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山隆昌寺,最早称宝华寺。寺院始建于公元五百零二年,已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隆昌寺,由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创建,故最早名为宝志公庵。宝志,在中国佛教史上,可是个了不得的存在。据传他民间传说中济公和尚的原型。想来有趣,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济颠,却是宝华山律宗的开山鼻祖。
宝华寺改称隆昌寺,已经是明朝神宗年间。神宗为宝华寺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名称,沿用了千多年的宝华寺,让位于隆昌寺。
隆昌寺,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它不是传统的中轴线结构,而是由不同的四合院组成一座座院落。所有院落,宛如一座座法坛。如此规模宏大的隆昌寺,正山门面北偏东,没有常见的三道门,只有一道小小的山门。真的无法想象,一座著名寺院的山门,可以设计成这样的形状。
历史上,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六次到该寺院住宿,山门面北,专为接驾。小小山门,与该寺的律宗地位有关。律宗寺院戒律森严,故意将山门造得窄小。据说这样做好处多多,既使僧人不能随便进出,也可最大程度避去尘俗烦扰。小小山门外,一个大大的广场。广场上,有两株枝繁叶茂的老银杏,均已有四百多年光阴。又大又深的放生池,是寺庙的门脸,也是寺庙规模的标志。
走进山门,“律宗第一名山”几个字立马映入眼帘。律宗,专门为佛教制定法规、戒条约束僧人,因此也是佛教各派中规矩最严格的派别。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通俗地说,将佛祖所制诸戒归纳为“止持”、“作持”两类。即大家熟悉的“诸恶莫作”和“众善奉行”。
千百年来,不乏有德高僧是律宗中人。如大唐盛世的鉴真大和尚,二十六岁为扬州大明寺住持,到四十五岁时,由他传戒的门徒已达四万多人,成为江北淮南地区“独秀无伦,道俗归心”的著名高僧。作为严格的大乘佛教徒,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多达二百五十戒。只有受过戒的僧人,才有为其他僧人授戒的资格。
东渡日本后,他作为“传戒律之始祖”,为两位天皇和一位皇后及五百僧侣授戒,被天皇任命为“大僧纲”,总领日本佛教界。鉴真在日本创立了佛教律宗,一边普及佛教知识,一边弘扬佛法,使佛教成为日本的国教。
再一个是民国年间的大才子,俗家名为李叔同的弘一大师。入佛门之前,李叔同是世人眼中的艺术“全才”和“奇才”。至今他的“弘一体”书法,还是多少人临摹的样本,他的那首“送别”,是世界上传唱最广泛的歌曲。
三十九岁,李叔同完成了才子向僧人的转身。从那以后,破旧的僧衣木屐是他最典型的装扮。离开灯红酒绿的凡间生活,他坚持过午不食;坐藤椅之前,用僧袍扫拂后才坐下去。“爱惜蝼蚁命”,不是一句空话。能做到这样,有几人?
出家后,世间没了李叔同,佛界多了个弘一大师。他成了一名纯粹的僧人,日日持律不断。因为他苦修律宗,濒临被遗忘的南山律宗重新受到世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