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公之塔,位于飞来峰龙泓洞口理公岩上,始建于唐,北宋开宝八年()重建,明万历十五年()六月为山洪毁圮,十八年()再建。
程锡龄造多宝佛塔,位于飞来峰造像群中,建于清光绪年间,为经幢式多宝佛塔,铁石分段混合结构。
灵隐寺东西经幢,分别位于天王殿东西侧,由吴越国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原在奉先寺(钱氏家庙)前,北宋景佑二年(年)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
灵隐寺双石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吴越王钱弘俶重建灵隐寺时而立,寺中历史最久之遗物。
宝带桥石塔,位于苏州吴中区宝带桥边,一为宝带桥北堍石塔,一为水中石塔,南宋绍定五年()重建宝带桥时建,五级八面。
甪直保圣寺石经幢,唐大中八年()建,宋绍兴十五年()重立,原在山门左首,后移至大殿前。
定襄迴凤砖塔,位于山西定襄县受?乡回凤村,塔以村名。据旧存碑刻记载,建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
兴圣教寺塔,又称松江方塔,始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方形,九级楼阁式砖木结构,历代有重修,上世纪七十年代大修。
原平土圣寺塔,位于山西原平市阎庄镇水油沟村,原名万佛塔,据碑刻记载,此塔建于金泰和五年()。年重修。
梵天寺双经幢,位于杭州凤凰山东南麓梵天寺遗址前,北宋乾德三年()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双幢形式、结构基本相同,南北对峙。
苏州瑞光寺塔,位于苏州城西南盘门内,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历代多次重修,最近为年大修。
云岩寺塔,即虎丘塔。建于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七级八面砖塔,如今已是一座斜塔。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位于钱塘江北岸,西湖以南的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现存砖结构塔身为南宋绍兴二十六年()重建,外部木檐为清光绪年间改建修缮。
闸口白塔,位于杭州市上城区老复兴街4号,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仿木构楼阁式实心石塔,八面九级。
弘一大师之塔,位于杭州虎跑定慧寺,由丰之恺与钱君匋等筹款所筑,年1月落成,马一浮题名。
保俶塔,位于杭州西湖宝石山顶,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几经毁建,现存砖塔系民国二十二年()重修,八面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实心塔。
开元寺宋代二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共二座,二塔规制相同,均为宝箧印经式石塔。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东为镇国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西为仁寿塔,建于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东西双塔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是国内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承天寺七佛塔,位于泉州承天寺巷内。须弥座式塔基,形似窣堵波的卵形塔身,上有塔檐及相轮塔刹,全石制,原为宋代遗物已毁,现存为近年重建。
承天寺宋代经幢,位于泉州承天寺内,弥勒殿前两处,大雄宝殿前两处,均为宋代经幢构件修复重立。文殊殿前一处,较为完整,原为通天宫经幢,年移至现址。
洛阳桥五轮塔,坐落在南端桥头东侧。
洛阳桥十方塔,楼阁式塔,三层塔身由上至下分别刻有“十方三世一切佛”、梵文及佛像。
洛阳桥镇风塔,坐落在桥之中洲,近代重修。
洛阳桥陀罗尼经幢,靠近镇风塔,原有构件重建,残缺。
洛阳桥阿育王塔,位于中洲树荫下,应为宝箧印经式塔,山花蕉叶已缺,绘有佛本生故事。
洛阳桥月光菩萨塔,距“泉惠交界”碑不远,与阿育王塔同属宝箧印经式塔,山花蕉叶已失。西面雕月光菩萨头像,并有“己亥岁造”纪年石刻。
洛阳桥桥北双塔,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
崇福寺应庚塔,位于泉州崇福寺内,建于北宋熙宁元年(),八角七层仿木构楼阁式花岗岩石塔。
万佛石塔,位于苏州市镇湖镇西泾村。始建于南宋,元大德十年()重建。石塔立于方形塔基之上,塔身外方内圆,内雕万佛,因以为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