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福州传统街巷整治老街巷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5/17

3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0版头条刊发报道《福建省福州市开展传统街巷综合整治——老街巷里生活新》,点赞福州市传统街巷整治工作。

年起,福州市大力开展传统街巷整治工作,全面梳理了条传统老街巷,分三级进行保护,仅鼓楼区就完成了9个片区42条传统街巷的整治工作。通过道路白改黑、建筑立面整治、历史建筑修缮等微改造措施,鼓楼区完善老城区街巷网的织补,打造承载传统历史记忆、兼具特色活力的街巷空间。

福建省福州市开展传统街巷综合整治——

老街巷里生活新(新气象新作为)

刚刚过了农历正月,门上的春联崭新,屋檐下一对大红灯笼高挂,何崇祺在自家一楼的杂货摊前迎来送往,忙得脚不着地。

今年60岁的何崇祺家住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经院巷,自打家门口的小巷改造以后,何崇祺舒心多了——门前的石板路宽了,头顶的电线圈没了,墙边还种上了不少绿植。“这么一改,外观看上去漂亮,我们住得也很舒服。”何崇祺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从年起,福州市大力开展传统街巷整治工作,全面梳理了条传统老街巷,分三级进行保护,仅鼓楼区就完成了9个片区42条传统街巷的整治工作。通过道路白改黑、建筑立面整治、历史建筑修缮等微改造措施,鼓楼区完善老城区街巷网的织补,打造承载传统历史记忆、兼具特色活力的街巷空间。

秘书巷林书/摄

综合整治下足“绣花”工夫

何崇祺出家门右转走上二三十步,就到了福州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开元寺。经院巷因宋代开元寺于此处募刻经书而得名,毗邻著名古建筑,历经千年洗礼,多年来却因背街且狭窄,面临“脏乱差”的窘境。

何崇祺回忆,改造前的经院巷通道狭窄,遇上垃圾清运,人就得靠边站,行人相撞,摩擦争吵时有发生。地下排水管道堵塞,遇上雨天,积水总是淹到家里,往往是“天上下雨,楼下搬家”。还有被拉成“蜘蛛网”的电线“满天飞来飞去”,“一到台风天,我就不敢睡觉,电线总被台风吹得打出火花,我们这自建的老房子都是木结构,就怕着火!”现在想来,何崇祺还心有余悸。

年开始,鼓楼区开展了对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一路七巷”街区及秘书巷、经院巷、后曹巷等42条传统街巷的整治。按照“系统、整体、综合”的理念,因地制宜,对片区内道路、街巷、老旧小区进行梳理,合理布局和提升沿街的路面、建筑、绿化、缆线、杆件、管网、休闲空间等,开展“地上地下、楼上楼下、墙内墙外、白天夜晚、春夏秋冬”的全方位、立体式整治。

年,经院巷也动工了——退围墙、种绿植、缆线下地、铺设石板、粉刷墙面……何崇祺悬着的心落了地。

聊起一路的精心设计,鼓楼区建设局综合科副科长李凌青娓娓道来:路灯落地会挤占行走空间,得让路灯上墙;地方小,就移些青竹、藤蔓植物来装点;围墙设计采用马鞍墙元素,展示福州特色;不少居民的自建石厝有其独特风貌,不能粉刷得千篇一律。“经院巷的空间特点就是狭窄,要做到美观实用,我们就得在让出更多空间的前提下使一番‘绣花’工夫。”李凌青说。

“现在出门就是绿绿的树,抬头就是蓝蓝的天,巷子宽敞又整洁,连带着我的生意都好了不少!”何崇祺对自家门口的大变化不住称赞。

整治后的南营巷资料图片

共同参与办好民生实事

“街巷整治,归根到底是居民家门口的事,怎么改还得由居民说了算。”金汤社区原党委书记叶世妹对秘书巷沿街休闲区的改造工程记忆犹新。

金汤社区中的秘书巷因宋代居此的陆蕴、陆藻兄弟官至秘书而得名。年,鼓楼区对秘书巷开展整治工作,街巷界面更规整了,口袋公园建起来了,边边角角多了不少绿化,沿街墙壁上还展示着陆蕴、陆藻相关典故,眼见着秘书巷即将开街,社区居民黄阿伯却犯了难。

当初设计图公示的时候大家觉得都挺好,可现在进进出出,才注意到小区门口快建完的花圃有点不协调:人行道本就不宽,花圃面积不小,有些碍路;花木遮掩视线不好清扫,也有点担心这里要成卫生死角。倒不如换成石桌石凳,大家还能在小区门口坐着聊聊天。“老邻居们一起商量这事,想来想去,还是跟社区反映一下。”黄老伯代表居民跟叶世妹提了建议:“能不能把花圃拆了,让我们自己买套石桌石凳放这?”

“我跟区里反映!”叶世妹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居民意见,经过现场办公判定,没多久,小区门口的花圃就摇身一变,成了居民休闲区。“头顶就是大榕树,夏天大家都爱在这里乘凉,凳子都不够坐咧!”黄老伯说。

中山路街区整治规划公示时,居民曹先生也提出了建议:“要是有个电动车停车棚就好了,让大家集中停车、充电,既整齐又安全。”经居民议事厅集中讨论,确定在社区22座与24座间搭建一座供集中停放、充电的停车棚。

中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靓介绍,为让群众参与传统街巷的建设、管理、使用全过程,鼓楼区创新打造了居民议事厅、“街巷长制”等便民服务模式。街巷长由街镇领导干部担任,同时协调建设、房管、城管、园林、交警等部门共同参与,实现街巷整治后的长效化、精细化管理。

说话间,走到巷口,吴靓翻出手机里居民发来的图片,和楼房门前的景观屋檐进行比照。“果然有个裂缝!”吴靓同时也是中山路街区的街巷长助理,负责接收居民的监督反馈,做好巷道的日常巡查和各项治理工作。“居民全程参与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家参与街巷自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吴靓说。

传承底蕴历史融入生活

“闽之有城,自冶城始”。位于鼓楼区的冶山见证了福州多年建城史,被誉为“闽都之根”。中山路地处冶山历史风貌区,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道路两旁集中了唐代马球场、欧冶池遗址、林则徐出生地、中山纪念堂等文物古迹。以中山路为主轴,其周边的丽文坊、能补天巷等7条街巷也都留存着不少文化韵味。

鼓楼区是福州古城的核心区,有众多珍贵历史遗存。“在传统街巷整治中,我们以打造‘文脉山水典范、闽都坊巷经典’为目标,以街巷为载体,串联鼓楼区内的历史古迹与文化遗产,打造闽都文化展示窗口、古今经典融合的传统街巷片区。”鼓楼区委书记黄建新说。

走在修整一新的中山路街区,马鞍墙勾勒出福州古厝特有的天际线,沿街“骑楼”样式的商铺与中山纪念堂相得益彰,青石砖墙上书写着千年街巷背后的底蕴。“街区的整体设计结合了历史建筑的原有特色与街巷相应典故,在整体风格和谐的基础上达到‘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的效果。”李凌青介绍,年,鼓楼区在整治中山路及其周围7条街巷时,深入探寻街巷历史,突出对福州元素底蕴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能补天巷的巷名来自蚂蚁报恩的传说。”中山路居民、冶山斈社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陈元春正指着能补天巷一侧墙壁上的连环画介绍,旧时一位穷秀才赴福州赶考时,在这条小巷里下榻。考前数日,他在大雨中救下一群蚂蚁。到考试时,他误将“天”写成“大”,多亏了蚂蚁们在试卷上排成一横把“天”字补齐。“你们扫一下墙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