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泉州西街寻找“古早味”
中新社泉州2月7日电题:泉州西街寻找“古早味”
中新社记者曾福志孙虹
古城泉州老街多,聚宝街、青龙巷、中山街、西街……这两三年,西街突然火了起来,有人说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也有人说是由于文创项目多。什么原因,眼见为实,趁着春节假期,记者前往探个究竟。
西街早在宋朝就已成为泉州繁荣的符号,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孙虹摄
泉州西街,东起泉州老城区地标“钟楼”,西至老城区西城门口,全长约三公里,核心地段不及两公里。正月初三(2月7日)九点多,街上行人逐渐增多,店铺也已全部开门迎客。
“蒜蓉枝”“猪油泊”“满煎糕”“手工糍粑”……一溜的泉州“古早味”,让人情不自禁口舌生津。与这些传统小吃相映成趣的,是近几年兴起的众多文创项目,名气最大的是裴巷里的“小西埕”,年轻人三五成群,在这里撮合着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
“小西埕”斜对面的“肃清门”广场,一场由泉州市古城办和泉州文旅集团主办的新春元宵润物无声“技·忆展”颇为吸睛。在这个唐末泉州古城“子城”的西门遗址上,游人可以亲身体验制香、茶艺制作、金苍绣等,引来不少围观。
金苍绣非遗传承人陈克忍告诉记者,她的师傅是她的祖母,早年祖母的父亲往来泉州和菲律宾做生意,后侨居菲律宾,而她祖母选择留在泉州,并把这一手艺传给了她。她现在带了十几个徒弟,作坊有两百多个工人,绣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熙攘的人群、仿古的店铺、文创的街区,貌似与别处没有两样,然而一走入深巷,却如同拂去岁月的灰尘,触摸到了期盼中的文化“古早味”。
据了解,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区,西街唐朝时就已“列屋成街”,至今超过年。踱步深巷中,时常可见朱子家训、曾氏家规、蔡清廉训,甲第巷内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欧阳詹故宅、孝感巷内理学家蔡清故居、甘棠巷内明万历相国李廷机府邸,令人流连忘返;千年古刹开元寺内弘一法师弘律故居前,更让人陷入深思,感慨良多。
西街其实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泉州文化展示馆,在金国军事家完颜宗翰故居,能感受到泉州人包容宽容的秉性;在李廷机“三鞭为界”的故事里,能体会到泉州人的自律安分;在泉州市古船陈列馆于年出土的宋代古船,能掂量到泉州沉甸甸的“海丝文化”。
小时候生活在西街的叶先生介绍,“随着年轻人不断迁往新城,住进高楼,他们的街巷一度只剩下舍不得离开的老人。可如今,不少年轻人又回来把老房子重新装修,或自己住,或当民宿。”经营着一家民宿的韩唯东、吴思斯小夫妻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有营业执照的,附近就有27家。
在熙熙攘攘的西街,摩肩擦踵的游人中不少还是本地人,叶先生时常能碰见过去的左邻右舍,他感叹道,趁着春节假期回来逛逛,还真有种文化寻根的感觉。(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