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考古工作,多次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要求。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在世界遗产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总书记贺信深深鼓舞全市、引发强烈共鸣——难忘,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高度重视考古和文保工作,三坊七巷、鼓浪屿八卦楼、万寿岩遗址等都有他深情保护的身影,泉州申遗及文保工作得到他的亲自指示批示。难忘,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百年光阴流转,几代泉州考古人筚路蓝缕,泉州考古事业青蓝相继,考古发掘屡有重大斩获,展现出久远文明,树立起高度自信。难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泉州扎实推进考古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屡添重量级实证砝码。城市的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溯源文化根脉,方能更好读懂海丝泉州。泉州考古人奋发前行,泉州考古成果彰显城市历史厚度、文化软实力,世遗泉州也将为推动文明交流对话、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应有力量。
宋代古船出土发掘现场情况(泉州海交馆供图)
与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同步
海丝泉州揭开千年历史面纱
年,我国开始对仰韶文化遗迹进行考察,中国现代考古学由此诞生。同样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厦门大学教授为寻找“刺桐港”,前往泉州考古。海丝泉州的神秘面纱,就此一步步揭开。与我国现代考古发展同步,泉州现代考古的开端,可以追溯至年。那年,来自厦门大学的张星烺、陈万里、艾锷风等人,因古籍中记载的“刺桐港”,寻踪而至,在泉州相继走访开元寺、清净寺、圣墓等地。由于地处林间,他们此行未能寻获草庵。离开泉州后,张星烺带着考古成果,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举办的学术讲演中,作“中世纪之泉州”专题讲演。年12月、年1月,厦门大学又分别组织过两次赴泉调查。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泉州发掘宋代古船的消息。(泉州海交馆供图)张星烺等人在古籍里最早发现草庵,却没有寻得踪迹。被那场专题讲演触动的吴文良,从厦门大学生物系转至考古系,潜心研究发掘,最终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查访到隐藏在华表山南麓的草庵。
考古发现不断增强泉州历史厚度,印证着一千多年前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繁荣景象所言非虚。
年,一艘宋代建造的远洋货船,在泉州湾后渚港成功发掘出土。考古人员从船上取下香料药物、木货牌(签)、铜钱、陶瓷器、竹木藤器、果核(壳)、贝壳、动物骨骼等14类文物。年3月,《人民日报》以《泉州湾发掘出一艘宋代木造海船》为题刊发报道。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由海外返航并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远洋海船,当时消息就轰动全国、震惊世界,许多国家称之为“世界考古珍闻”。年,英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参观泉州古船之后,盛赞“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陈列于“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的宋代古船(陈英杰摄)考古发现不断填补重要历史空白,丰富和延伸泉州先民耕海牧洋的历史轴线——
年,文兴码头以东,考古人员发现了另一艘宋代古船,为法石片区发达的造船业和刺桐古港的辉煌再添注脚。
年,石狮海域出水距今1.1万年—2.6万年前“海峡人”化石,实证数万年前,台湾海峡是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的陆地,台湾早期人类来自大陆。
……
就是这样,一项项重大的泉州考古发现,为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接续填补空白、勾勒脉络。
习近平亲自批示
考古新发现为泉州申遗成功添重量级实证
年,泉州申遗工作启动元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亲自部署泉州申遗工作,专门核拨经费建设泉州海交馆伊斯兰陈列馆。他还在省政协委员赴泉州、漳州两市视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上批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年1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省文化厅提出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年6月,习近平再赴泉州市调研时,对泉州市请求省政府支持的事项作了议定,同意由省财政给予泉州市财力补助,要求泉州市抓紧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府文庙(陈英杰摄影)沿着这样的方向,泉州考古工作行稳致远,二十年如一日扎实推进——历年来,泉州对古城内外进行多次考古发掘,不断揭示作为宋元海洋贸易运行中枢的功能、历史格局和发展脉络。年,泉州启动复建泉州府文庙广场,并对棂星门遗址进行考古清理、原址保护,修复蔡清祠、庄际昌状元祠等。同年,天后宫前,深藏地下几百年的泉州古城门遗址——德济门重现于世,遗址发掘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石刻。年,晋江深沪到金井一带,发现古人类打制石器与活动遗址。年至年,对磁灶窑金交椅山两次进行考古发掘,对法石古码头两次进行考古清理;金交椅山窑址(郑文桂摄影)年开始发掘的永春苦寨坑窑址,把中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向前推移年,成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断推进的考古工作与历史研究,为申遗成功提供基础性支撑,也展现泉州更多的独特性、唯一性。特别是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联合考古队开展对古城格局肌理、石湖码头、江口码头、晋江历史岸线的考古调查勘探,以及对多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北大考古团队进驻,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重见天日,是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陈小阳摄)福建博物院、泉州市博物馆、泉州市文保中心联合对番佛寺遗址所在的旧车站地块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这一遗址或为国内发现的唯一印度教寺庙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联合考古,南外宗正司遗址迎来考古勘探和发掘,或为唯一尚能发掘出来的南宋时期的宗正司遗址;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进场,德化尾林窑系考古发掘项目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窑。市舶司遗址时间来到年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泉州的高光时刻,也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提供一份弥足珍贵的“泉州样本”。
泉州申遗成功,人们欢呼雀跃在庆祝。(资料图)考古功不可没。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泉州申遗项目新增的6个遗产点中,更多的是考古遗迹、遗址,支撑泉州作为宋元时期国际贸易中心的价值,让其普遍价值更加丰富和完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认为,经过修订扩充的泉州申遗方案,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历史地理叙事,极大改善了整个遗产体系的清晰性。百年薪火相传
考古人“寻宝泉州”择一事终一生
“择一事、终一生。希望大家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曾这样鼓励考古文保人员。而这也正是近百年来,泉州考古人和历史研究学者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接力传承。依然是年,与张星烺等人发现“中世纪泉州”同样重要的是,考古火种被悄悄播撒在了泉州大地。那一年,正在厦门大学求学的泉州小伙吴文良,被张星烺的专题学术讲演激发兴趣,转系专攻考古,并从年开始搜集研究古代侨居泉州外国人留下的宗教石刻。年,他将收藏的多方宗教石刻,捐赠给当时的泉州文管会;三年后,他的《泉州宗教石刻》出版。5年,《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出版,吴文良之子吴幼雄继承父亲的事业,将这部著作从多页增加至多页。文史专家吴文良捐赠的多方宗教石刻,是泉州海交馆重要馆藏。(陈英杰摄)泉州海外交通史的考古和研究持续不断,从石刻到陶瓷,从山间野地到漫长海岸线,重新发现海丝泉州的漫漫征途,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年,陈鹏鹏入职泉州海交馆。他记得自己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调查海外交通史的泉州部分。此后,他沿着泉州湾海岸线,征集抢救大批陶瓷、宗教石刻等文物,积累海丝泉州学术研究珍贵资料。年10月,他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随团前往多国,为考察团在泉考察活动汲取经验。年2月,考察团总协调人迪安博士在六天的泉州之旅后总结说:“泉州整个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完美体现,在泉州考察是整个考察活动的非常重要阶段。”这次具有标志意义的考察交流,掀起泉州古港研究热潮。水下考古是研究海洋文明绕不过去的坎。17年来,泉州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兴,一次次地下潜,将沉睡在不同海域、不同年代里的水下文物捧出水面。年,泉州启动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工作,张红兴带领队员,用了45天时间,对公里海岸线上的“可疑点”进行重点调查,基本摸清泉州水下历史文化遗产情况。如今,从松散型到迈向专业机构,泉州有了自己的考古研究所。去年,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寸土寸金的古城核心区金鱼巷内成立。这是全省继福州后第二个设区市专业考古机构,15个人员编制中,唐宏杰、傅恩凤、张红兴、黄伟四人已具有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格,也使得该所成为全省第一个达到申请团体考古领队资质条件的设区市考古研究所。将视野放得更宽,更多年轻人投身考古调查研究。“80后”的林瀚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近年来,他先后参与寻找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为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等遗产点作前期资料搜集、调查,并以文博工作者的初心,在世遗时代继续做好研究、策划展览。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建筑构件(黄宝阳摄影)值得一提的是,泉州考古工作,不仅“练好内功”,也注重“借好外力”。近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栗建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等人,频频出现在泉州考古遗址发掘现场。他们分别带队,为寻找发现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为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和德化窑址考古发掘,为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定位与考古等工作,作出突出贡献。寻宝泉州,考古人发现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全国外销陶瓷交集汇聚的一个中心城市,其遗产价值举世公认。”栗建安在总结披露考古阶段性成果时这样说。寻宝泉州,泉州征服考古人——“走读”古城的汪勃,寻找着泉州古代城池与山脉、河流、重要建筑之间在朝向上的关系。历经遍路之旅,他由衷赞叹:“泉州是一座神奇的城市”。纳入市委决策蓝图
考古助力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创建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而对于泉州而言,考古发现实证泉州曾见证中国长期矗立世界舞台中央的辉煌,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年至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10多次现场调研文物保护和考古工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考古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泉州考古事业将继往开来、奋发前行。”作为泉州考古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人,市文旅局局长李伯群介绍。事实上,更加重视考古这一点,已写入泉州市委决策蓝图——在本月中旬闭幕的市党代会上,泉州提出创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考古工作体系化建设,考古和遗产研究,以及考古成果挖掘整理、研究阐释、交流展示等等,正是此中重点,清晰写入报告。狠抓落实,围绕考古事业的上下游、前后端,泉州全方位、多层面行动起来。文物遗存保护,是考古前提。为保护好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10月22日,泉州第七部地方实体法——《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获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将于明年起正式实施。此前,泉州已出台的六部实体法中,三部与保护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眼下,泉州还正加快制定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层面的一系列规划、办法和长效机制实施意见,深化制度保障。率风气之先,泉州已在古城核心区鲤城成立全国首家“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工程建设,考古前置。在文旅部门和资源规划部门充分联动下,泉州严格落实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坚持“靠前保护”理念,加强服务指导,实施大型基本建设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全市已有19个建设项目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目前,泉州已逐步推行土地出让前考古调查、勘探,坚持“先考古、后出让”。考古计划,系统筹谋。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唐宏杰说,着眼中长期,该所已编制形成年—年泉州城考古计划,从现状和价值评估、考古工作年度安排及目标任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文物保护、公众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安全保障、考古工作的管理与实施、经费概算等15个方面细化落实。内引外联,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等,先后设置泉州工作站、研究所。“围绕古城和水下考古等重点领域,我们将加强与他们的联合考古,进一步‘化虚为实’。”他表示。不遗余力向世界诠释泉州的独特性,泉州已于去年年底举办大咖云集的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而在今后,立足本土培养和引进多学科研究机制和人才也提上了重要议程。李伯群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蓄积活力动能。让考古从“高冷”走向大众,让文化、文物“活”起来,让世遗泉州为世界所共享,这是泉州努力的另一方向。李伯群解读——“泉州犹如一张‘藏宝图’,考古工作是‘藏宝图’的支撑和基础。这项工作帮助我们实证城市的历史厚度,阐释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脉络,也将助力再造‘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新繁荣。考古工作让世遗泉州‘活’起来,从官方到民间,大家自觉爱遗护遗,发掘与诠释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都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魅力。”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版权归泉州晚报社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孙灿芬蔡紫旻许雅玲
编辑:张偲
审核:江晓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