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在北方皇家宫殿、山西晋商大院、南方园林旅游,人们经常会被美妙绝伦的中国古代建筑吸引,讲解员会说“中国古代建筑用的是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修建的”,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神奇的榫卯结构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和日常器具的一种结构组合方式,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由于缺少钉子、螺丝等现代的金属固定件,能工巧匠把质量优良的木材进行砍削加工,将凸出部分的构件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两种不同类型的木构件采用凹凸卡口结合的连接,达到不用钉子和胶水,可使建筑构件外表无缝隙、结合稳固,力学合理,可反复拆卸组合的优良特点。榫卯结构不仅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榫卯结构的“楼层地板”。榫卯技术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发明,是世界公认的最天然、最符合力学结构的建筑连接技术。榫卯技术大到房子的修造、小到家具门窗、古代玩具华容道、鲁班锁的雕刻都广泛存在,常用的榫卯类别有柱头榫、柱脚榫、燕尾榫、套榫、报肩榫等几十种方式。
钉子是古建中必不可少的
现代钉子通常是细长的圆柱形,一端有一个尖,另一端有一个平面。材质通常是由铁丝制成,也有不锈钢、铜、铝或其他材料制成的钉子。公元前年,古埃及就出现了青铜材质的钉子。多年前的古罗马时期,欧洲人通过金属的浇筑和塑形等方法,基本掌握了熟制铁钉的生产制造。中国铁制品的广泛使用始于汉代,受中国古人“天人合一”“取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由于缺少优良的粘合材料,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形成了以榫卯连接为主,木销连接、铁钉连接和材料拼接等方法为辅的连接方式。
由于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古今中外都将铁钉视为奢侈品,中世纪的欧洲将钉子作为准流通货币使用,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将钉子视为稀有的奢侈品,普通居民每次搬家时都将传统木屋焚烧以获得铁钉。从宋代开始,古建工匠对于一些材料较小或者平面较单薄的构件,如搭在房梁上的椽子、铺在屋顶上的望板和古建屋脊上的角梁等主要部分,尤其是屋顶瓦件的固定,规定必须使用特别定制的钉子加以稳固。这些古建中使用的钉子外观不同于现代社会中的产品,其种类繁多,最常用的多为外表拙笨四棱面的两入型和L型铁钉,由于缺乏机床和摸具等现代工艺,我国古代的铁钉完是靠技艺高超的匠人手工锻造打制或者浇筑完成,这些熟铁制作出来的铁钉,其柔韧度较好,抗拉力尚可,强度却很差,基本上承受不住木材的重量。其制造不仅费时费力且成本高,在满足不同施工需要的同时,还需防止铁钉对木制构件的钉裂,对钉子的厚度和直径有着严格的要求,以上多种原因限制了铁钉在中国古建筑中的流通使用。
榫卯结构并非古建独有
著名的卢沟桥始建于金代会昌六年(年),其主要结构连接处用银锭铁榫相连,历经八百多年的岁月洗礼,仍然屹立在永定河畔。福建泉州的开元寺石塔,其石质斗拱和屋梁均采用仿木式的榫卯结构连接,雕刻细腻,造型美观,是东南沿海地区驰名的文物古迹。除此之外,榫卯结构在古代青铜器分铸成型后的榫卯连接、以及在陶瓷及砖头等其他材质上也有一定的使用体现。
古建筑的建造是用榫卯技术,不用钉子的说法谬传已久,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是榫卯技术和包括钉子在内的多种联合连接技术的综合体。
(作者系山西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馆员)
来源:科普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