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美堂:仁人福居美名扬
该楼由德化爱国华侨叶迺矧及其堂兄弟合建,古色生香;叶迺矧一生俭朴,却对家乡建设慷慨解囊;他还曾倡建凤林慈儿院,救济当时一大批难童,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记者吴拏云陈小阳通讯员静萍文/图
著名画家、诗人黄永玉曾在其“人生之书”《八年》中,两度提及德化程田寺的难童教养院,对该院惦念不忘。而这教养院实际上就是凤林慈儿院,是爱国华侨叶迺矧于年倡建的。抗日战争期间,凤林慈儿院收养了众多孤儿,曾被誉为“难童乐园”,成为近代福建慈善事业的一张“名片”。叶迺矧的善行义举亦成为“大美德化”的最佳注脚之一。
自营橡胶品牌信誉远扬
在德化县国宝乡内,有一个小村落,村名颇具禅意,它就是“佛岭村”。这里朝霞暮雾,四时烟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被人们视为钟灵毓秀之地。清光绪八年(年)10月,爱国华侨叶迺矧(亦作叶乃矧)便诞生在这里的一户贫农之家。
叶氏后裔珍藏的叶迺矧画像
国宝叶氏自古以来极为重视教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国宝叶氏就创办了郭坂书塾,名士陈大亮还曾在该私塾内为叶氏谱牒作序,儒学之风在这里积淀已久。叶迺矧的家虽穷,却也有着密不透风的庭训,严格的忠孝仁义礼节在这里一丝不苟地承袭和传递着。叶迺矧打小就懂得“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也清楚“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光绪二十一年(年),刚刚年满13岁的叶迺矧便追随亲戚离乡渡海,前往马来西亚(时称“英属马来亚”)打工谋生。“年幼的叶迺矧之所以要下南洋,完全是因生计所迫,但他能吃苦耐劳,渐渐便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德化县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叶志向说道。叶迺矧16岁时,在一间制鞋店当学徒工,3年期满就能独立制鞋,收入渐有盈余。而后30多年的勤劳俭约,为叶迺矧攒下了一些积蓄,遂于年开始独建橡胶加工厂。
20世纪30年代,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结成“轴心国”同盟,妄图瓜分世界。日本除了发动侵略我国的战争之外,还把战火引向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在这段时期,橡胶成了亚洲各国紧俏的战略物资,叶迺矧的橡胶加工厂也得到了迅速扩张,工厂利润十分可观。着眼未来的叶迺矧于是增资购置商店,用以销售橡胶与百货,其自营的“福美牌”橡胶,货物畅销,信誉远扬。如此经过10年时间的奋斗,叶迺矧的家业逐渐兴旺。
一生俭朴却多行善举
叶迺矧在异域他乡艰苦创业,山里人的质朴本色使他即便在自己事业最兴旺之际,也依然过着粗衣淡饭的俭朴生活。虽然日子在勤劳的汗水中慢慢度过,但远在马来西亚的叶迺矧对于故乡的思念,并未随岁月的消逝而变淡。相反,他一直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