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资源 >> 正文 >> 正文

连载古城泉州二桑莲法界气象庄严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2/11/18

据官方消息,泉州作为中国年唯一申报项目,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即日起,连载旧作《古城泉州》,蹭蹭热点。

古城泉州

(《中国精致建筑》丛书)

杨昌鸣方拥撰文

二、桑莲法界气象庄严

在福建四大佛寺(福州涌泉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中,开元寺的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规模堪称第一。泉州开元寺是在唐垂拱二年(年)始建的莲花寺的基础上扩建发展而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元寺不仅保存了不少早期遗构,而且不断吸收和融合了一些外来文化的成分,其中包括印度教寺庙构件的使用和其他宗教建筑装饰手法的采纳等。一部开元寺的建筑发展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浓缩了的泉州从唐至今的发展史。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元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关于开元寺的兴建,有一则近于神话的传说:当地乡绅黄守恭,有一天白日做梦梦见一名僧人向他讨要其宅园来建造寺院,他回答说除非桑树上结出白莲才行,僧人大喜拜谢,忽然不见踪迹。过了两天,黄宅中那棵桑树果然结出白莲,黄守恭只得如约在其宅基上建造了开元寺,“桑莲法界”也因此而成为开元寺的代称。撇开这则传说中的附会编造因素不谈,它还是与中国古代寺院起初大多是“舍宅为寺”的客观情况相吻合的。

开元寺的主轴线上依次布置有紫云屏、三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建筑物,副轴线上则有檀越祠、准提寺、功德堂、僧舍、水陆寺等附属建筑物,在主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宋代石塔,即镇国塔和仁寿塔。

图2-1开元寺总平面图

开元寺的平面格局看起来并不十分规整,但其主轴线则非常明确。由此也可看出它由小到大、兼收并蓄的扩展轨迹。

紫云屏其实是一座照壁,俗称“粉墙”,位于开元寺主轴线的最南端,建造时间为明万历五年(年)。这座照壁得名于明代泉州士人陈于王的隶书横幅“紫云屏”,这幅石刻镶嵌于该壁北面正中位置。

图2-2开元寺紫云屏(方拥摄影)

这座原本十分普通的影壁,由于它所处位置的显要而身价倍增。具有吉祥意义的隶书石刻“紫云屏”三个大字又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宗教气息。

开元寺的三门是寺院的主入口,又称山门或天王殿,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年),此后屡有兴废,现存者为明万历间(—年)由僧人真晓主持重修后的格局。在三门上悬有一匾,上书“泉南佛国”四个大字,为元代至正十年(年)监郡契世玉所题。

图2-3开元寺天王殿(方拥摄影)

其他寺院的天王殿通常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但地处“泉南佛国”的开元寺天王殿,却呈现出一派平易近人的景象。

在三门的北边,有一座拜圣亭与其紧紧相连。关于它的由来,《泉州开元寺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拜圣亭,俗呼拜香亭……不知创自何时,盖因祝嵩时,虑或阴雨,故作以便礼拜。后之改创,多与三门同。”现存的拜圣亭系年重修的建筑,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图2-4开元寺拜圣亭(方拥摄影)

建造拜圣亭的原始动机当然是为了焚香礼拜的方便,然而从建筑空间序列组织的角度来看,它还具有空间转换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这里也可稍事休息、调整情绪,为进入大雄宝殿进行佛事活动做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开元寺的主体建筑是位于中心位置的大雄宝殿。这座大雄宝殿外观重檐歇山,平面九间九进,当地人称其为百柱殿,实际只有86根柱子。该殿是闽南地区乃至福建全省现存体量最大、构架也最为复杂的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年),后屡毁屡建,平面布局也有三次较大的变动。第一次是在宋绍兴二十五年(年),当时大雄宝殿因受灾被毁而重建,将大殿的平面由原来的五间扩展为七间,进深五间,即现还能见到的大殿上檐部分。到了明洪武己巳年(年)重建时,大雄宝殿的平面又进一步扩展为面阔九间、进深七间。大殿最后一次的平面变更是在明永乐戊子年(年),当时由僧人至昌“复葺廊庑,增廓露台”,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图2-5开元寺大雄宝殿外景(杨昌鸣摄影)

“桑莲法界”,气象万千。开元寺的大雄宝殿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气势、秀美的外观、华丽的装饰,奠定了它在闽南木构建筑中不可动摇的统帅地位。

大雄宝殿的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其主体构架属明初遗构,保存着较多的早期建筑信息。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构架大致可分为柱网、斗栱及屋檐三个水平层,由升高的内柱承接梁尾,构成局部的垂直体系,它既能产生殿堂建筑庄严壮观的气氛,又能体现厅堂建筑结构稳定的优越。这种处理手法,全面体现出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术水准。

图2-6开元寺大雄宝殿纵剖面图

(测绘指导:郭湖生教授绘图:方拥、杨昌鸣、张十庆、余健、何勍等)

闽南古建筑屋脊曲线,是在平直的脊檩上架设渐次升高的小木柱而形成的。

大殿的构架处理极其恰当地适应了建筑平面和空间上的功能要求。为了扩大拜仰面积,在佛像前部省略了两排柱子,用龙柱、飞天、斗栱、挂幛等元素烘托出肃穆而华丽的气氛,同时又将佛像背后的构件作了简化处理,以此来衬托佛像的繁复绚丽。进入大殿的香客游人,无不为此宏伟的室内景象所震慑。

图2-7开元寺大雄宝殿内景(方拥摄影)

一字排开的五尊大佛(也称五方佛),在龙柱、飞天、背光等元素的烘托下,显得分外庄严。无论是香客或是游人,在这种肃穆而绚丽的空间气氛的感染之下,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在开元寺大雄宝殿中,还有被海内外游人称为一大奇观的二十四尊木雕“伎乐飞天”。伎乐飞天其实是斗栱的一种变化形式,只不过是把向外出挑的栱做成了飞天的形象,使之既具有一定的结构作用,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与敦煌石窟及其他一些地方所见到的飞天的形象略有不同的是,这些飞天的身上大都带有鸟的翅膀或鸟爪,因此又被人称为妙音鸟或吉祥鸟。开元寺的飞天,也不仅仅局限于女性,而是有男有女,形态各异,年龄跨度也较大。飞天的手上,或是托着文房四宝,或是捧着宝物乐器,营造出一派高雅别致、飘飘欲仙的浪漫情调。

图2-8开元寺“伎乐飞天”(方拥摄影)

将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斗栱这种构件的外形雕刻成姿态优美的“伎乐飞天”,为这座庄严的佛教寺院增添了些许高雅别致、飘飘欲仙的浪漫情调。这种处理手法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来自印度的艺术影响。

大雄宝殿之后,则是泉州现存规模最大的攒尖顶建筑甘露戒坛。据元代释大圭所撰《紫云开士传》所载,戒坛由当时的开元观主释敦照于宋建炎二年(年)重建,其尺度格局悉依《南山图经》,“无一出私意”。因损毁严重,戒坛在明代初年又重建过一次。此后虽屡有修缮,但现存戒坛大体仍保留着明初重建时的格局。

图2-9开元寺甘露戒坛平面图

(测绘指导:郭湖生教授绘图:方拥、杨昌鸣、张十庆、余健、何勍等)

甘露戒坛的平面格局,忠实地反映出印度佛教曼荼罗空间图式的强烈影响。

甘露戒坛平面为矩形,但实际是方形主体空间加上前廊所构成的复合平面形式。其主体部分是层层叠置的三级方形平台,尺寸由下而上逐级递减。这部分空间由重檐八角攒尖顶所覆盖。戒坛的其余部分可看做在前廊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目的是为礼佛者提供宽敞的跪拜区域。这两处性质略异、体量有别的建筑空间被一圈矩形重檐屋面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既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又保持着和谐统一的整体性。从室内空间来看,由层叠而上的如意斗栱所构成的天花藻井,烘托出一种庄严神秘、高不可攀的空间气氛;前部空间采用相对低矮的平顶天花,又恰如其分地区分出祭祀空间与主体空间在使用性质上的差异。在这里,人的渺小与佛的高大,通过空间体量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2-10开元寺甘露戒坛内景(杨昌鸣摄影)

佛的高大与否,并不在于它本身的体量,而在于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前庭东西两侧的两座石塔,俗称东西塔。开元寺东西塔是我国最大的楼阁式石塔,粗略估算,两塔共使用石材多立方米,总重近2万吨。两塔结构的牢固性也堪称奇迹,经历闽南无数次地震,主体安然无恙。八角五层的仿木楼阁式,内外双筒结构,内为八角形柱体,外为八边墙体,楼板将内外墙和柱牢固连接。各层门窗的洞口上下错开,避免整体出现垂直裂缝。每层有平坐勾栏,登临者可凭栏眺望。

图2-11开元寺镇国塔(兰巍摄影)

石材加工的难度,并不能阻碍忠实表现木构建筑的强烈追求。

开元寺西塔(仁寿塔)建于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年),东塔(镇国塔)建于嘉熙二年(年)至淳祐十年(年)。前者刚刚完工,后者立即启动,早晚不过十年,但仔细端详二者外观,踵事增华妙趣横生。首先是高度,西塔44.06米,东塔48.24米,二者相差约十分之一。其次是补间铺作的数量,西塔下两层补两朵,上三层补一朵;东塔上下五层全部补两朵。再如讹角斗栱的位置、罗汉枋的有无等。东西塔之间有差别,也许可以看做建筑构造上的改进。

在仁寿塔以前,其他石塔的结构方式不外乎实体与空筒两种,从坚固和实用两方面来说,二者皆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邻近的莆田,广化寺塔比开元寺塔早出半个世纪,空筒内平坐位置大尺度叠涩,大致构成楼板,仅留出供人上下的孔洞;这种做法比简单的空筒有所改进,但在其外壁上,五层门窗洞口上下贯通,留下重大的结构隐患;其高度只有开元寺双塔的三分之二,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广化寺塔的外壁挑出一尺左右的平坐,又无勾栏维护,登临者的安全难以保证。在不远的石狮蚶江,六胜塔比开元寺塔早出一百多年,五层内壁中空似井;两百多年后,六胜塔作外观改建时,惟妙惟肖地模仿镇国塔。

图2-12泉州开元寺仁寿塔(兰巍摄影)

厚重的石材,居然可以塑造出轻盈挺拔的建筑形象,不能不令人对古代工匠肃然起敬。

泉州开元寺双塔以石材模仿木结构,是非常值得讨论的文化现象。石材强度上抗压不抗拉,木材恰反之,二者本该有着各自对应的结构做法。然而我们不能由此结论说,这是一次历史的错误。从技术科学角度看,问题当然不可否认。但是正如西方传统文化对于石材及其结构方式执着不舍那样,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木材及其结构方式,始终存在一种执着。作为中国文化的传人,我们似乎更应看到,以石材逼真地模仿木结构,泉州开元寺双塔达到了一个原本难以企及的目标。这是巨大的成功,而非失败。

「连载」古城泉州:(一)建筑体系唐风宋韵

转载自:《古城泉州》,杨昌鸣、方拥撰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