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报恩寺,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多年。报恩寺素有“吴中第一古刹”之称,华严宗高僧代代相传,赵孟在此作画题诗;乾隆帝南巡,两次游历报恩寺。
北塔报恩寺最初叫通玄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年),为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
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改名为“开元寺”。
北宋崇宁三年(公元年)迎请佛牙舍利,徽宗赵佶写《佛牙舍利赞》一文,改名“报恩万岁寺”。
南宋淳五年(公元年),改名“报恩万岁贤首教寺”。
报恩寺历经磨难。隋灭陈时,寺内刻经石壁和殿堂废毁;
南宋金兵南侵时,殿塔俱损;明正德年代,宝塔遭雷击起火,殃及卧佛大殿,殿塔尽焚坏;
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攻占苏州及李鸿章部下进攻苏城,两次战祸,仅宝塔和数殿残留,寺内驻军和作弹药仓库。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年)天台宗敏曦高僧主持寺院,收回被占殿宇,改称报恩讲寺。
民国八年,围墙修葺,但墙内面积仅有60多亩。在墙外东西存有散殿四处,法螺寺,无隐寺,塔后还有二山门。盛宣怀妻庄氏和李朴诚的资助下,重建大雄宝殿。
年修复楠木观音殿。民国期间,常举行传戒仪式,陈去病曾在此寺皈依受戒。
日军侵占苏州后,大雄宝殿被火烧毁,
年,大雄宝殿因坍毁被拆除。年,宝塔进行大修。
“文革”中,报恩寺所有佛像都被砸毁,两尊一米高的檀香木佛像被焚烧,一座苏州最大的高一丈六的樟木接引佛,烧了三天才毁尽。这时,由苏州园林局接管。
年,报恩寺归还苏州市佛教协会管理。
年5月,经批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现简单介绍如下:
庙门外的牌坊,为明代牌坊,年移建于此地。正面横额上书“知恩报恩”为前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书。
背面上书“北塔胜迹”。
面宽三间,悬挂两块匾额。“北塔报恩寺”为今佛教主席一诚所书。
门前一对石狮子,南方特色。
进门后就是弥勒佛石像。旁边有一处石刻,上书“皆大欢喜”四字。
弥勒佛背后为石雕韦驮像。
韦驮像后有两块石碑。
俗称北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为楼阁式佛塔,塔八面九层,塔高76米,为江南第一古塔。塔内设置木梯,可以登塔,俯视苏州古城全貌。
面阔七间,清康熙十年(年),住持一源募建,咸丰年间坍圯,光绪三十三年住持昭三复建。
七佛殿屋脊高耸,正嵌“佛日增辉”,背镶“法轮常转”。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学法师题写“七佛宝殿”匾额。殿前有七宝如来石柱和另一组叫不出名的石构件。应该为古物。
又称:后大殿,康熙年间由住持一源募建。殿宇为歇山式双层楼阁。其底层面宽九间,进深六间;楼层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殿前香炉底座为古迹,旁边还有一通石碑,字迹不是很清楚。
是一个寺中之园。系原该寺方丈昭三上人于民国十四年所建。门额正书“华藏世界”。
元末,张士诚曾经被元朝招安。此碑极其珍贵,原来不在此地,后为了保护文物,移至报恩寺。
明万历二十九年(年)所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飞檐四出。山墙中砌石柱,内柱皆用楠木,俗称“楠木观音殿”。
历经磨难的千年古刹,如今以全新的姿态重返于世。不但从事佛教活动,也成了附近居民,健身活动的场所,这就是报恩寺的开放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