州。开宝四年(年),宋军包围兴王府,刘鋹准备渡海逃走,但是船只都被亲卫和宦官盗走,无奈之下只有出城投降,南汉灭亡。
南平(荆南):由陕州硖石(河南三门峡)人高季兴所建。高季兴原本是朱温养子朱友让的家仆,朱温喜爱高季兴,命朱友让收其为养子,改姓朱。之后高季兴从军为亲兵,逐渐提升到牙将,最后因军功而担任颍州防御使,并恢复高姓。
天佑三年(),朱温遣军攻取荆南,任高季兴为荆南节度留后,后梁开平元年()四月,朱温建立后梁,高季兴被正式任命为荆南节度使。
后梁末帝在位期间,高季兴逐渐从后梁独立出来,割据荆南。后唐建立时,后唐庄宗为了拉拢高季兴,于是封他为南平王,从此高氏南平由藩镇演变成为一个独立政权。
后唐天成三年十二月(阳历是年1月),高季兴去世,长子高从诲继位,开始奉行“事大国以保其业”的国策,同时交好各邻国,以求平安。所以荆南作为十国中最弱一国却能坚持数十年不灭,实现了长时期内的稳定安宁局面。
高从诲去世后,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相继承袭南平王,遵循先王的遗训,以保境安民、事大守礼为国策,并始终没有称帝,以藩镇自居。
宋建隆四年(年)二月,宋太祖出兵讨伐湖南张文表,假道于荆南,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湖北江陵),南平王高继冲无法抵抗宋军,只得纳地归降,南平灭亡。
后蜀:后唐同光三年(年),后唐灭前蜀,但半年后中原即大乱,后唐庄宗死于兴教门之变。时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者是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孟知祥,他得知中原有变后便加紧训练军队,整顿军备,准备割据蜀地。
经过七八年的强力统治后,孟知祥已经基本控制全蜀。后唐长兴四年(年)十一月,后唐明宗驾崩,孟知祥自立于后唐之外已经没有了任何顾忌和阻力,于是他在应顺元年(年)正月于成都称帝建国,国号蜀,即后蜀。
称帝的当年七月,孟知祥就病逝了,由其子孟昶继位。孟昶即位后,从未参与中原战事,丝毫没有夺取中原的雄心,仅贪图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不过孟昶这么做也避免了蜀地遭遇兵祸之灾,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三十多年。
宋乾德二年(年)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后蜀,经过六十六天的作战,乾德三年(年)正月,宋军抵达成都城下,孟昶走投无路,出城向宋军投降,后蜀灭亡。
南唐:唐乾宁二年(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攻打濠州(今安徽凤阳)的时候,于开元寺偶然遇到一个名叫李彭奴的六岁流浪儿。见他相貌端庄,为人伶俐懂事,杨行密十分喜欢,于是拉住他问话,小孩儿的对答如流、机灵乖巧,杨行密很是高兴,准备收其为养子,好好栽培。
但杨行密的儿子们都很排斥这个小孩,时常欺辱他。杨行密无法,于是把他交给自己的亲信大将徐温代为抚养,徐温给他取名叫徐知诰,当做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待。
唐天祐二年(年)十一月,吴王杨行密去世,左右衙指挥使张颢、徐温奉遗命迎杨行密长子杨渥继承淮南节度使、弘农王。杨渥继位后,宠幸宵小,喜好游乐,不理政务,天祐四年(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软禁杨渥。之后张颢不顾徐温反对,弑杀软禁中的杨渥,并想一并除掉徐温。徐温得到消息后抢先举兵击杀张颢,获得了南吴的军政大权。
控制南吴后,徐温授养子徐知诰为升州(今南京)防御使兼楼船副使,开始执掌一地。吴顺义七年(年),徐温去世,徐知诰接掌养父所遗权力,掌握了南吴大权,并在吴大和四年(年)继承徐温的东海郡王爵位。
吴天祚三年(年),徐知诰受吴主杨溥禅禅让,正式称帝,建立齐国,改元升元,追尊徐温为齐太祖,以徐氏族人为齐国宗室。
齐升元三年(年),为了对抗中原后晋政权并彰显自己的合法性,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李昪,将改国号从齐改为唐,这就是南唐立国之始。
李昪即位后,施行保境安民之策,国家相对安定,社会有所发展。与其他割据势力相比,南唐地大国强,文化昌盛,是十国中的第一强国。
李昪于南唐升元七年(年)去世,子李璟即位。李璟在位前期,南唐先后灭闽国、楚国,疆域达到顶峰。但南唐不能消化战果,所得之地很快失去,徒耗国力。
后周显德二年(年),后周世宗在击败辽、北汉联军后出兵击南唐,并在之后连续两次伐唐,显德五年(年),李璟被迫去除帝号,改称唐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南唐江北十四州也被后周夺取。
宋建隆二年(年)李璟去世,子李煜继位,即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文词书画音律水平很高,但不通晓治国,南唐在他的统治下迅速衰败,不过当时宋太祖将主要精力用在平定后蜀、南平、湖南、南汉等地,南唐暂时可以苟延残喘。李煜在开宝四年(年)主动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以此讨好北宋。
北宋灭南汉后,南唐已经被宋朝三面包围,于是宋太祖以李煜拒命不来朝见为由,在开宝七年(年)九月发兵渡江攻唐,经过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战后,南唐大败,精锐兵力全部丧失。
开宝八年(年)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南京),经过半年的围城战,南唐内外援军断绝,无法支持,金陵于十一月二十七被宋军攻破,李煜不得不奉表向宋军投降,南唐灭亡。
北汉:后汉乾祐三年(年),后汉隐帝在被郭威击败后仓惶出逃,途中被亲信所杀。郭威入汴京后提出立后汉高祖之侄、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刘赟信以为真,于是从徐州前往汴京准备继位,但郭威本意是自己称帝,对于刘赟的不识相举动十分不满,便抢先一步逼迫太后下诏封自己为“监国”,夺取了后汉大权,然后将刘赟软禁起来。之后郭威在广顺元年(年)正月称帝,建立后周。
刘赟的生父,后汉高祖之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听闻郭威称帝后,拒不承认后周正统,并割据河东十二州自行称帝,延续后汉传承,用后汉乾祐年号,即北汉。
郭威得到刘崇称帝消息后为绝后患,于是将刘赟毒杀。刘崇因此和郭威势不两立,连年交战,不过都是败多胜少。
北汉疆域狭窄,地方贫困,无力单独抵抗后周,刘崇效法石敬瑭,主动依附于辽国,向辽主称侄,并重金贿赂辽主,希望能得到辽国援助。
后周显德元年(年),刘崇趁后周太祖郭威去世的时机,联合辽军南侵,意图一举消灭后周。后周世宗不甘示弱,亲自领军抵抗,在泽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山西晋城巴公镇)大败北汉军,刘崇仓皇逃窜,历尽艰辛方才回到太原。战败后,刘崇忧愤成疾,一病不起,在当年十一月去世,由其子刘承钧继立,改名为刘钧。
之后北汉历经刘钧、刘继恩、刘继元三代统治者,期间后周也被北宋所取代。北宋施行先南后北国策,首先用兵消灭南方各割据势力,因此北汉得以残存。至宋开宝八年(年),最后的南方割据政权南唐被北宋所灭,自唐末以来割据地方的“十国”政权中仅北汉尚存,北宋即将对北汉用兵,以统一全国。
宋太平兴国四年(年)正月,宋太宗得到漳泉、吴越纳土之后,立即御驾亲征北汉,分四路会攻太原,并大破辽国援军,使辽军不敢南下,北汉处于孤立无援境地。四月,宋太宗亲自到太原督战,宋军在皇帝督促下猛烈攻城,太原西南城墙陷落,北汉大臣纷纷出降。五月初四,宋太宗下诏劝刘继元投降,承诺“保尔富贵”,刘继元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派人送降表给宋太宗。
太平兴国四年(年)五月初六,北汉末代君主刘继元穿着白衣纱帽,在太原城北连城台向宋太宗请降,最后的“十国”割据政权北汉就此灭亡,自唐末以来的中原分裂混战局面告终,北宋统一了全国。而前后七十余年的“五代十国”历史,也正式宣告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