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潮汕姓氏之生死不同姓,这些奇特的习俗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4/29

生死异姓:潮汕姓氏中的奇特现象

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姓氏。一个人在生姓什么,去世之后仍然是这个姓,丝毫不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潮汕很多地区都存在生死异姓的奇特现象。

  生章死许

  榕城梅云街道潮东村的始祖章荣什,博学多才,善于治学兼通地理。元朝末年随福建莆田人许万一入潮。许万一创业于夏桥村,章荣什时为东主许万一卜穴建“佳城”(即墓地)。许万一以礼金酬赠,章荣什拒收。因章氏是教书先生,在许家教万一的三个儿子读书识字,当章荣什年迈无儿时,许氏便以幼子许玉潭为章荣什嗣裔、承章姓。章荣什临终时写下遗嘱,要子孙后代履行“生章死许”之训,既答谢许氏万一之义,又表叶落归根之意。自此,章荣什的子孙恪守祖训,世代相传。

  生薛死许

  普宁南溪镇平薛村的薛姓村民,历来有“在生姓薛,辞世姓许”之俗。原来,明末潮汕先贤薛侃的四世曾孙薛茂学,迁徙到榕江南河的南岸边创建平薛村,并与隔岸相望的三洲村(今属揭阳霖磐镇西龙村)人许氏结为夫妇。婚后因许氏屡次生育都不顺利,求子心切的薛茂学就抱养了妻兄之子为嗣,以传承薛氏血脉。此后,薛茂学之妻顺利生产,后代子孙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薛家为缅怀三洲许氏舅家送子过继续血脉之功,便立下祖训:凡薛茂学派下裔孙一律“在生姓薛,辞世姓许”。

  生陈死林

  揭东新亨镇秋江村和楼下村的陈姓,本非姓陈,而是姓林。林姓先祖祖籍河南洛阳,因避兵乱南迁,先迁至福建上杭,后徙揭邑,一些村寨拒不让他家进入。最后,林姓先祖来到丰政都潘田村(今属丰顺县),受到了先到此地的陈氏乡亲的热情接待和大力资助,日渐发达,显名闾里。林姓先祖为了报答陈姓的殊重恩惠,在有生之年改林姓为陈;为了不忘林氏祖宗,死后仍姓林。这样做一则报答了陈姓的殊重恩惠,二是不忘林氏祖宗。后来其子孙都遵循这一祖训,在生姓陈,死后一律改姓林。清顺治元年(),潘田陈氏南迁磐溪都周公山(今属揭东新亨镇),分创秋江、楼下两寨,传子及孙至今已有多年,人丁兴旺。秋江、楼下两村的陈姓,延续了“生陈死林”这一传统。

  总之,潮汕姓氏中产生“生死异姓”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避难、被胁迫、过继、报恩等几种,但都与该家族的历史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潮汕人不忘祖宗根本的文化认同心理。(作者:黄素龙李槟)

有趣的潮汕姓氏谐音习俗

祈望吉祥,追求幸福安宁是每一个人的心愿,各项民俗事项中,人们通过谐音,表达了这种心理,如过年时候互赠大桔,谐音“大吉”。这种有趣的谐音现象,在人们的姓氏中也有体现,形成一种有趣的民俗现象。

这种姓名谐音现象主要是人们希望得到安宁、幸福。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一村,全村多人都姓陈,只有个别人家姓蒋,这样蒋氏在这里就是小姓,但他们从来不会受到陈姓的欺负,因为相传陈姓祖先来这里创乡的时候,请来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这里是“船地”,既然是“船地”,在这里居住就必须有船桨,才能乘风破浪,因此,陈姓祖先便专程去邀请一户姓蒋人家来这里插居,取其“蒋”与“桨”谐音。

潮州湘桥区意溪锦美村,全村以姓罗为主。少数姓陈,潮州“陈”谐音“铜”,“罗”谐音“锣”,“铜”和“锣”合成在一起,才能响当当。这里还有一个村,叫西都村,主姓是卢,小姓是康,“炉”里要有“糠”,“炉”火才会旺。

澄海莲阳的杜姓居住地,同样也邀请了几户姓史的人家在这里居住,说起来好笑,因为潮汕音“杜”谐音“肚”,“史”谐音“屎”,肚里有屎,才说明不会饥饿,因此,便请史姓到杜姓聚居地居住。

潮汕话说:“有样张”,就是说有门路,有希望,“无样张”就是说明没有方法,“杨”的潮汕音和“样”相近,因此,杨姓都希望有张姓和他们杂居在一起。由姓氏而至村名,也是取吉祥、如意的意义。潮安县田东乡有个村庄叫伍全,据说是明初由刘、郑、高、黄、简五姓的祖先,同时来此创乡,五姓人家住在一起,互相帮助,和睦共处,有什么事儿互相商量,亲似一家。因此,他们在为村子取名的时候,颇费了一番思量,最后取“五姓俱全,互相友爱”的意思。

对于不吉利的语音,人们是尽量避开,例如饶平县上善镇永子村,原来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创建于明代中叶,原来叫温子良村,是温姓人的聚居地。大革命时期是革命老区,年至年国民党两次“剿村”,当时仅多人口的温子良村有71人为革命献身,党史上称“温子良村惨案”,年村民重建家园,因“温”与“瘟”同音,甚是不吉利,因此改名为“永子良”,谐音永远吉祥。

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用舞狮子、舞老虎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但普宁军埠石桥头村,自明末建村几百年来,却一直把舞狮子、老虎看作一大禁忌。因为该村村民姓杨,杨与羊谐音,狮子、老虎都是羊的天敌,因此,若有不知就里的人进村表演,必然不受欢迎。(作者:王伟深)

潮汕姓氏和睦相处有些“古”

在潮汕地区,一些姓氏由于受到先祖之间的情谊、恩情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体现不同姓氏之间和睦相处的事例,在其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古”!

  在潮安磷溪镇仙田(俗称深田)乡,村民以丁姓为主,只有一小部分姓陈,但自古以来丁姓村民从不欺凌陈姓村民,而是和睦相处,传为千秋佳话。原来,在宋淳熙十六年(),曾任太常寺少卿的丁允元,因谏免盐铁税被贬为潮州知军事(知州)。丁允元到潮州任职后,很快与当时的海阳县令陈坦(福建人)成了知交。由于当时处在宋室南移战乱频繁,许多国土沦入异族之手,而潮州偏处东南一隅,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们俩萌发了任职期满后移居此地落籍的想法。后来,先卸职的陈坦选中了田地沃野,交通较为便捷的仙田这个地方,以建安家之宅。有意选址落籍潮州的丁允元,得知此事后便亲自到仙田察看,觉得该处的确是块“宝地”,便率真地对陈坦说:“你家住福建,位于山区僻壤之虞,你擅美地理,相地不难,所择之地能否先让余需用。”陈坦听后,踌躇未决。此事之后,陈坦经勘探发现在“婆姐岭”后靠海滨处,也是一块很好的地方(即今官塘镇),于是同意将仙田这个地方让给丁允元建宅移家眷居住,但提出要在仙田留一户陈姓,以志此事,并要求丁允元必须嘱咐后人,不能欺凌陈家弱小,还要对其提供帮助,丁允元欣然答应。自此之后,丁允元的子孙都遵循着此规定,人多的丁姓从不欺凌人少的陈姓,而是和睦相处。

  在揭阳市揭东区锡场镇的锡东、锡西、锡中(合称锡场乡),这三个村有林、许二姓,其中林姓人口约人,许氏则不足人,但林姓从不欺凌许姓。原来,元朝至正十三年(),锡场林姓始祖南陇从福建莆田迁来,当时在此地生活已有刘、陆、许三姓。由于林南陇到此落户后辛勤劳作,矿业经营有方,很快家庭兴旺发达、人丁繁衍迅速,居住地点逐渐扩大,刘、陆二姓见状后便相继迁往别处。此后不久,许姓人家也迁到他处。不料许姓人家一走,林姓族人的发展立马受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后来,林姓众人生活越过越糟,于是请了地理先生前来堪舆风水。地理先生发现林南陇选择创寨之地是块鲤鱼宝地,头朝榕江,做跳跃之势,而许姓人家居住之处正是“鱼胆”(胆汁苦,苦与许潮汕话同音)所在,故此必须要有许姓存在,林姓才能兴旺发达。现在许姓人家已迁至他处,这相当于一条鲤鱼只有一个“死胆”(有胆而无胆汁),就无法自由活动,居住于此的林姓在生活和生产等方面自然会出事端。基于此,林姓族老就去找寻许姓人,力邀他们重返此地居住。许姓人回到该村居住后,林姓族人办起事来都很顺心,发展也十分顺利,很快就成为当地的望族。从此以后,锡场林、许二姓同处一乡,和谐依存,至今不变。

  潮汕地区的一些姓氏,虽然没有同处一村,但也存在着深厚的宗族情谊。丰顺县汤西镇埔河村的徐氏与揭东玉湖的萧氏,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相传元朝末年,因不满元番的强暴统治,有一徐姓官员冒死进谏,不料激怒皇帝,被处死且株连九族。当时与之同朝的一萧姓官员(玉湖萧厝的始祖),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徐氏官员年幼的儿子徐元章。为了避免事端,萧姓官员将其姓改为萧,并用心将他抚养成人。等到萧元章长大成人时,萧姓官员就将此事的原委告知他,并让他改回原来的姓氏——徐氏,使徐氏一脉得以延续下来。徐氏后代认为,他们之所以能传承血脉,必须感恩于萧氏先祖,于是徐、萧二姓结下了深厚的宗谊,且代代相传至今。

 纵观潮汕地区某些姓氏之间和睦相处的故事,都与本姓氏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中也反映了潮汕人祈望吉祥、追求幸福安宁的心愿,阔达的胸襟以及知恩、感恩的文化心理。(作者:黄素龙)

潮汕民间姓氏与地名

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在潮汕地区,各个家族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以土地为依托,形成传统的聚居习俗,各个地名也就往往以其姓氏相关的信息而名之。

  在潮汕地区,有很多地名是和姓氏有关的,并且有不少是以村中居民人数占多数的那个姓命名的,如潮安的郭陇、刘陇,普宁的郭厝寮,饶平蔡厝角,澄海的上王、下王,潮阳的徐厝寮等;有的村庄是以创村人的姓名来命名的,如潮南红场镇的陈五四村、蔡肥村,雷岭镇的刘仕可村,峡山镇的赵西港村,陇田镇的炖灶村等;有的村庄则是以出产的特点命名,像普宁果陇,因当地盛产果子而得名;有的村庄原本是以本姓作为村名,而由于谐音而被其他姓氏所替代。如潮州湘桥的廖厝围,本来叫饶厝围,是明朝澄州通判饶金居住的地方。饶金是大埔恋州都人,明朝成化年间中举人,出任澄州通判,后被提升为创州知府。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惩治贪官,很有政声。后来,他因积劳成疾,不得不告病辞归,到潮州定居。饶金所住的地方,当时称“饶厝围”,因“饶”与“廖”音近,后人以讹传讹,称其为“廖厝围”。

  有些村庄,不是以某个姓氏起名的,却又和姓氏有直接关系,不单名字起得很有特色,且意义深远,很有祥和色彩。潮安县沙溪镇有个村庄叫“生聚”。先有福建莆田县倪姓人元代到此定居,不久就搬走了。10年之后有孙、吴、杨、李、乌、韦、董、庄、周、王10姓人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同时汇聚于此。10姓人家来后共同开发,创乡立业,村民之间一直和睦相处。为了纪念当年10姓同时来此聚居的机缘,也为了勉励后代子孙今后和睦相处,村名便起为“生聚”。实在是潮汕姓氏史上的佳话。

  还有一类地名,不直接以姓氏名村,而是根据本姓的某一段美丽传说来命名。如饶平县钱东镇的紫云村,是黄姓人的聚居地。福建泉州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泉州晋江黄守恭员外进献桑园百亩建开元寺的故事。说是年届50的黄守恭一日忽然得了一种怪病,四处求医问药仍不见好转,于是许下承诺,只要有人能治好他的病,他提什么条件都会答应。结果一位道行高深的禅师把他的怪疾治好了。为履行诺言,黄员外答应了禅师提出用他的所有田地建开元寺的要求,并在禅师的指引下在开元寺的比邻盖宅院。传说开元寺建成之后,黄员外在寺与自己宅院相连的空地上种有桑树园一片,常有祥瑞之事发生,事业更加兴旺发达,且连得贵子。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屋顶上空也常有一片紫云笼罩,因此把黄守恭所传下的一派黄氏称为“紫云派”,以别于福建其他黄氏。后来,福建紫云派黄氏迁移到饶平钱东水磨地方创乡定居,就以“紫云”作村名。(作者:黄素龙)

潮汕客家姓氏谐音撷趣

潮汕地区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在客家姓氏中有许多同音字、近音字、谐音字,在客家语言中有些属于不吉利,这样就要尽量避开或者忌讳,形成了有趣的客家姓氏忌讳的民俗现象。

有些姓氏因与某种动物的名称同音,那么这一姓氏的人群,就会给这种动物另外起一名称,以免犯讳。例如,“杨”与“羊”同音,杨姓人就把羊称作“幼毛”,把山羊叫做“黄猄”,把宰羊说成“宰幼毛”。如果你看到杨姓人家在宰羊,直呼“你在杀羊呵!”他们或许不理睬你,或许会半开玩笑似地回击你一句:“杀你头!”如果你知道他们的风俗,说一句:“你在宰幼毛”,他们会很高兴,夸你知识渊博,民间风俗都懂,说不定待会还会请你吃香味浓郁的“幼毛肉”呢!同上原因,黄姓人家把黄牛称作“赤牛”、“沙牛”,他们不许别人说“黄牛”一类的话。“马”与“马”同音同字,马姓人家把马叫作“四脚”,也不许别人说“杀马”一词。“朱”与“猪”同音,朱姓人家把猪叫作“肥货”,把宰猪说成“宰肥货”,同样不许说“杀猪”。“温”与“瘟”同音,温姓人家如果猪、鸡有病,不许说“猪瘟”、“鸡瘟”,而应说成“猪病”、“鸡病”。除此之外,谢姓人家做了善事义举,或者你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但他们不喜欢口头语“感谢”,因“感”与“减”同音,而应改称“多谢”!“多谢”!他们才会真正高兴。“史”与“死”在客家话中是近音,他的名字叫史定、史光,不可直呼“死定”、“死光”,而应改换称呼:“呵定兄”、“呵光叔”。还有“刘”与“瘤”同音,刘姓人家不许说“割瘤”。“蔡”与“菜”同音,蔡姓人家也不喜欢说“割菜”,而应说成“摘菜”。“罗”与“锣”同音,罗姓人家不说“打锣”,而说“起锣”。“古”与“鼓”同音,古姓人家不说“打鼓”,而说成“起鼓”。“庄”与“装”同音,庄姓人家不许说“装死”,如要用这一词语,必须改为“诈死”。

姓氏谐音忌讳,不仅在山区客家人有此风俗,潮汕平原的福佬人也同样有类似现象。如普宁市军埠镇石桥头村的杨姓人家,因“杨”与“羊”谐音,他们认为狮子、老虎是羊的天敌,一直把舞狮子看作一大禁忌。如果逢年过节,外地人舞狮子到他们村庄去助兴祝贺,讨个小钱,他们不仅不欢迎,甚至还会把你赶出村寨。

上述云云,虽然是少数地区和个别村寨的民俗现象,而且还带有封建思想和落后文化的痕迹,但毕竟是一方水土一方俗,可以说是不足为怪的。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如果不了解这些民风民俗,就难以避免由此引起一些误会,甚至会带来许多尴尬和不愉快。(作者:庄敬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