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一位科普作家的好奇心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4/9/17

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孙轶飞的脑子里,装了很多问号。

在其著作《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序言中,他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学的时候,老师曾讲过一个称为“海蛇头”的词汇,专门用来描绘在门静脉高压的情况下病人肚子上出现的表浅静脉曲张的形态。

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的医学词汇,却让孙轶飞困惑万分,前人为什么会用“海蛇头”来描述曲张的静脉呢,“要知道蛇这种动物脑袋上可是一根毛也没有啊。”

带着这样的困惑,他首先查询了“海蛇头”的英文名字——caputmedusa,直译过来就是“美杜莎头”。美杜莎是古希腊神话里的怪物,传说中与她目光接触的人都会变成石像,而她的每一根头发都是一条毒蛇。

就这样,孙轶飞终于明白了,“海蛇头”其实应该是“长满海蛇的头”,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理解,那么用“海蛇头”来形容静脉曲张的样子就十分贴切了。

“海蛇头”,仅仅是孙轶飞头脑里,众多问号中的小小一个。

在我们的采访中,这样的“问号”层出不穷——

仅仅是正定开元寺,孙轶飞就曾有一堆问号:“西安大雁塔和正定开元寺的须弥塔很像,可为什么大雁塔似乎更‘胖’呢?”“别的寺庙里都是一边钟楼,一边鼓楼,为什么正定开元寺里,一边是塔,一边是钟楼呢?”“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有‘开元寺’呢,这重名概率也太大了。”

从外科医生转型当老师后,孙轶飞买来一套人教版高中教材。可读着读着,一个问题冒了出来——生物书上说,发明显微镜的人叫‘罗伯特·胡克’,物理书上“虎克定律”的提出者是罗伯特·虎克,两个人是同一个人吗?

类似探究海蛇头来历的套路,“问题宝宝”孙轶飞试着去寻找很多问题的本末来由,就这样,把一个个问号变成句号,也在科普的路上越走越远。

“李诞说‘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让我说,‘每个人也能做五分钟科普’。”在孙轶飞的眼中,科普并没有那么神秘。“我们只要把我们日常见到的每一个问题,都问一问,可能就会挖掘出来答案,而且可能只要抻出一个线头来,就会有无数的内容。”

但话末儿,孙轶飞也略带尴尬地小声嘟囔了一句,“只是大家似乎没有好奇心了。”

“好奇心,我们原本都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知识的追求逐渐变得精专而功利,我们已经绝少会像孙轶飞那样单纯因为好玩而去探寻世间万物的联系。”著名科普作家李清晨如是写道。

在《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中,孙轶飞在书的首页特别写下“献给伯恕”。

伯恕,是孙轶飞的儿子,当时只有3岁。

孙轶飞坦言,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是“害怕当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我已年老昏聩,不能给他亲口讲述这些有趣的故事”,所以趁现在写下来等他长大了再看。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孙轶飞如今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青少年读本和绘本的创作。

这是一位父亲给儿子的礼物,也是一位科普专家给所有青少年的礼物。

大约从年开始,随着大量外国绘本涌入,中国的科普童书绘本市场基本上被国外科普绘本垄断。不可否认,很多经典优质绘本开阔了中国孩子的视野,但同时也应看到,巨大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理解和情感认同上的问题。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像孙轶飞这样的各研究领域、研究层面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已经意识到科普重要性,并不断创作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用中国人的视角理解的科普作品。

不过,我们同样也要看到,通过这些作品,作为孙轶飞想传递给孩子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答案,他更期待孩子们从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父辈曾对这个世界的一个个好奇的发问。

我想,这也是科普作家孙轶飞,送给每一位读者的最宝贵的科学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