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体悟阳明心学0603满街都是圣人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4/12/16

接触阳明心学,总会听到类似的话:

“满街都是圣人”

“人人心中有个圣人”

“圣贤可学而至”,等等。

“满街都是圣人”这个典故来自朱熹,出自泉州开元寺一木刻对联,原文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旁注云:“寺门旧有此联,朱文公撰,久佚,为补书之。戊寅春沙门一音书。“戊寅为一九三八年,一音即一代高僧弘一上人。

“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感叹当地佛事繁荣、向善风气而作,说的是宋朝时泉州当地寺院众多,民风虔诚,人文昌盛,并无哲学含义。

《传习录》记载: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王阳明认为“满大街都是圣人”不是什么怪事,这是从本质上看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本心,也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这与孟子“性善论”一脉相承,也与宋朝以来中国民间见解,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吻合。

王阳明另有《咏良知》一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他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孔子之心、从善之心,只是后天被外界的见闻习俗的潮流所干扰蒙蔽,一旦自己的真心被指明认知,便不会怀疑自己的良知。圣人其实与常人没有本质区别,同心同性,所以王阳明认为“满街都是圣人”是个能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并不是什么不寻常之事。

《传习录》记载: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做贼,他还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阳明先生将朱熹的“满街都是圣人”进行了发挥和升华,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心即理”,也就是说人心即是天理,而天理放在人心之上,儒家又将其称之为“知”,孟子和阳明先生将其扩充为“良知”,而“良知具足”的人,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人人都有心,所以人人都有理;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这就是阳明先生“满街都是圣人”等观念的逻辑思路。

阳明先生认为:人心就是天理或者说良知的聚合体,只是有的人不自信,也不努力,所以他心上的这位圣人就被私欲蒙蔽了。而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去除私欲蒙蔽的过程,待得私欲完全去除,无一毫遮蔽,良知显现,并达到纯全境界,这就是致得良知,也就是达到圣人的境界。

阳明先生还认为,圣愚同心同性,良知同备,这是心学或者说阳明先生的人生观,这种人生包含了朴素的平等观念。

自然而然达到良知境界的人是圣人,也就是儒家“生知安行”的说法;而勉强达到良知境界的人是贤人,也就是“学知利行”的说法;拒绝致得良知的人是愚人,也就是困知勉行的说法。所以本质上圣人和愚人并无分别,圣人和愚人的良知就好像乌云蔽日,圣人心中无一丝乌云,红日当空,其道大光;愚人心中满天乌云,不见光明,但是你不能因为乌云蔽日而认为日不存在。

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只是致良知的两个极端,圣人、普通人和愚人的区别,也只在致良知的途径和程度不同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