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已有年以上的历史,为历代圣贤及文人雅士所喜爱。被视为琴、棋、书、画“四雅”之首。
享有盛誉的岭南琴派渊源于宋室宫廷音乐,自《古冈遗谱》而下,代有名手名曲,并有春雷、秋波、天蠁(xiǎng)、绿绮台四大名琴。
大约在年前,岭南古琴艺术曾在莞城可园兴盛一时,并逐渐在东莞形成气候,出现了张敬修、邓尔雅等一批古琴艺术家。这些人与事都与绿绮台琴有关。
(戳视频,听故事)
02:42前世:
清末南派古琴艺术
在莞已成气候
绿绮台大概是广东四大名琴中故事最曲折的。绿绮台为唐琴,原有大历、武德两张。大历琴早已不知所踪。武德琴制于武德二年(年),因上刻有“绿绮台”,又称绿绮台琴。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该琴曾是明武宗朱厚照所有,明末归南海诗人邝露所得。邝露工诗能琴,最爱绿绮台,每次出游都要随身携带。清兵攻破广州时,邝露穿朝官,抱古琴,从容殉国,成一代佳话。此后梁佩兰、屈大均、王士禛、诗僧今释等文人均有诗书记录此琴此事。
清末,南派古琴艺术已经在东莞逐渐形成气候,尤以可园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热爱古琴的文人群体,时常雅聚一起,琴棋书画以忘忧。这便不得不提可园主人张敬修了。
张敬修是莞城望族,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东莞可园的主人,虽然戎马一生,却颇好文艺,且张氏一门风雅,他的侄子张嘉谟、孙辈张崇光等都是书画名家,二居(居廉、居巢)长居于此,因此当时的可园是东莞文艺的重要阵地,岭南画派的起源地。
道光末年,东莞人张敬修买下绿绮台,并专门在可园中辟“绿绮楼”以宝藏之,引起东莞古琴圈一时轰动,名园名琴,一时传为佳话。
后在民国初年,张家逐渐中落,绿绮台破残不堪修复,被东莞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尔雅购得。东莞邓氏是东莞书香大家,与可园张家素有交往,因此邓尔雅深知此琴的意义。
在邓尔雅看来,此时的绿绮台虽是一张残琴,但他却视同性命,每每作诗写字都会提到此琴,有一次,学者叶恭绰买得今释和尚手书的《绿绮琴歌》长卷送给他,让他欢喜得不得了。
后来,邓尔雅携绿绮台避难香港,并在香港大埔建筑了“绿绮园”。年,“绿绮园”曾被台风吹毁,邓尔雅所藏大量书籍文物均遭破坏,从废墟中抢救出的绿绮台却安然无恙。邓尔雅视为奇迹,随即迁居九龙以安顿名琴,直至邓氏临终之际,仍命家人将琴放在病塌畔,抚摩不舍以至最后一息。
今生:南派古琴成市级非遗项目
年香港举办的广东名家书画展,绿绮台展出时,引起文物界轰动,后来被香港某收藏家收藏。多年来,可园方面也曾多次与该藏家沟通,希望回购该琴,但一直没有结果,可园绿绮台楼一直处于琴去楼空状态。
年,南派古琴音乐入选东莞第三批非遗目录,可园博物馆馆长赵长庆邀请了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斫琴师王可逊复制绿绮台琴。
在王可逊心里,绿绮台琴是东莞琴界圣物,其附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足可让当今琴家肃然起敬。为了找到配得上绿绮台琴的木头作为琴胚胎,王可逊可谓踏破了铁鞋。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朋友提供的线索下,他在潮州开元寺发现了一块合适的千年古木。寺里住持得知事情原委后,爽快将古木赠给王可逊。如今王可逊精心复制的“绿绮台”被可园博物馆永久收藏。
年东莞市第三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复评时,古琴音乐在19个项目争议最大。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古琴艺术在东莞有没有传承性和地域特色上。
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认为,东莞历史上虽然有名琴绿绮台,可古琴在东莞近现代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影响力不大。持赞成意见的专家则认为,古琴艺术作为我国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责任与义务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曾经在东莞晚清形成气候,出现了张敬修、邓尔雅等一批古琴艺术家,正因为近现代古琴艺术在东莞式微,今天才更有保护的必要。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南派古琴音乐最后通过了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近年来,王可逊以传播岭南古琴文化为己任,除了开设古琴教学讲座、古琴鉴赏会、公益培训外,还先后创办绿绮琴院,成立东莞市古琴文化艺术会等,致力于培养古琴艺术人才。
同时,他还坚持古琴传统曲目的挖掘与整理工作,探索古琴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演奏形式,期望在东莞古琴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东莞古琴重新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
星标时报君
想第一时间找到东莞时报了解最新资讯?
把我们设为星标重磅新闻随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