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来自中国的偷拍照时,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震惊了。
照片附有美国国防部情报局的一段说明:在福建西南地区方圆平方公里的林海幽谷中,隐藏着超过座不明性质的建筑,呈筒型,有方有圆,与洲际导弹发射筒极为相似,很可能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核武器基地。
情报局补充道,尽管我们的偷拍设备(间谍卫星KH22)很牛掰,且每天7次飞过中国上空,但面对中国的这组不明建筑群,依旧一脸懵逼。
结论,必须尽快彻查这些可疑建筑。
这一年是年,中苏正在交恶,中美建交不久,是改革开放的第8个年头。
南靖土楼卫星图(局部)同年12月,福建漳州市文联接待了来自美国的贝克和苏曼珠夫妇。明面上,他们来自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是来中国采访的。暗地里,他们服务于美国中情局,借改革开放之便来证实卫星情报的准确性。
他们要求到南靖西北部看看。当汽车来到南靖书洋乡田螺坑时,一方四圆城堡式的土围楼高耸于公路下方。苏曼珠夫妇惊讶地张开了嘴巴,贝克的蓝眼睛一亮,问:“这是什么?”
司机回答:“这是土围楼。”
1.客家土楼?福建土楼
福建省制图院编制福建土楼分布可点击放大观看无论是谁,只要身临其境于福建土楼前,震撼都难以言表。
这些地上冒出的“蘑菇”,天上掉下的“飞碟”,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段悲欢聚散的故事与光怪陆离的历史。
想要读得懂,就得了解福建的地理、历史。
福建永定县湖坑镇南溪沟土楼,来源永定县旅游局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靠近北回归线,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气候温暖,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距今18万年以前,福建中部的三明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出现。距今4万-8万年前,闽南的漳州也有原始人生活,并越过台湾海峡,成为距今2万-3万年前的台湾“左镇人”的祖先。
距今1万至年前,福建先民“大分散,小聚落”地遍布福建全省各地,并逐步形成古代原始民族——闽族。后与战国南迁的越人结合,形成闽越族。
唐时期全图(年)来源《地图的见证》到了唐代,闽越人被称为“蛮獠”。在多山地形的加持下,十分难缠。
六朝以来,朝廷都拿他没办法,驻闽南的军队也只能驻守在九龙江以东,与蛮獠隔江对峙。直到公元年,唐高宗为了结束东南边陲的军事对峙局面,给陈政、陈元光下了死命令,必须搞定。
陈元光也不傻,他深知这片土地的特点,明白光靠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得软硬兼施。于是在用大量兵力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他坚持实行怀柔政策,争取蛮獠归附。
陈元光招徕流亡,发动百姓“辟草莽,斩荆棘,建宅邸”,他自己更是和“军校五十八姓”全部落户福建。公元年,朝廷设漳州,任命陈元光为第一任刺史,“开漳圣王”。
在频繁的战争环境中,北方南下的58姓,不能照搬中原的四合院,屯兵扎寨,建造有防卫功能的房子被提上日程。
福建土楼的防卫示意图(郭育诚绘)漳州遍布圆形的山头和土丘,于是陈元光在圆丘之上建圆寨,不仅节省了材料,也拥有了最宽广的防卫视野。如此这般,从山寨、城堡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圆楼。
曾经人们误把福建土楼称为“客家土楼”,这是有问题的。据不完全统计,闽南人居住的土楼的总数比客家人还要多。所以简单统称“客家土楼”是错误的。
在陈元光之后,唐朝末年,客家人陆续从江西迁到福建,带来了客家方楼,经过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逐渐造出了客家式的圆楼。
福建土楼发展演变示意图,图中分别展示了闽南人土楼和客家土楼的发展过程。福建土楼,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是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的巨型居住建筑。
有了这些牢不可破的土楼,当时人们安居乐业,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这里终将成为乐土。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产生了两个教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他们同样憧憬着未来,他们野心勃勃。
2.科举称霸!闽在海中
可点击放大查看山川河流作为“东南山国”的福建,背山面海,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阶梯式地伸向沿海。
全省山地占大部分,八山一水一分田。中部有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和博平山脉等,闽赣边界的武夷山是福建省内主要的山脉,蜿蜒长达千米,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域的分水岭。
武夷山卫星图(局部)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方汉人大量向南方迁徙,已成为当时人口发展的趋势。
北方汉民入闽后,相当一部分人落户在闽西、闽北地区,促使这一地区人口数量显著增长,进而促进了闽西、闽北山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开发。
经济上去了,教育自然跟着往上走。
两宋时期,是福建人在中国科举史上的高光时刻。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宋代福建进士共名,排名全国第一。
要知道,两宋共有进士名,算下来,福建一省就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比位居第二的两浙东路,整整多了多名进士。
即使到了明清两代的考场,由浙江人唱主角。但福建的科举实力依旧杠杠的。明代福建每百万人平均拥有一甲进士19.4人,是江西的2.11倍,浙江的1.94倍。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年),全国录取名进士。其中,状元、榜眼、探花都是福建人。连宋高宗都不禁八卦起来,问当时的状元和榜眼:“你们福建人这么牛,家乡的土地有什么神奇之处?”
状元黄公度回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榜眼陈俊卿一听,这妥妥是个吃货,太low啦,赶紧接着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宋高宗听罢,连连点赞。“公度不如俊卿,陈俊卿应该是状元才对呀。”
福建建宁梯田莲海,这里种植莲花已经千年虽然榜眼比状元更会聊天,但状元黄公度话糙理不糙。
“无论什么时代,没有几分的经济独立,就无从讲起教育。孔子若要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哪里还有功夫去敦诗说礼……地方上越富庶,教育越振兴,人物自然越多。”梁启超的这段大白话,解释了在宋代考试制度公平改革之下,福建科举碾压全国的原因。
福建霞浦沙江,这里水温盐度适中,是紫菜海带之乡。随着时间的推移,依山傍海的福建地少人多。福建人光靠农业已经难以为生,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女耕男商”、“儒商并重”的独有文化,女性留在家中耕作,男性到外地经商谋生。
早在汉代,中国不仅开通了联系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往印度的海上通道。
此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也开始了他们各自的征途。他们通过不断地扩张,分别对欧洲与中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
西欧、中欧、东欧、北欧、海上的英伦三岛、地中海的三大半岛形成了欧洲。经过基督教会的洗礼,欧洲逐渐演变成多中心的列国体制。
在欧洲的四周,强大的伊斯兰势力和拜占庭势力阻挡着欧洲与东亚(中国)及南亚(印度)的交往。
这两种信仰系统正在各霸一方,相互牵制。
公元年,怛罗斯战役之后,阿拉伯人完全控制了中亚,切断了唐朝通西域的陆路交通。从此海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经济交流的主要渠道,“海上丝绸之路”已悄然兴起。
六胜塔屹立数百年,见证泉州昔日繁华。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年),元至正二年至五年(—年)重建。塔门刻有“至元丙子”(年),是元代海商凌恢甫修建时的年款,这是他在宋代基础上历时四年独资修建,反映了14世纪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经济实力的雄厚。
据《全唐文》卷七十五《太和八年疾愈德音》记载:“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通流,不得重加率税。”意思就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相约好了在一起,大唐欢迎你。
在中国的招商政策和对外的宽容的态度下,福建抓住了机会,从此走向世界舞台。
福建沿海福建的海岸线曲折,从福鼎的沙埕到诏安的宫口,海岸线直线只有千米,但曲线长度却达千米,占全国海岸线的总长度20%左右,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
曲折的海岸线造就了诸多港湾、滩涂和岛屿,有利于航海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的生产和海产品的种植。
“闽在海中”,典型地概括了福建在古代航海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造船航海的历史,可谓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
入唐后,福建的造船业得到发展,形成了福州和泉州两个造船中心。唐咸通四年(年),南诏陷交趾,为解决军粮问题,唐统治者有“造千斛大舟,自福建运米泛海,不一月至广州”之举。可见,福建当时的造船技术已十分先进。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是现存最长的古代年倡建安平桥时,泉州港已进入鼎盛时期。走上这座石桥的蕃客,来自阿拉伯、印度、越南、非洲大陆、欧亚大陆。他们满载茶叶、瓷器、丝绸、香料等货物而归。
至宋朝,无论是豪商巨贾,还是平民百姓,纷纷造船下海经商。朝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后,泉州港风樯鳞集,海舶穿梭,取代广州成为宋元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由于闽商众多,宋朝还特别规定,福建人要经营对高丽的海上贸易,必须拥有贯以上资产,并至少拥有两艘帆船,闽商之富裕,可见一斑。
→请横屏观看:泉州开元寺及两座宋代石塔
开元寺大殿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
入元以后,统治者继续执行发展海外贸易的经济政策,公元年,忽必烈下诏:“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者,皆有义慕之心,可因蕃舶人宣布朕意,或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这种连续一贯的开放政策,对促进蕃商来华起着很大的鼓励作用。
当时的航海依靠风力,季风南来北往,有明显的季节性。
来华的商人并不能立即回国,短期侨居顺理成章,继而因通婚、传教等原因,成了“永居蕃客”。致使宋元时代的福建,特别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泉州,成了外国人最集中的地方。
福建永春,一个被香气笼罩的地方,全国大概四分之一的香出自这里。阿拉伯大商人蒲氏后裔,将祖先传下来的制香手艺带到永春。如今他们依旧生活在这里并传承着手艺。
同样,古代闽商出海,为了等待季候风返航,常寓居异国他乡,甚至久居数年,在当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国人侨居海外,久而久之,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海外移民,深刻影响着东南亚各国的历史。
3.转折点,骨折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进入明代,福建迎来了元朝海运畅通后的最后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
这对于福建,乃至整个中国而言,都是一件极大的盛事。
《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福建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性能优良的福船。福船是巨大的,经得起风浪,且有火炮能抵御海贼。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郑和船只图从永乐三年(年)至宣德八年(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维艄挂席,际天而行”,先后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去的时候,“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返航时,“时值南风指归路,舟行巨浪游若龙”,声势浩大。
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郑和下西洋虽与各地建立封贡关系,但是中国并不干预它们的内政,更没有任何殖民活动发生。直到欧洲人开拓大洋新航道。
欧洲人最初的动机,是因为伊斯兰势力在中东拦截东方与西方的商船,以致东方商品流入欧洲市场时价格昂贵。他们想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接上中国及南海的航道,取得南海的香料与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
年,哥伦布意外地到达了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启了新航路,也打开了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诡异的是,同一年,明朝实行禁海,下令沿海人民不得与来华的蕃船交往;年,朝廷颁布法令,今后百姓的商货下海,即以“私通外国”治罪。
→请横屏观看:福建沿海,霞浦风光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桀骜不驯的性格,或许在1万多年前就深深地烙印在闽越族的基因里,不认命,就是福建人的命。官方禁海,闽人毫无畏惧,各显神通,自求生计。
只要胆子大,杀头也不怕。
据《明实录》记载,景泰三年(年),海商严启盛带领下属偷渡海外贸易,被漳州府逮捕入狱,以“通番”罪判处死刑。
严启盛背后的合伙人郑孔目是漳州掌管刑狱的官吏,在严启盛被捕后,郑孔目担心受牵连,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攻破漳州监狱,与严启盛下海为盗。
严启盛越狱后,率众抵抗官兵追捕,俘虏了都指挥佥事王雄,袭杀了另一个都指挥佥事杜信,横行福建、广东沿海数年。
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沿海海商集团的活动,或商或盗历时两个世纪,可惜这些海外开拓的努力得不到官方的认可,最终被朝廷所剿灭。
福建平潭海滩反观欧洲,自大洋航道开通后,欧洲人在各自政府的扶持下进行了疯狂的扩张,与郑和下西洋不同的是,欧洲船舰所到之处,一一沦为海上列强的殖民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先后掠夺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上各地的资源。
来自殖民地的黄金、白银及当地生产的各式各样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欧洲。随着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随之形成。有资金,有市场,自然需要有相匹配的生产力,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工业革命早期最精密的科技活动便是制造武器,其中对弹道学颇有造诣。在国家、经济、武力的加持下,西方势力所向披靡。工业文明碾压农业文明,犹如《三体》小说描述的降维打击,两个字:残酷!
耶稣与十字架·福建欧洲人信奉基督教,自诩是上帝的选民,有权利和义务摧毁异教信仰,拯救异教徒的灵魂。
例如西班牙人在征服玛雅与印加帝国时,焚烧当地典籍,导致美洲文明多数淹没于历史长河中,无法被今人解读、复原。
在16世纪时,西亚与中亚伊斯兰信仰的地方有奥斯曼帝国,但面对白人的武力,其原本的领土已被分割成许多小国,仅剩土耳其保持独立。
18世纪到19世纪,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一败涂地,唇亡齿寒,福建亦然。
4.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
→请横屏观看:福建中洲岛
原是闽江上的一个沙洲,“五口通商”后被建起领事馆、商社、医院。
18世纪后,英国等西方殖民者以鸦片作为高额商品,大量贩运中国,毒害华人。
乾隆初年,鸦片就已是漳州南靖城乡的一大祸害。史籍记载“漳郡无籍之徒多吃鸦片,杂烟叶煮之,价颇昂,初入口,令人骤肥,日久神昏气懒,面黑目黄。”
福建水系发达,纵横交错,河网密布。由于鸦片倾销福建,使省内烟民大增,“鸦片战争之流毒,最甚广东,其次莫如福建”。
→请横屏观看:福建福州夜景
年,朝廷开展大规模的禁烟活动,恼羞成怒的英国政府于年2月组建了一支由16艘军舰、28艘运输船、4艘武装汽艇(载兵人、装炮门)组成的“东方远征军”,由舰队司令伯麦率领启航来华。
道光帝在禁烟的决策上,本就意志不坚,在抵御外敌的各种行动中,同样举棋不定,时软时硬。结果可想而知——凉凉。
年,鸦片战争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厦门、福州港作为五口通商口岸分别于年11月2日和年7月正式开埠。福建最大的两口岸,逐步沦为我国第一批殖民城市。西人可以来华传教与经商。
厦门的鼓浪屿,便在这时进入了列强的视野。
→请横屏观看:鼓浪屿全景
伴随着耻辱的枪炮声,神父、传教士接踵而至。在这个小小的,1.7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上帝开始与妈祖、保生大帝、大道公等神明争夺信众。
年8月,牧师雅裨理协同美国美以美教会教士文惠廉夫妇,随着英军进入鼓浪屿设立美国归正教会。
英国一看,心中暗暗不爽,毕竟鼓浪屿是他们的“战利品”。于是年,英国教士约翰史敦力夫妇创办英国伦敦差会。
后续又来了英国长老会,美国长老会。而且他们有备而来,在新加坡、印尼等地学了闽南话,讲话语气语调跟当地人差不多。
天主教自然是少不了的。在鼓浪屿先后建立了协和堂、福音堂、天主堂等十几座教堂。
鼓浪屿上的教堂随着鼓浪屿传教活动的开展,教会开始在岛上成立了半医院。医院可以说是西医文明进驻中国最主要的载体。
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圣教书局,专门出售宗教书籍。
年,美国驻厦厦门领事馆会见闽浙总督,提出把鼓浪屿开辟为“万国公地”。次年初,各国与闽厦当局签订了《厦门鼓浪屿公地章程》等合约,使公地合法化。
自此,风景秀丽的鼓浪屿成为殖民者的乐园,英、美、法、德等13个国家先后设立领事馆,并共同组织工部局,作为管理鼓浪屿的行政机构。
西方势力长驱直入,西方文化汹涌而至。
鼓浪屿晚霞可福建文化源远流长,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受诸多文化影响却并未被征服,在历史的洪流下,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闽北有理学文化、闽东有畲族文化、闽西有客家文化、闽中有三山文化、莆田有妈祖文化、闽南有桥台文化。宗教上,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教派在福建百花齐放。
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也反应了福建文化的另一个特征——难融性。
当西洋文化入侵鼓浪屿时,有一群华侨,在外闯荡数十年,积累财富后选择回到这座小岛。
例如黄奕住,福建南安金淘人,印尼糖王。年春节后,黄奕住放弃印尼的事业回到鼓浪屿定居,他不仅斥巨资打造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黄家花园,更在鼓浪屿兴修了多座新式建筑,是当时岛上最大的地产投资者。
华商林尔嘉,字菽庄。原为厦门溪岸陈家后代,后过继到台湾板桥表亲林家。21岁日军占领台湾,因拒绝入籍,与父亲家人回鼓浪屿定居。专心在鼓浪屿办实业,设立电器通用公司,兴办电灯、电话。39岁时,当时岛上最豪华、占地最广的私家园林——菽庄花园落成,他从欧洲购入钢琴陈列,成为鼓浪屿第一架钢琴。
远眺菽庄花园华侨们在岛上创办与扶持了近20所中小学,积极参与鼓浪屿的建设。
在西洋与南洋的相互碰撞下,在华侨与当地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这座小岛成为了“万国建筑博览馆”。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它反映时代的步伐,记录了中国近代一段沧桑、屈辱的故事。
5.关键: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鸟瞰厦门大学今天,作为中国轻工业强省,福建的民营经济已非常发达。
最近,据第一财经发布的中国最新1~5线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福建除了福州、泉州、厦门入榜二线城市外,漳州、莆田和宁德这3座城市还入围三线城市榜单。其中,漳州排名全国三线城市第17名,莆田排名第32,宁德排名第51。
上半年,福建的规上工业以2.7万亿位居第五,仅次于粤苏鲁浙。公开资料显示,上半年福建的经济总量位居中国省份第七位。但这与福建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比,仍有距离。
如何让这个有山有水有海的省份,重现当年港通天下的辉煌呢?
→请横屏观看:集美学村
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承受着西潮冲击,日渐式微。福建要重新扬帆致远,首先要做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即对福建的地理人文历史价值要有深刻的认识。
“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奕与倭仁的同文馆之争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作为工业革命的学生,聚焦于西方,拼命地学习与追赶,更有甚者矫枉过正,全盘西化。
有焦点,自然产生了盲点。我们忽略了无论哪种文化都有优缺点,将西方文化好的一面过度神化了。
基督教强调“爱人如己”,但纵观基督教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其缺少了一份包容。在极力推广自己的文化时,不容有异见存在。它与伊斯兰教师出同源,都自恃为绝对真理,不容彼此共存。
若尝试从地理的视角切入审视,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地理范围,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亚平宁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沿海地区由一系列岛屿和汪洋大海构成,导致欧洲的早期文明,主要表现为相对孤立的城邦文明。欧洲文明的基因深处,是孤立主义、保守主义,缺少了一份包容。
蓦然回首福建这片土地,恰恰与之相反,充满了多元与奇迹。
武夷山新茶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为江西与福建划出了地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在这里能感觉到原始生态的慢与从容。
福州城的核心三坊七巷,是经历了拆迁建设后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保存有余座古建筑,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
福州三坊七巷湄洲岛离福州不远,长不到10公里,宽约1.3公里。小岛面积虽小,却是全世界妈祖信众心中的圣地,是世界多座妈祖庙的祖庙。一千多年间,妈祖渐渐被人们神化为海神。小岛上的一场祭典,便可吸引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信众来参与。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湄洲岛,世界妈祖文化祭奠仪式及论坛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的艺术宝库”,留有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伊斯兰教的清净寺、摩尼教的晋江草庵、保存完好的印度时刻、图案迥异的景教碑等数不胜数。
其中在泉州德济门遗址中出土的一块墓顶石很特别,让人拍案惊奇!
德济门遗址在它的两端分别刻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种图案。依据各种史料,有学者推测:“这块有着两种宗教图案的刻石,应该是宋元时泉州伊斯兰教徒与基督教徒通婚的确凿见证,他们死后亦一块合葬于泉州。”
这是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对于自古便处于对立、纷争不断的两种宗教,在福建竟以通婚混葬的方式存在,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或许正是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用时间潜移默化地感化了他们,让两个势不两立的教派放下了执念。
→请横屏观看:山从武夷成群出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上,东临大海,西有重山,从内部看,这片土地山河交错,有阻断却无隔离的独特格局。一方面各个被间隔出来的子区间可以独立发展其文化,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族的繁衍,不同文化的部落开始了相互交融,最后成就了福建文化的多元与厚重。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思维和习惯最终形成了这样的模式:一,人们更倾向于合作而不是互相残杀。二、人们会逐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谋求一个长远的结果。
大家是否还记得陈元光的选择?
面对有多山地形加持的蛮獠,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为了长治久安,他没有将蛮獠杀尽,而是用怀柔政策,甚至用他自己和“军校五十八姓”全部落户福建的方式,换来一方安宁。
这便是福建土楼的起源。
要做到文化认同与自信具体从何做起?以福建土楼为例,我们要深入了解土楼的历史、价值。
很多人至今仍认为土楼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对现代化毫无价值,将保护土楼和农村现代化放到了一个对立面上。有的则将土楼看成是生财的器具,为的只是吸引外人,满足游客的猎奇心。
这些统统都是缺少对自身文化认同与自信的体现。他们忽视了这些古村落、建筑是福建文化、中华文化的根,建筑被毁掉,文化的根就只剩下一地瓦砾了。
文化认同就是要认识到福建土楼是文化的根之所在,是子孙后代所需要的,要加以保护永远留存的瑰宝。只有这样才能让土楼这个福建地域文化的载体永葆青春,让后世子孙能触摸、能感知。长此以往,自信才能由内而生,且源源不断。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省份,福建省被定义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域”。她能否能扬帆远航,再续辉煌呢?
我们拭目以待。
厦门码头参考文献
黄汉民陈立慕:《福建土楼建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林国平等:《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5
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
谢必震:《福建史略》海洋出版社,
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
何炳棣著,徐泓译:《明清社会史论》台湾联经出版社,
徐晓望:《闽商发展史:总论卷(古代部分)》厦门大学出版社,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