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明代四川普州(今安岳)人。嘉靖五年()进士,嘉靖十四年()任绍兴知府,曾被清朝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四位皇帝敕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至绍兴后,兴学宫,广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深得百姓爱戴。
(汤绍恩画像及简介)
重农宣教亲身视学
汤绍恩到绍兴后,建立学宫,各地设立社学。他注重修礼乐,强调民风教化,构建和谐社会,一时竟使绍兴文教大振,故《明史·循吏传·汤绍恩传》说他是“新学宫,广设社学”;汪鸣韶在《叙》中说汤绍恩“教、养兼壹,亲身视学,谆谆讲授。至今绍称沃壤、文薮,公之功德不可谖也。”
厚植为民情怀守护一方安澜
嘉靖十四年(),汤绍恩移守绍兴。当时,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之水均经玉山闸入海,由于潮汐日至,拥沙积如丘陵,一遇大雨水潦,则水受沙阴不能骤泄,良田尽遭淹没,老百姓苦不堪言。汤绍恩到任后,遍行水道,便敏锐地发现了核心问题——旱涝灾害。于是亲率人员遍察山会平原地理水道,多次实地踏勘,毅然决计在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三江汇合处的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建造三江闸,真正做到为民父母官,应该“捍灾御患”。
德政清廉呕心沥血
“水防用尽几年心,只为民生陷溺深。二十八门倾覆起,几多怨谤一身任。”三江闸初筑时,为了造闸及填塞闸口,当时动用民夫数万人,有人就怨声载道,反对之声不可避免,汤绍恩力排众议,矢志不移。为了解决工程经费不足问题,汤绍恩亲赴省衙要求拨款,同时发动人士解囊捐助。店肆作坊积极出资的人,汤绍恩亲自书写匾额赠送。
汤绍恩以实心行实政,视民事如家事。为了早日建成水闸,发动数万民夫进行动工。当时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只有靠人力。汤绍恩为了修闸,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甚至到了“乍闻树叶声,疑风雨骤至,即呕血”的地步。三江闸终于建成,长40多丈,共有28孔,应28星宿名,故又名“应宿闸”。
三江闸建成后次年,汤绍恩又在三江闸附近建造“新塘”,用以保护大闸安全。由于基础处理困难,施工十分艰辛,再筑又溃,历尽艰辛而前功尽弃。为此汤绍恩昼夜不眠,竭尽全力,新塘终于建成,长余丈,阔20余丈。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三江闸的建成,与横亘数百里的萧绍海塘连成一体,切断了潮汐河流钱清江的入海口,形成了以三江闸为排蓄总枢纽的绍兴平原的内河水系网,使原西小江沿岸咸卤之地成为良田沃土。“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二月兴工当万历,于汤有光。”明代文学家徐渭为绍兴汤公祠撰写的题联,对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建造的三江闸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赞誉。“所居民富,所去民思”,汤绍恩死后深为民众爱戴。从明代万历年起,绍兴人民就在绍兴府城开元寺和三江闸旁建有汤公祠。今绍兴大禹陵大禹庙西侧有以“三江砥柱”为名汤绍恩。绍兴环城河治水广场又塑有汤绍恩像。绍兴民为汤绍恩歌(又名《颂汤侯德政歌》)唱出了绍兴老百姓对汤绍恩民本思想和民本行为的最高评价。
供稿:党政综合办周晓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