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到别人不到的地方
体会别人没有体会过的心情
作为泉州古城的标志,开元寺的东、西双塔,为世人所瞩目,然而大家鲜为人知的是,在距此不远的洛阳江边,也有一处东、西双塔,却因名气不大而倍受冷落。但如果提到宋代泉州的一位著名僧人——道询,大家便会对此有了些许印象。
白沙寺便是宋代著名僧人道询一手创建的,道询为方便民众一生造桥余座,其中以獭窟屿桥、普济桥渡、盘光桥、青龙桥最为著名,被誉为古往今来第一造桥慈善家。道询在白沙寺中故去,被后人称为“白沙老人”。
翻看乾隆《泉州府志》可以发现对白沙寺有这样的描述:在惠安十九都(今洛阳镇)白沙。南宋·天禧间(—年)僧道询建,名白沙贞阳庵(即真阳庵),不久改名头陀寺,复改灵应寺。据介绍,吉贝村以前就属于白沙乡。而灵应寺就是蟾沙寺。
古时的白沙寺规模十分巨大,相传有“十三落”之大,占地少说也有数十亩,且有僧众余人。寺内原有瑶、春两台及讲经石一块,今尚余瑶台在吉贝村内;寺院不仅有和尚住的“真阳庵”,还有尼姑住的“西姑庵”,一度香火旺盛;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瑶台,以及已经毁坏的春台,其实是寺庙的“钟楼”和“鼓楼”,瑶台为“钟楼”,而春台为“鼓楼”。
现存的瑶台即人们俗称的“东塔”,只是南宋咸淳至德佑年间(~年)造桥慈善家王道询建灵应寺的附属建筑,寺已不存。在附近以前还有一座“西塔”,被称为春台,规模稍小于东塔,两座塔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公里多,可惜在清朝末因年久失修损毁了。
“东塔”就在一座吉贝村中部的小山坡上。这是一座八角形的塔,高约7米,塔身高4米多,塔尖高2米多,外墙边长3.5米,里面还有一个八角形的柱子,边长1.38米左右,正对着大门的柱子上嵌着一个佛龛,里面还能够看到“天下为公”四个字,村民介绍,以前这里还供着孙中山的像,现在已经没有了。塔分两层,通高七米,有八角塔檐。上层作空心鼓形,开一拱门。台顶以长条石板搭接于塔身与台墙上,成台桥,周环以石栏杆。葫芦塔刹,塔尖似僧帽,这种形状在泉州是唯一的,塔基和护塔石用白石做在泉州也是独一无二的。
古代这一带有乌屿港、浔美港、洛阳港等港口,世界各地船只来往频繁,瑶台还能够起到指导航向的作用。吉贝的东塔、西塔可以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
由于年代久远,塔顶的栏杆有些已经掉下来了。在东塔的四周,依稀可见一些白石和红土,尤其是白石(白色的石英石),原是护塔石,东塔能立千年而不倒,白石起到重要的巩固作用。因为小山上的红土和白石很罕见,就不断地被人为盗挖和开采,现在所剩无几,希望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
往期精选
留公陂--泉州版的“都江堰”
对话海丝:月光菩萨见证洛阳桥千年史
出品/摄影/文字:志远天下行
参考资料:综合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志远天下行,定制你的旅行
foreveryoung,看看这个世界!
合作
定制
建议
勾搭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