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城隍庙,又称“府城隍庙”,亦俗称“大城隍庙”,主祀“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坐落在位于北门模范巷东向的新村小学后。府城隍庙是为泉州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于年被列为泉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历来,庙内常常举行降雨、祈晴等斋醮法事,清代官方增加春、秋两祭,泉州府属各县城隍庙,每年均要到泉州府城隍庙内谒祖请香,城隍信仰深入民间。
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府城隍庙原庙址在卫西,即今泉州第六中学一带,古庙由侍郎赵涯建自宋嘉佑年间(年),初名“烈明王庙”。明嘉靖二十三年(年),知府俞咨伯广邀名家方士,仔细审察泉州山川地势,后选定在府治北资寿寺旧址,即今天所在地重建庙宇。因庙宇的造建,庙前的巷道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大城隍口”。府城隍庙历经了明永乐、正统、正德年间的修葺;清乾隆年间,重修前殿、中殿、东西两庑,于六贤祠内添祀郑公,改称七贤祠,并移山门前水沟筑照墙;至道光十年(年),府城隍庙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修整。此后,整个城隍庙形成了麒麟壁照墙、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的庞大建筑群,其规制如同府衙,一派恢弘气势,而其营造技艺之高超,在八闽大地亦是屈指可数。
进庙,可见山门宽约30米,重檐歇山顶结构。山门对面有照壁,墙分三堵,正中用交趾陶镶嵌麒麟一只,龙首牛尾,麟身偶蹄,步云回首顾盼状,下面则配嵌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堵各嵌灵芝、牡丹、鹿、鹤等砖雕,有“福”“禄”“寿”俱全之暗喻。“麒麟壁”雕嵌工艺之精湛,极尽闽南工匠之巧事,成了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而前殿为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门口正悬“城隍古庙”四大字;中殿为重檐歇山顶,内部斗拱出挑有精美的飞天乐伎,殿顶棚设平拱天花,后殿建筑规制则与前殿略同
城隍庙3.jpg上世纪50年代,城隍庙逐步破损,至70年代又遭“文化大革命”破坏,仅存后殿一座,“麒麟壁”则移至开元寺西塔东北侧,得以较好保留。如今,后殿保留着清道光年间重修后的规制,红檐翘脊,堂内古雅,神龛塑有城隍神雕像,气象庄严肃穆。庙旁的校园植种着四棵榕树,榕树高大繁茂,参天蔽日,至今已有数百年树龄,与古色古香的殿堂相互映衬,气势恢宏。庙门一侧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石碑完整记载了当时造建泉州府城隍庙的历史进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