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厝边头尾:讲厝边头尾话,叙闽南风情事!
开元寺大雄宝殿又名紫云大殿,在它的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教石柱,明末泉州名僧木庵(参见《泉州人名录·木庵》)曾将其称为“石柱牡丹”,作为开元寺的“八吉祥”之一。(参见《泉州寺庙·开元寺》)。
柱高2.7米,柱身上、中、下部琢成正方形,正方形的四角的上、下部,都雕有含苞欲放的莲花蕊。其余部分为十六角形。覆莲瓣方形底座。柱身正中雕有一条花带。正方形的四个面,各浮雕一个圆盘,每根石柱共有12个圆盘。在十六角形的正中部分,雕有一条花带,紧紧地扣在柱上。
石柱的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但以印度古代神话故事居多。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都和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有关。
毗湿奴
毗湿奴骑坐金翅鸟
此幅中金翅鸟化作人形,表情虔诚谦恭,颈挂蛇形项圈,传说它经常以蛇充饥;腕带宝石玉镯,头顶刻花金冠,肩背后长着一对宽阔的翅膀,双脚作腾越状。在婆罗门教神界中,金翅鸟迦楼那是大神毗湿奴的骑乘,是喜马拉雅山里的一种半人半鸟的神物,象征天力。金翅鸟从哪里起飞,哪里就成为圣地。
象、鳄争斗
象和鳄鱼都是毗湿奴的信士,因惹动其它神袛而被贬谪,彼此争斗不休,长逾千年。后来,象猛然想到毗湿奴大神,以鼻卷举莲花向毗湿奴求救。毗湿奴果然骑金翅鸟飞临,杀死鳄鱼,解救了大象。
吹萧舞蛇
阎摩那河七女出浴
说的是克利希那(或译为“科里西拿”)化身成一个吹笛子的漂亮牧童。他看见七位婀娜多姿的美丽少女正在阎摩那河沐浴,尽情嬉戏。克利希那一时玩心兴起,便偷窃了七女的衣裳,顽皮地躺在树顶上。众女沐浴完毕,才发现衣裳不翼而飞。她们苦无寸缕蔽体,非常着急。后來,她們发现了在树顶上的牧童,便可怜巴巴地跪在树下向牧童哀求,牧童才将衣服还給她们。
十臂人狮掰开裂凶魔身体
人狮是毗湿奴的化形,相貌凶猛,令人不寒而慄。他把凶魔希拉尼亚卡西布抓来放在膝盖上,腾出两双手掰裂其肚皮,其余的八双手各拿着象征繁荣的法螺、象征力量的圆盘、象征所有武器中最強而有力的仙杖等其他法宝。在印度古老的神話中,毗湿奴被描绘成天国的支撑者、午夜海洋的复苏者,被誉为雅利安武士之王,浑身上下装备着令人生畏的武器。
顽童被系但用力拉倒魔树
甘尼巴与基斯那角力
双狮戏球
喜(喜鹊立于枝头在上面)禄(两只鹿衔芝草在下)封侯(猴子摘蜂窝在左)已经完全有中国文化内涵了
双凤衔瑞草
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狮石雕,显然和开元寺的佛教建筑根本不相称。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国内外考古学家的注意,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考证,认定这些石雕是反映古婆罗门教的故事,不是佛教石雕。20世纪50年代,泉州学者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一书认为,这些古印度婆罗门教石刻,原是泉州婆罗门教寺之物,该寺于元末被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开元寺时,这些婆罗门教寺石刻被移到开元寺来了,成为开元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坐束腰处,有73尊狮身人面像的青石浮雕,这在全国的寺庙里是鲜有的。只见那些狮身人面像形状各异:有的毛发蓬松,四足立地;有的头盘着三层螺髻双耳垂肩,用右脚持一朵莲花。有的人狮项挂璎珞,手持莲花状器物。有的狮子的尾巴均向上高高卷起。人面狮身是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奴的化身,这种说法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
开元寺的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狮石雕,一方面印证了婆罗门教在泉州传播的历史,另方面也说明了古代泉州对不同宗教的包容和见佛就拜的习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