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写第三类大藏经中的福州藏的时候,提到一个问题,两藏雕刻所在地都是在福州,东禅寺版大藏经的雕刻时间是年—年,开元寺版的雕刻时间是年—年。为什么开元寺版大藏经会在东禅寺版大藏经雕刻完成的当年又重新刻板雕印呢?
今天在看何梅李富华《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这本书的时候,有看到相关的陈述,书中是这样说的:究其历史原因未见史书记载,但是根据史料了解开元寺可藏的历史背景。
(一)福建自五代开始,文化事业逐渐得到发展,至宋朝达到繁荣,尤其是印刷业,建阳的麻纱书坊与杭州,西蜀并称三大书籍刻印地。
(二)福建在五代时期社会较安定,许多佛教宗派在闽中流传。从东禅寺版的雕造历史来看是在云门宗和临济宗僧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随后开雕的开元寺版又是云门宗僧人发起组织的。
(三)宋代福建寺院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寺院经济繁荣。
(四)东禅寺刊造的大藏经在赐名崇宁万寿大藏之后,寺院名声大振,各地寺院和信众的需求量倍增,有位寺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仅靠一副木刻版,其印刷量必定是有限的。
作者基于上述的历史背景来看,开元寺版的雕造并不是偶然的,在宋代闽中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中,又逢佛教禅宗在当地的流传达到极盛时期,名僧辈出,并有寺院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这些客观条件和因素已具备。关键还在于社会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是再刻大藏经的前提,从福州的许多知名人士喜舍资财,并参加雕经都会的行动本身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当然,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不同宗派之间的实力对峙,以及寺院的不同传统导致。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并未结束。
福州藏是历史上第一部私版大藏经,所以留下了大量的刊记,从刊记中,可以看到这部大藏雕造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影响范围,以及僧俗的参与程度。特别是刻藏的组织结构,分工明确,有雕经都会,证会,劝缘沙门,官句沙门,经头僧,官经局,刻工,印造工。
在刻藏的时候,还设计一个就是目录的问题,每部藏经的目录都不相同,前帙是依据《开元释教录》雕刻,但是续藏的部分,每部藏经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续藏的部分,也涉及入藏的问题。什么样的经典可以入藏,入藏的程序等等,都是在研究一部藏经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部分。
以前也读过这本书,但是是囫囵吞枣,没太注意,今年选了这门课,重新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点其实书中早已给出了推理和材料,研究是蛮有意思的,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向前迈一小步的过程。
每天看似一样,却也不同。
请先爱自己。
dinghai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