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泉州黄氏与开元寺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2/5/4
设计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4.html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旧市区(今属鲤城区)西街中段北侧,为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首。它以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建筑雄伟、文物丰富、高僧辈出而名扬海内外,古时曾与河南洛阳白马寺、浙江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现是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又被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一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考察点。无论在内地,还是在海外,倘若谈起泉州开元寺,对其历史稍有了解的黄氏族人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荣耀,因为在历史上他们的先辈为该寺的创建和复兴都做出不可磨灭的大贡献。

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年)

舍宅建寺

泉州开元寺兴建于唐朝武则天垂拱二年(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它初名"莲花道场",是郡儒黄守恭慷慨献宅而建造的。目前所见最早记载此事的是唐乾宁四年(年)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撰写的《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其曰:"垂拱二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舍为莲花道场。”明崇祯十五年(年),福州鼓山涌泉禅寺释元贤纂修的《温陵开元寺志》(又名《泉州开元寺志》对此加以详细地描述,曰:唐垂拱二年乙酉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恭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乃赐莲花名,请僧匡护主之。

尽管莲花道场(泉州开元寺)的创建被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但黄守恭献宅建寺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

黄守恭献宅兴建开元寺,对于唐代泉州佛教的兴盛发展是有很大的贡献。另者,黄守恭开基的"紫云黄氏”也与泉州开元寺有关联,泉州开元寺大殿兴建时"尝有紫云覆寺至地”,后裔遂以″紫云”作为堂号,以感念祖德,勉励后代。

由于黄守恭既是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又是紫云黄氏的开基始祖,所以,泉州开元寺的檀樾祠也成为紫云黄氏的祖庭。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黄守恭的讳辰,紫云黄氏各房族人都来此檀樾祠,举行春祭典礼,"会祭祀享胙,一以追祖,一以合族,甚盛举也。”如今每年清明和立冬期间,海内外的紫云黄氏族人也纷纷前来此檀樾祠谒祖。

修举废坠

泉州开元寺自唐垂拱二年(年)创建至今的多年间,历尽沧桑,几经兴废。该寺在历史上的修举废坠中,黄氏族人也做出许多贡献。

一、宋代释了性重建东西两木塔并创极乐院,释嗣祖修七佛禅院:

泉州开元寺的东西两塔,耸立于紫云大殿前两侧的广场上,相距米左右,是该寺最有代表性的附属建筑,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分别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年)和五代梁贞明二年(年)。它们原都是木塔,东塔初为5级,北宋天禧中改作13级,而西塔为7级;南宋宝庆三年(年),两塔遭灾后均易为砖塔,后来又易为石塔而一直保存至今。东西塔为木塔时在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年)遭灾后,曾于南宋淳熙十三年(年)重建。《开元寺志》记载东塔曰:″绍兴乙亥(年)灾,淳熙丙午(年)僧了性重建。”又记载西塔曰:“绍兴乙亥年,淳熙间僧了性再造。这位在南宋淳熙十三年(年)重建东西两木塔的僧了性恰是安溪黄氏。

泉州开元寺在唐代创建后,“历五代十国而至宋,旁创支院一百廿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年)被合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这所支院中,有所极乐院也是释了性所建。《开元寺志》载曰:“极乐院,在寺之西。宋淳熙间,高僧

与其徙守净创是院,专祀西方大圣,故俗呼弥陀殿。”此殿在明洪武二十六年(年)僧法坚曾重建,后废。

再者,南宋嘉泰年间(1-4年),还有一位出家的黄氏族人重建另一所支院---七佛东院。他是南禅临济宗径山派创始人宗杲的三世法孙嗣祖禅师。元释大圭《紫云开士传》载曰:“嗣祖禅师,径山宗杲三世法孙也,泉之惠安人,姓黄氏,肄业开元七佛东(院),宋嘉泰中修其院。”到南宋嘉定十年(年)真德秀初知泉州时,因闻其名而聘之为承天寺主持。

二、明代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年)惠安房裔孙礼部尚书魁改建檀樾祠于法堂之东,与新伽蓝祠毗连。云南副使黄文炳力争驱走硝治二匠,并率族人重修紫云大殿、甘露戒坛和重建檀樾祠。

元末,泉州因发生长达十年之久的“亦思巴奚兵”战乱,开元寺遭受严重破坏,殿堂佛舍大部分被毁。明初开元寺曾一度中兴,可到了中后期又再次衰败,殿堂僧舍大半被豪右强占变为民居,仅存紫云大殿、甘露戒坛和法堂(洁己堂),而且也被充作制造兵器、火药的工场达三十多年(时因倭寇不断骚扰泉州,为防御倭患,明朝统治者派兵驻扎于此,寺庙大多成为兵营或兵工厂),“几无寺矣”!明万历二十三年(年),广东左参议蔡一槐所撰《开元寺弥灾颂功德碑》对此惨状有较详细地描述。

嘉(靖)、隆(庆)而来,寝以颓弛,王租僧房,半无豪右,所存仅三刹而已。戎器、火药诸匠,复盘结其中。洁己堂下,百灶云屯,烬土山积;戒坛、紫云(大殿)旁庑,皆为寄食妻子之区。碓硙金铁之声,振动日夜,所造兵刃火攻诸具,荐陈无时,第令僧日夜寝食其旁。或佣人自盗,而苛责以偿直者有焉。夫以祝圣场宇(紫云大殿),日动金戈之声,以慈悲庄严之地,千百凶器储焉。每圣诞圣节,诸臣冠冕佩玉,侧足伛偻于灶厂、尘土之旁,苟且终事,甚非所以妥皇灵而隆矩典也!

甚至产生"督官林才等焚死,幸而寺僧扑灭,廊屋几希不烬”之悲剧。

在泉州开元寺频临毁灭之灾的情况下,时明万历二十二年(年),适逢同安紫云黄氏裔孙、云南副使黄文炳丁忧在家,于是,开元寺住持通楫、通全与耆民陈实、赵用赞等人相率具陈牒文促其出面呈报观察使杨乾铭,力求驱逐硝冶二匠。所幸杨观察"蒿目痌疭毅然独断,朝得牒,夕驱诸匠出,尽斥厂舍”,并与郡守程朝京″议顿硝户铁匠于演武场,而择人烟不交之地以居”。那年秋天,火药匠移去旗纛庙,“冬果火发,诸炮焰天,众匠与庙立尽”,而开元寺得以避免毁灭之灾。所以,将硝治二匠从开元寺驱走,收回寺产,使之能够保存下来,黄文炳是有功劳的,于是《温陵开元寺志》载曰:“至万历甲午,赖檀越宪副黄公文炳,力白当道,尽驱诸匠,始获青氊旧物,然亦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

驱走诸匠后,黄文炳遂带头捐资率黄氏族人重修紫云大殿和甘露戒坛。《温陵开元寺志》载紫云大殿曰:“万历二十二年,檀越率寺众同修。”又载甘露戒坛曰:“万历二十二年,居民回禄见梦,旦夕弗宁,檀越黄公文炳,力白当道,尽驱诸匠,由是率众重修,坛复焕然。”这次重修工程并不很大,于是,黄文炳在《开元寺题壁》碑记中也自己谦虚地说:始议修寺,僧困力诎,无所措手,则以父老怂恿不侫曰:而祖德也,抑绵蕞在是,足下继檀樾而葺之。义曷辞,不侫复不得已,聚族而谋,为之引其绪,先谋所最急者,支其倾颓,补其罅漏,而他未遑也。

万历二十八年(年),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在所撰的《重修开元寺记》中对二十二年的重修之事也如是说:“年所多历,日就颓废,故檀越裔孙宪副、同安黄君,斥财鸠众稍稍修葺之。”

虽然黄文炳这次斥财鸠众,只是“支其倾颓,补其罅漏,稍稍修葺之”,但意义不小,影响较大,而且他又自谦不愿称″檀樾”,并戒之子弟,因此备受时人赞颂。万历二十六年(年),礼部左侍郎、晋江人杨道宾在《跋开元寺志后》对黄文炳大加赞颂曰:“丁酉(万历二十五年)冬,予以浙闱役竣,过里中则睹开元殿庑焕然改观,叩之知为宪副懋新黄公所葺也。黄公聚族而谋,自捐橐中装,并不及诸施者称檀越矣。而君辙不居,曰:‘赖我祖之灵,与族之谊,郡大夫之力,某何与焉已?”又戒其子若弟,慎无倚檀樾名,资寺中尺土寸椽自润,以为郡人实。”“故余谓宪副君高谊不在捐资,而在戒子弟数语烺烺侃侃,使夫侧耳而听,窥足而动者赧然汗,媿或有所感发而洗濯皈依,则斯修也。财施、法施固实兼之,其功德讵有涯哉!”

另者,黄文炳还率黄氏族人重建檀樾祠。《温陵开元寺志》载曰:“檀樾祠,旧为伽蓝祠,在法堂之左,至元间僧妙恩建。至正丁酉灾,洪武间僧正映重建,岁久倾圮,浸入民间。万历二十四年,郡守程公朝京究归寺,檀樾宪副黄公文炳率族建祠,祀黄守恭长者。”又载:“旧檀樾祠,在大殿西廊,元至元间僧妙恩建。祀闽忠懿王,以黄守恭、董思安配。今废,址析入民居。”还有,清雍正七年立的重修檀樾祠的碑记中也载:“明万历间罹于火,栋宇荡然,同安房裔孙、大参肖源公乃建祠奉俎豆,而布衣季弢公剧(醵)金置田以备蒸尝,郡人咸称黄氏有后。”由此可知,檀樾祠原在紫云大殿的西廊,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即在至元二十二年(年)妙恩禅师主持大开元万寿禅寺后,而到了明万历二十四年(年)黄文炳率黄氏族人在法堂之左的旧伽蓝祠遗址(即今址)重建。然而,是时旧伽蓝祠不是″罹于火”,而是“岁久倾圮”,所以黄文炳将檀樾祠移建于此。祠建成后,黄文炳之弟、大理学家黄文炤又筹集资金购置祀田,以备春秋祭祖之用。

此外,黄文炳又率众赎回罗汉堂前照廊。罗汉堂,在紫云大殿东廊,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洪武中重修,后废折入民间,惟存前照廊。《温陵开元寺志》载曰:″乃度中改为伽蓝祠,左为僧舍,右尚为书塾。万历二十三年,檀樾率众赎回。”所以说,明万历二十三年(年)黄文炳率众赎回罗汉堂前照廊,后来改为伽蓝祠和僧舍。

(清)黄石庵、黄尔庵、黄抟扶、黄雷轰率众或独自重修檀樾祠

(清)开元寺黄氏祠堂碑记

三、清代,黄氏族人重修泉州开元寺檀樾祠共有四次。第一次在康熙二年(年),紫云南安房裔孙礼部祠祭司主事廷旦、惠安房裔孙兵部侍郎广西监察御史黄石庵率众重修。雍正七年立的《开元寺黄氏祠堂碑记》载曰:“皇朝鼎革,重罹兵燹,祠宇倾颓,上雨旁风,岁时瞻拜不胜黍离之感。时则有惠安房侍御石庵公集众修葺,楝梁藉以不坠。”黄锡衮,号石庵,祖籍惠安,迁居晋江浦口。他于明崇祯十三年(年)中进士,官至广西监察御史,清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第二次是在康熙二十八年(年)后,由荆南副使黄无庵倡议,黄尔芃率众重修。雍正七年立的祠堂碑记载曰:“海氛既靖,南安房大参无庵公乃议鸠宗人鼎新焉。于是裔孙尔芃等躬身践履,鸠金庀材,聿新厥祠,已复拓地建僧房奉香火,式换丹漆,于今四十余载。”黄无庵,名隆,字增芬,无庵为之号,祖籍南安,徙居晋江。他于清顺治五年(年)中举人,官至户部郎中,转荆南副使。此次重修是由他倡议,黄尔芃具体负责,而且还拓建僧舍(祠之东护厝),住僧人以奉香火。

第三次是在雍正五年(年),由庠生黄雷轰独自重修。雍正七年立的祠堂碑记载曰:″岁丁未为雍正五年,祠之东榱桷倾朽,佥议剧(醵)金修之。南安房庠生封翁雷轰君昌言于众曰:‘我黄自唐而宋而明千有载,岁时伏腊绵绵延延享祀不替,祖德隆矣!吾孙支胡忍忘焉?’毅然肩厥任,自拓囊金,召工师,庀名材,救之度之,百堵皆兴,严严翼翼,壮伟闳耀,不三月而祠告成。宗人义厥举,预为设主祔配,雷轰君又捐金置。以充祀事。”黄雷轰的功名仅是庠生(秀才),志书未见记载,对其身世不明。然而,他这次独自捐资又亲身负责重修檀樾祠并置祀田的“乐义孝先”之举,在黄氏族人中的影响不少,所以雍正七年为之勒石立碑,流芳千古。

第四次是在清末光绪七年(年),由刑部员外郎黄抟扶捐资重修。民国二十七年(年)所撰《重修开元檀樾并大禅寺记》载檀樾祠曰:“清季已稍稍陊矣,部郎祝堂先生亦公之裔孙也,又斥资修之。”黄祝堂,名抟扶,字通材,祝堂为之号,泉州后城人。他于清同治十三年(年)中进士,授刑部浙江司主事,不久加员外郎衔,记名军机章京,后因母病回归而不再仕。

四、民国,黄仲训、黄奕住和黄礼澄相继重修檀樾祠,转道和尚重兴开元寺,黄仲训重建法堂,黄奕住独修东塔,黄秀烺独修西塔,黄念忆重修山门。

民国期间,黄氏族人又两次重修檀樾祠。一次是民国十一年(年)著名侨商黄仲训、黄奕住合资重修后进。《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载檀樾祠曰:“民国十一年辛酉,(祝堂)复偕天玑、茂才谋于族亲仲训、奕住二君,于祠之后进合资修之。”黄仲训,原籍厦门禾山,清光绪年间迁居泉州新门街,后继承父业,为安南(今越南)华侨巨富,民国初回泉,不久迁居厦门鼓浪屿;黄奕住,南安金淘人,印尼四大糖商之一,民国九年(年)挟资回国,定居厦门鼓浪屿。民国十一年(年),他俩在族亲黄抟扶、黄天玑、黄茂才的鼓动下,合资重修檀樾祠的后进,即第四世。另一次是民国十五年(年)黄礼澄兄弟捐资重修。《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载曰:“又两年丙寅,合寺次第兴工。……会天玑之弟永口归自岷里刺,愿独修西门外普同塔之墓庵,而礼澄兄弟相继重修檀樾祠,至是而煌煌巨制益焕然大备矣。”黄礼澄兄弟,南安人,菲律宾华侨。民国十五年(年),他兄弟俩在转道和尚复兴开元寺并全面进行重修的情况下相继捐资重修檀樾祠,从而使整座开元寺得以面貌焕然一新。再者,该年菲律宾华侨黄永口捐资重修泉州西门外(今丰泽区北峰镇塔后村西山)的开元寺祖师塔墓庵,也是对开元寺的一种贡献。

转道和尚重兴开元寺,是在民国十三年(年)。《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载曰:“癸亥释圆瑛、转物两法师杖锡来泉,盛称转道和尚居新加坡,誓发宏愿,有意其兴之而增办开元寺慈儿院。转道俗姓黄,介同一紫云派也。于是部郎又偕其族亲培松镇军、桂华、天玑及瀛、蕉诸君,奉书币延转道和尚住持。”转道和尚,法讳海青,俗姓黄,晋江安海桐林人,曾三任新加坡″中华佛教会”会长,被国外佛教界誉为“当代高僧”、″法界人杰”。由于泉州开元寺“概自隆嘉以降,圣贤不作,寺规日驰,迨至民国,剥落殊深”,而"转道和尚,本泉僧,俗姓黄,亦紫云一脉,对开元素抱兴复之志”所六,民国十二年(年),前清刑部员外郎黄抟扶和前清武状元、民国福建护军使黄培松等几位黄氏族人亲赴新加坡盛情聘请他来担任泉州开元寺的主持,第二年就回国上任。同他一起“发愿重兴斯寺”的圆瑛、转物二法师也回前来扶助,分别担任都监和监院。转道和尚在圆瑛和转物二法师的大力支持下重兴了泉州开元寺,其主要功绩有:

(一)“慷慨出资数万元为开办费用”,即作为重修紫云大殿和甘露戒坛的基金,于民国十三年(年)九月兴工。据载:“兴工三日,桃开红莲,以应瑞兆,泉人睹者靡不称异。”这同“桑开白莲”一样,应是种附会,但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转道和尚重兴泉州开元寺的赞誉。

(二)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在甘露戒坛传授三坛大戒,受戒佛教徒人,加上数百人的护戒僧俗,形成千人的大法会,这是泉州开元寺三百多年来仅见的一次佛教盛会。

(三)是年十一月又在泉州开元寺西侧创办“开元慈儿院”,第二年八月开幕,自任院长,圆瑛为副院长。该院本着“佛教大乘慈悲宗义,以乐拔苦,专收无依孤儿,施以教养,俾成人后得有自立能力”的宗旨,招收七至十三岁身体无恶疾而亲属无抚养能力的孤儿来教授小学的各科知识和工艺技能,使之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人。据王荣国先生在《福建佛教史》一书中说:“近代在华基督教出于传教需要,兴办各种慈善事业以争取信徒。这对佛教不仅是一种挑战,更主要的是启迪:佛教要复兴也必须兴办慈善事业。大乘佛教强调利他,兴办慈善事业与大乘佛教教义相吻合,因此,近代各地佛教团体纷纷兴办慈善事业。”这就是说,创办“创办慈儿院”也是重兴泉州开元寺的一项颇为重要的举措。

黄仲训兄弟独建法堂、黄奕住独修东塔、黄秀烺独修西塔之事,是民国十四年(年)由圆瑛法师和黄孙哲鼓动促成的。民国十六年吴亨春《重刻序》载曰:“乙丑(民国十四年)八月慈儿院开幕,圆师复以重兴之工程既钜,不得不仰慕檀施。”于是约同黄孙哲先生,请黄祝堂老先生出函介绍,同赴鼓浪屿谒见黄仲训、黄奕住、黄秀烺三檀越,劝请捐资援助,以成圆满功德。因仲训先生性嗜诗文,与圆师素有文字之交,即首允同其弟仲讚独建法堂而为之倡,次奕住先生独修东塔,秀烺先生独修西塔。三种特殊工程三檀越毅然担荷,圆师欣然而返,聘傅维早工程师以专其责。……至丁卯(民国十六年)三种工程次第落成。”黄仲训、黄仲讚重建法堂,即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两层楼阁,上层作"藏经阁”;黄奕住重修东塔,即修复塔刹“八断其七”的大铁链;黄秀烺(晋江东石人,菲律宾著名侨商,前清诰授一品忠宪大夫)重修西塔。据载,泉州开元寺全面修复后,转道和尚将从印度迎回的佛陀舍利七颗放于西塔上。

藏经阁

此外,黄念忆还捐修“大山门”。黄念忆,晋江永宁金埭人,菲律宾著名侨商,被誉为“马尼拉铁业巨子”。他捐资重修的“大山门”即山门殿,就是现在被讹称为“天王殿”。其重修时间大概与建法堂、修东西塔差不多。

寺志之缘

泉州开元寺在历史上只纂修过两部寺志:第一部是明万历二十四年(年)陈止止纂修的,可其"探究疏略,众中弗以为善”,且早已失传;第二部是明祟祯十五年(年)释元贤纂修的《温陵开元寺志》(又名《泉州开元寺志》),为泉州开元寺仅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寺志。”然而,这部寺志的纂修和重刻或多或少与黄氏族人有关系。

首先,明代大理学家黄文炤(字懋显,又字丽甫,号毓源,学者称为季弢先生,时人称"黄布衣″,参政文炳弟,守恭公四子纶公的裔孙。)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