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文物专家阎焰深圳龙津石塔应获得更好的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3/17
北京皮肤科医院医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060096.html

6月8日下午,笔者在深圳专访了深圳望野博物馆阎焰馆长,起因是他于6月5日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所做的一场题为《“龙津石塔”再发现——深圳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的讲座,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心,带着对讲座内容的意犹未尽,笔者又和阎馆长当面进行了交流。

6月11日,我们在深圳沙井长大的“土著”陈建波先生带领下,来到位于深圳沙井沙四老村的河涌边,亲眼目睹了“其貌不扬”的“龙津石塔”:塔身的长宽仅有0.44米,高为0.6米。塔身上有浮雕半身佛像,还有已经模糊不清的真言咒语。我们也像许多深圳人一样,之前并没有来过这里,便在石塔前拍照留念,发给朋友圈,朋友问:龙津石塔呢?当时哑然了……据陈建波先生介绍,当地的人们管它叫“花塔公”。

龙津石塔据传说是古代人用于镇水的风水塔。整个塔并不高大,目前看是单层方形塔身,下为方形竹节角柱须弥座,上为攒尖塔顶。塔身正面为浮雕半身佛像,两侧镌刻双手合十、仗剑形象以及佛经咒语。阎焰考证,一则“合掌手”下有阴刻楷书四行十字真言:“唵,尾萨啰,尾萨啰,吽泮吒。另一则“宝剑手”下刻阴文四行十六字真言为:“唵,帝势帝惹,覩尾儜覩提婆驮野,吽泮吒。”背面刻有“嘉定庚辰吉夏立石”的字样(极其模糊)。此信息,证明该塔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年,距今年历史,是深圳现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筑。

“龙津石塔”绝不是“孤例”

在阎馆长书籍堆积如山的博物馆办公室,他向笔者介绍,研究历史文物已经有30多年了,来深圳定居也有20多年,对深圳的历史文物也是厚爱有加。去年夏天应邀出席宝安一个文化活动,偶然之间,看到一张“龙津石塔”的拓片,拓片图像让他眼前一亮,仿佛八百年前的“龙津石塔”,向他款款走来。回到博物馆后,又因其他学术课题,偶然再次核对到其他“龙津石塔”相关材料。专家鉴定的结论是一件“孤例”石塔,这也是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个“孤例”的表述令其生疑。去年下半年,他多次到沙井的“龙津石塔”现场考察后有了重大发现,尤其是石塔顶部平面残留有四个(缺残一个)方石孔和L形石槽,这让阎馆长激动不已,他由此推测,这些位置原本应是有类似“山花蕉叶”安装位置的存在和印记。他就塔体顶部结构细节状况重新判定,“龙津石塔”并非是全国唯一的“混”檐方形石塔,同时也并非简单的“宝塔镇河妖”信仰的产物。而是同福建、浙江乃至中原、西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宝箧印塔及阿育王塔演化而来的石塔。若如此,这座默默伫立在沙井民房包围中,八百年前的“龙津石塔”极有可能同江浙一带流行的“阿育王塔”样式钱越“宝箧印塔”及福建地区的“宝箧印塔”变体有着重大关联和延续。此认知无疑是岭南地区宗教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龙津石塔的“DNA”与宝箧印塔“一脉相承”

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龙津石塔:宋嘉定年间,盐大使建桥于沙井之东北。桥成之日,波涛汹涌,若有蛟龙奋跃之状,故立塔于上以镇之。”石塔为镇妖所修。是深圳现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筑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塔顶做四坡水,檐子平而直,檐下做混檐,即古代建筑的防火檐。在南宋时代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间,能在沙井建造方形石塔,是历史留给深圳的宝贵文物。据阎馆长介绍,阿育王塔与宝箧印塔都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塔顶端有四个凸起的叶状结构,被称为“山花蕉叶”,而带山花蕉叶、相轮、垂缨特征的雕刻,正是典型的阿育王塔造型样式。他深信,阿育王塔、宝箧印塔、龙津石塔应该是有统一的“遗传”密码和基因的,他笑言,如果可以进行“DNA”鉴定的话,它们之间一定会有99%的相似度。这类证据从图像学比排和实物勘察中相对较容易获取。他还说,文物考证,有时就像摸“盲盒”,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当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也就完成了我们研究者的使命。

保护“龙津石塔”刻不容缓

阎馆长透露,他撰写的关于《深圳宝安“龙津石塔”辨·兼论“宝箧印塔”——宝箧印塔(阿育王塔)在中国陆岸南缘的发现》的研究论文即将在国内的重要学术辑刊上公开发表。他说,他是搞文物基础研究的,他希望他的研究成果能为同行们提供新的信息和视角,更希望引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深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