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有关建筑设计、房屋营造与土木工程估工算料等方面的文献典籍,本就凤毛麟角;能够流传至今又能够被现代读者所读懂的,更是屈指可数;而其中规格之高、水准之高、内容之完整,堪称绝无仅有的,就是这部成书于北宋崇宁年间,由官方组织编修、皇帝诏令颁印的《营造法式》了。
那么,这部历经近千年风云变幻与朝代更迭的营造大作,是如何磕磕绊绊地传世,又如何能够被今人所解读的呢?
一
流传至今的崇宁本《营造法式》由北宋将作监李诫主持撰修,全书正文前有两个附件,一是成书的上奏文档“劄子”,二是全书的总体介绍“看详”。正文部分共34卷,主要内容有:总释、各作制度、各作功限、诸作料例、用钉料例、用胶料例、诸作等第、图样,不仅包括古代房屋营造艺术与结构的诸多层面,而且涉及与之相关的施工组织、工程预算、材料筹备与运输、物料及其运送的功限估算等内容,其图样部分更是为我们直观地了解宋式营造,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营造法式》成书之后,由朝廷下诏海行天下,获得了广泛认可。其在明初所修的《永乐大典》中曾有收入,清代官方也曾依宁波天一阁藏本编修,并据《永乐大典》中所收文本,对其进行过校正修订。然而这些收录和编修往往只是出于收藏的目的,并没有对于《营造法式》本身做更进一步的整理研究,毕竟,科技类典籍在古代并不受到重视,这从《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亦未曾在《宋史》中有个人传记可见一斑。
李诫像
二
年,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晚清民初的著名学者朱启钤先生,在南京图书馆参观时发现了钱塘丁氏嘉惠堂所藏张芙川(镜蓉)影宋抄本《营造法式》文本。这是一个在明清两季由民间藏书家传抄留存下来的古本。大喜过望的朱启钤先生当即决定将其缩印出版。这一刊印本,一般被称为“石印本”,又因其曾被钱塘丁氏嘉惠堂所收藏,故称“丁本”。
丁本《营造法式》因系传抄,其中讹误较多,故而朱启钤先生又委托学者陶湘先生对其文本进行校订。陶湘先生参考包括明天一阁本、清四库本在内的多地所藏诸本对《营造法式》文本做了细致的勘校复核,并请当时的工匠对部分图样做了解释说明和色彩复原,完成了这部被后世称为陶本《营造法式》的基础性文本。
陶本《营造法式》中复原的宋式彩画
陶本《营造法式》甫一问世,思想敏锐的近代中国学界先驱梁启超先生就向他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的公子梁思成寄赠了一套,他在信中同时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其中蕴含的期待之情是溢于言表的。而受过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学教育,又有深厚世界艺术史与建筑史功底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在得到这部中国古籍大书的时候,内心也是充满了波澜。
虽然书出版后不久,我就得到一部,但当时在一阵惊喜之后,随着就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序》
梁思成像
三
以木构建筑为特征的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从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层面,以及历史建筑遗存的情况来看,中国古代建筑,或者说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唐宋辽金建筑与明清建筑两个大类。二者分别跨越了数百年,结构体系与建筑风格差异很大,并且完整地保存了两种建筑类别各自的建筑技术术语体系与造型、结构及装饰做法特征。
不同于明清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有着深厚基础——丰富的建筑遗存,诸多匠作世家秘传的营造口诀与算例,甚至丰富的图纸资料传承——唐宋辽金建筑的研究在20世纪初还是一个历史难题。如何对这一类建筑的造型与结构体系加以诠释?其房屋的外观造型及房屋中各种组成构件的名词术语,究竟应该如何表述?其房屋的大木作、石作、瓦作、泥作、小木作、雕作、窑作、彩画作等造作方法,包括房屋细部的装饰做法、彩画的形式与绘制方法等,与明清建筑是否是一回事?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在哪里?如果是两个不同的建筑体系,其各自的做法区别与术语差异,应如何加以区分?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理论与实证的双重回答。
年,朱启钤先生创办中国营造学社,推开了回答这一学术难题的世纪门扉。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陈明达等一众学社骨干,踏上了对古代中国建筑考察、研究与探索的漫长之旅。其间,既有对唐、宋、辽、金、元各个时代建筑的不懈发现与探究,也有对《营造法式》这本古籍天书的反复研读与推敲。
年,林徽因于河北正定开元寺
梁思成、林徽因为儿子起名“从诫”,以纪念《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
四
在《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中,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事及助手们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末,梁先生在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于四川宜宾李庄着手开展《营造法式》的注释、整理、研究工作,直至去世,这项工作断断续续地伴随了他的一生。
梁先生和助手们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各版本相互校勘,校正了错字,补上了脱简。二是改正了“文字中的另一种错误”,就是“虽各版本互校一致,但从技术上可以断定或计算出它的错误”。三是“将全书加以标点符号,至少让读者能毫不费力地读断句”。四是整理修订图样中的问题。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奠定了《营造法式》研究的坚实基础。
百年以来,在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陈明达、傅熹年、徐伯安等一代又一代古建学人的不断努力下,《营造法式》这部宋式建筑大作终于渐渐能为世人所理解了。
《营造法式合校本》,[宋]李诫撰傅熹年汇校
五
在学界前辈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中华书局约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贵祥先生为这部建筑学古籍进行全文注释、翻译,在“三全本”丛书中推出了《营造法式》。
本书特点如下:
●学术水准精良。本书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贵祥先生,师从梁思成先生助手莫宗江先生,学术功底深厚。本书广泛吸纳诸多前辈的学术成果,在作者本人多年研究《营造法式》的基础上,校正原文疏漏,添补注释未详尽之处,配以现代文翻译,方便读者理解这部古建“天书”。
●扩展视野的题解。在“题解”中,作者对每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度讲解,以《营造法式》文本为基点,讲解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例如石作制度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工匠不逊于西方的石作工艺水平,但为何中国古建筑并不以石料作为所居房屋的主材呢?到书中来寻找答案吧!
●眉目清晰的原文。《营造法式》原书内容丰富,例如在匠作制度部分,有时即使是在一卷里,也包含了很多构件,它们罗列在一起就不易理解了。本书为过长的原文划分了层次,并拟出了小标题,以括注的形式穿插在原文中,使原文“眉清目秀”了起来。
●细致扎实的注释。本书注释不仅包括三全本一脉相承的注音、注字词、注文义,而且标注了相关尺寸。《营造法式》中的尺寸有的是绝对尺寸,有的则是相对尺寸,即原文中给出的尺寸是比例尺寸,实际尺寸需要根据相关构件按比例计算得出。凡是这类尺寸,本书均给出了按照统一标准推算的演示尺寸,使构件的大小关系一目了然。
●完整流畅的译文。《营造法式》作为一部宋代“国标”,是给内行们看的,因此原文简洁,大家都懂的就不展开说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全本”《营造法式》的译文反而显得“啰嗦”了一些,行文中务必要讲清楚这根“立榥”是门上的还是窗上的,那根“枓栱”是里跳还是外跳的,凡是能说清楚的,绝不省略和敷衍。
六
回望《营造法式》近千年的传世之旅,近百年的研究解读之路,令人感慨。正如本书作者王贵祥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所写:“千年前的李诫先生、数百年来为古籍保存与流传而誊抄、影写的诸多藏书家,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学界大家,哪一位不曾以其几乎毕生之力为中华建筑文化的这一旷世古籍的编修、刊印、传播、保存、传承与研究、理解、阐释,孜孜以求夙夜难寐?吾辈力虽绵薄,亦未敢言有所心得,但却还是以内心那点愿附骥尾的朦胧感动,尽己所能地用了一点拙力。”
可以说,今天我们能够读到《营造法式》这部经典,是因为有千年以来诸多藏书家的保护与传承,而今天我们能够读懂这部经典,是因为有百年以来几代古建学人的整理与研究。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内动力所在。
点书影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营造法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王贵祥译注
32开精装
简体横排
-7---0
.00元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