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华丽与朴实,入世同出世,在这里并不矛盾
by行止天涯
在日本京都,最不缺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寺庙。不去看寺庙,就白来了京都。
登上阪急电车,伴着窗外的辉光,一路从大阪行至京都。日本的电车介于火车和地铁之间,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城际铁路,但是不需要实名制,也不固定座位。它没有车次,只要买一张像公交卡一样的卡,就可以乘车了。进入站台,十分钟内会有两班车,一班快车,一班慢车,快车停站较少,慢车每站都停。站台的指示牌会详细地说明哪种车停哪几个站。
▲京都电车站站牌,快慢车停站一目了然
by行止天涯
在京都河原町站下车,京都之旅就此开篇。虽然是大城市,但是为了保护古都的文化氛围,京都没有一栋高楼,最高的建筑也不过十层。但这并不影响城市的繁华。车水马龙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行人、灯红酒绿的街巷……它,既有大城市的繁华,又富含生活气息。京都的街巷是丰富多彩的,每一栋楼的形制都不尽相同,每一家店的招牌都各具特色。反观国内的城市,不论是都市还是县城,其“高大上”的审美品味竟有着惊人的相似。所有的城市都对现代主义的高楼抱以极大欣赏,并将其视为体现城市实力的主要建筑因素。所有的城市都热爱八车道的马路,并因此自鸣得意。然而,面对一个行人稀少的所在,这样做又有何意义呢?我不知道。但我大概从京都的匆匆一瞥中发现了规划城市的更高境界。
▲京都极具民族特色的街头,任何人都能感知到大和的味道
by行止天涯
在路上任意穿行,古老的街巷随处可见,铺着青石板,两侧则是日本风格的古建筑和仿古建筑,游客虽多,但商业化程度没有国内所谓的“老街古镇”高。在京都的路上行走,总会在某个角落偶遇到一座寺庙。这些小寺都不大,其内部建筑也多为近现代重建。但一旦进入寺门,所见皆是植被,并不需过多强调楼阁殿宇,宁静庄严之感自然而生。
顺着窄窄的小路,跨过鸭川。“川”在日语中是“河”的意思,鸭川是京都最著名的一条河,但河道极窄,仅与马路相当。居民沿河建房,既有日本传统民居的特点,又由于在河边的缘故,有点像中国南方的吊脚楼,但其风韵远不及中国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鸭川边的居民楼。日本居所都是低矮的独栋,各有特色。
by行止天涯
走过一条车水马龙的路,到一条小巷前。从巷口往里一看,黑压压的全是人,我知道这一定是去往清水寺的道路了。路边有如中国各大旅游景区前的商业街,开满了各种旅游纪念品商店和小吃店。在巷子里行走,听到的是带着各地口音的中文。来此处参观的游客,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走路时并未注意,走到一半,回头一看才发现已经到了半山腰,俯瞰这京都全景,满眼繁华。
▲清水寺门楼。当游客多到驱逐了宁静时,寺庙也变为了景点。
by行止天涯
与中国的旅游景点不同,清水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边界,走到巷子尽头就是一个门楼,上书“清水寺”几个大字,为单檐歇山顶。过了门楼就是一个小山坡。上面有一座木结构的日本式佛塔。在中国,佛塔以石塔居多,也有铁塔,例如广州光孝寺中的铁塔,木塔较少,保存下来的最有名的就是应县木塔。中国的佛塔,唐代及以前多用四边形,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后世的开封铁塔、泉州开元寺双塔等都是八边形构造。但在日本,佛塔都是四边形木构,而且出檐极深。一般小的日本佛塔高三层,大的高五层,每层四角都会系一个铃铛。清水寺佛塔斗拱漆成橙红色,一看便知是现代重建的。
顺着上山的台阶往前走,就到了一个大殿,大殿正在维修,看不清其全貌。门口的长龙在排队等候进入。我这才知道,原来日本很多景区都是进入景区不需要门票,在景区内要参观某个景点再单独购票。清水寺、南禅寺、大阪城公园都是如此。排队等候多时,终于得以进入大殿,与进入日本任何室内场所相同,进入大殿也要脱鞋。与国内寺庙的大殿不同,这座大殿没有宽阔的大厅,没有铜质主佛造像,狭窄的空间还被分割成几个部分。殿内摆满了罗汉像,人们可以根据一定规则数罗汉求签。这座大殿应该是寺里最古老的建筑了,为纯木结构,但与中国古建筑雕梁画栋、朱漆重彩不同,它的门、柱都保留着木的本色,虽然经过防水处理后有些黑,但可以在柱子上看到原木的纹路。
▲清水寺一瞥。繁华与幽静,结合尚好。
by行止天涯
清水寺的门楼坐东朝西,但大殿坐北朝南,因为大殿建在半山腰,所以门口的平台用几根大柱支撑。这个平台被称作清水舞台。从平台上眺望,确实可见幽林清泉、远山石径。但看到更多的是人。任何景点都是如此,一旦人多,便少了一分韵味和意趣。从清水舞台沿石径下山,两侧是高大挺拔的杉树,也有佛塔和各式各样的雕塑、石刻。但嘈杂的人声总是让这密林安静不起来。本以为寺庙乃清净之地,然而却游人如织,可叹本来幽静之地变为世俗之所,又念到这里是日本的“自杀圣地”,我不愿久留,便赶去下一处寺院寻禅意。(未完待续)
▲清水寺一角。by行止天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