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汨罗江诗话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屈原墓第一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5/3/24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1/5477291.html

作者:汨罗江之汨语

潇湘连汨罗,复对九疑河。

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

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

脉脉东流去,古今可奈何。

———《湘州怀古》唐清江

这首诗对汨罗江屈原文化遗存来说非常之珍贵。

查找历史资料,写汨罗江屈原墓这首诗最早,历唐代到明代,也是唯一的一首写到屈原墓的诗。

明代未清前,王庄有诗:

孤坟云寒猿叫断,荒祠日暮鹤飞回。

《离骚》三复情何限,谩采苹花奠一杯。

王庄何人,史无记载。但这两首诗是相当珍贵的汨罗江屈原墓的诗。

这两首诗歌都通俗易懂,就不做注解和说明了。

《唐诗大辞典修订本》记载:清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诗僧。幼出家,代宗大历初至杭州华严寺,师华严宗僧人守真。归越州开元寺后,又从昙一学《四分律》。大历八年()至南阳从慧忠习禅观。大历、贞元间以能诗闻名于江南,与诗人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与当时诗人交往频繁。晚年住襄州辨觉寺,约卒于宪宗元和间。《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另参《唐才子传》卷三。其诗多送别赠答及行旅抒怀之作。《全唐诗》存诗1卷。

《因话录》记载:贞元、元和以来,越州有清江、清昼,婺州有乾俊、乾辅,时谓之“会稽二清”、“东阳二乾”。

《宋僧传清江传》记载:

(清江)还,听飞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钞,间岁精义入神,举皆通畅,而善篇章。

现在由于将屈原墓,定位到了清代传说的十二疑冢,很多人不明真相,不知道此屈原墓到底在何处。

关于屈原墓,最早《水经注》记:“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而这块碑,是屈原庙碑是屈原墓碑?后人都没有确认清楚。实际上这块碑应该为屈原墓碑,如果是庙碑,用不着立在庙前,更用不着寄在原庙。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二十三》记:“屈潭在湘阴县六十里,郦道元水经云汨水西经玉笥山又西为屈潭,即罗潭也。屈原渔父篇,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乃作怀沙之赋,自投汨罗而死。图经今有屈原冢,在江侧,或谓楚人招魂葬焉,又有屈大夫碑而字灭无迹矣,贾谊渡湘为赋以吊原,史迁亦尝经此水。荆楚岁时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曰:辄以竹筒贮米祭之人;或梦原曰:多为蛟龙所食,愿以彩索系角黍以投,庶免此患,今俗。因此,韩昌黎诗:猿愁鱼跃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

这段记载是相当之明了的。屈原墓在屈原潭这个地方,屈原潭据《荆州记》所记:“去罗县城三十里”,今天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泊潭村春江嘴这个地方。

《舆图部汇考四十一》唐十五记:“(湘阴)县北有汨水,即屈原怀沙自沉之处,俗谓之罗江。又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矣。”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祠庙三闾庙:“屈平沉沙之处曰汨罗江,在岳州境内,正庙以渔父配享,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题一绝云:苍藤古木几经春”写明唐代的三闾庙在沉沙处,宋始,沉沙地被名为汨罗江。

唐太和二年(年),蒋防奉命在沉江地重建屈原庙。《汨罗碑记》:“愚则以为三闾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文曰,屈碑立兮,谗人泣兮;屈碑摧兮,谗人咳兮。碑号啤兮,汨之隗兮;天高地阔,孤魂魄兮。”说明建庙后,已将屈原墓碑竖起。

《元和郡县图志》记:“屈原冢,在县北七十一里。”考湘阴隋唐县城地距正在春江嘴处的汨罗山。唐杜佑《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唐代的汨罗就是汨罗渊,江是罗江。

粱开平元年(年),萧振《三闾庙记》详细记载了修庙后的情况:“相府乃减净财于厚禄,模大壮于遗祠。……况重新庙貌,光被纶言。固可以大刷幽灵,全虑坟气。”说明坟也在屈原庙处。

唐崔涂《屈原庙》诗云:“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这写的就是渊北的屈原庙;韦庄《鹧鸪》诗云:“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汨罗祠说明是唐代的汨罗庙。

宋《岳阳风土志》记:“青草湖在垒(磊)石山,与洞庭相通。其南罗水出焉,故罗县在其上。其东汨水出焉,下有潭,谓之屈原潭,屈原怀沙自溺之所,忠洁侯三闾大夫庙在其上。”

宋张舜民《画墁集》卷八记:“东岸始有人烟,曰龙渥(磊石山龙窝),……有水自东出,曰归义江口,入口十许里余即汨罗也,一水中分南曰汨,北曰罗,洲上有忠洁侯庙即三闾大夫也。”十许里正是磊石山到河泊潭春江嘴的距离。

宋淳裕八年(年),胡哲重修汨罗庙记云:“县北五十里为汨罗江,原之正庙,故冢在焉。谓安得访汨罗之滨,……始至之日,固有以庙地当正,庙宇当新。”“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为汨罗。其右为庙,其左为冢。”两山是指汨罗山(今凤凰山)、磊石山。磊石山与汨罗山相隔一个深渊,清越南使者阮宗奎乾隆年记:“昔屈原别号三闾大夫沉于此,其坟与庙去江三里路。”两据都说明庙与墓均在一起,河泊潭春江嘴地也正好离旧时湘江三里路。

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彭淮诗云:“汨罗水绕三闾宅。”此诗之水是磊石山东的汨罗渊之水,南有汨罗江、北有白塘湖、西边就是罗渊磊石港。宋诗人许晟大有《汨罗庙》诗:“时人却道投潭死,不得其平所以鸣。”赵希鄂《汨罗庙》诗:“解印欲辞罗水去,祇倾罗水奠离觞。”汨、罗两水在故渊复合,就成了汨罗水了,所以是辞罗水。魏良臣《汨罗庙》云:“侯封忠洁缙绅外,庙立汨罗烟霭中。”

宋胡哲云:“清烈公正庙,在南阳汨罗江”,南阳指屈原故宅,说明南阳在汨罗江(实指渊)这个地方。而旧传南阳设过屈原庙,应指潭左玉笥山上的屈原故宅。王定民《书碑阴》记:“怀沙而投于江流,……邑有庙(屈原庙)者三,以见湘人思之多也。”这就是磊石、汨罗山、玉笥山均有过屈原祠。西山真德秀文:“伊南阳之故里兮,祠妥灵而若存。界一江之相望兮,暮木拱而轮困。”这个南阳清时被误会到了翁家洲(大洲),从南阳汨罗江来看,翁家洲前河宋代仍然称之为罗水或归义江,所以此南阳指屈潭之左玉笥山之南阳故里。宋代并没有出现疑冢说,所以这是进一步说明屈原墓与汨罗庙在一起。端明大参高定子《新修汨罗庙记》:“明仲恢庙墟故址而新之,其知所当事矣。”胡哲《重修磊石行祠记》:“其祠之在磊石者,实为殷捐金以重修,萧振磨松而作记。”

“浪势屈原冢”,汨罗水也就是湘江水之浪能泊向屈原冢。如此之地理环境,十二疑冢处是不可见的,因为此地离罗水有二公里、距今汨罗江有三公里。而渊北汨罗山就在江边、南北总宽度才一里不到。

清张廷玉所编《明史》卷四十四记载:“屈原墓,即汨罗江(指渊)畔。有碑曰三闾大夫墓。王庄有诗。”“疑冢,在青草城东。王庄诗:疑冢何劳苦用心,没堆青草独相寻。屈原只葬江鱼腹,留得香风直到今。”

青草城指的是古罗城。疑冢在罗城东北方位基本也是对的。说明王庄先到了汨罗渊屈原墓,又到了疑冢。否定了疑冢的存在。所以疑冢的传说,最早源自明未、清初。

另一个否定十二疑冢的是清代的黄世宗。

《湘阴县图志》记载:同治六年(年),黄世崇《重立楚三闾大夫墓碑记》记:“《通志》及《明一统志》记载甚详,汨罗山为今烈女岭,亦非解地,历二千余年并无疑冢之说,不足辨也。”

乾隆二十一年(年),陈钟理《重修汨罗三闾大夫祠记》云:“……甲戌春,奉天子命来令湘阴,公馀访三闾沉渊故处,旧有祠,为湖水浸啮,垣瓦仅存,榱桷将圮。……今仅一专祠,顾任其颓败不振,微特非所以妥忠魂,亦非所以振人心而厚风俗也。……盍迁庙而祀于此(指今玉笥山)。”此记明确说明屈子祠是从“沉渊故处”河泊潭移建,此处汨罗庙民国后才改名屈子祠,继承的是河泊潭汨罗庙衣钵。

清朝同治十二年(年),平江商人在李元度主持下又在河泊潭修建屈子庙。不过其地址已经在玉笥东大约两里多的一个山头,今河泊潭立碑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