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佛门弟子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1/12
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www.zherpaint.com/m/

苏轼,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与词人,宋代文学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追究苏轼能够在文学创作取得这样的杰出成就的原因,与北宋中后期社会独特的宗教氛围有很大关系的,北宋中后期在思想上儒释道思想三教并流的趋势仍然存在,士人心态相对复杂,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理学还没有重新夺回思想的主控权。苏轼的思想孕育这篇土壤中,创作硕果累累,黄州时期是苏轼作品高产的时期,由此入手去探析分析宗教意识和士人心态对其的影响。

佛教思想自东汉传入后在中国本土不断发展,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已经不足以维护儒家在思想上的领导权,北宋政府也并不反对佛教的发展和寺庙的修建,佛教已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是探讨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佛教意识,但仍要先明其源流,他不是乌台诗案后猛然开悟开始与僧人交往的,佛学在他创作的早期就埋下了种子。苏轼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而且他出生在峨眉山附近的眉山镇,幼年时即有一定的宗教体验。七岁时接触佛教人物,《洞天歌》云:“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望其名,年九十余”;十二岁时其父从天竺寺回家,告诉苏轼天竺寺的状况;等苏轼年龄更大一些,便拜访佛事兴盛的成都,与当时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相交往。虽然并未信奉佛教,此时的苏轼只是对佛教充满了好奇,地域文化背景、家庭宗教氛围和苏轼慧敏的天性为其日后进一步领悟佛教打下来基础。

首次出京到凤翔做官,苏轼就开始四处考察寺庙古迹,并创作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诗,如《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文殊、普贤》,他在诗中并非面面俱到,而是以“佛灭度”为中心,突出修道的艰辛与修心的追求,同期的《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也以佛教为题材,还表达了苏轼对《维摩诘经》中维摩居士的向往。出任杭州通判后,苏轼更是注意与僧人交往,结识了惠辩、辩才等许多高僧,惠辩过世后才写《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等诗文多篇来怀念。此时的苏轼重在与结交佛门朋友,重在从事表象性佛事活动,尚未真正信奉佛教。等到乌台诗案后,他才真正走向佛门。

元丰二年(年)乌台诗案发,苏轼在监狱中关了一百来天后终于被释放贬谪出京,去黄州做团练副使,一做就是五年。苏东坡死里逃生对他来说是一个相当惊心动魄的经历,因此他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为了使心灵安宁下来,他选择了宗教。如在《安国寺记》中他写到“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表现他在佛教思想中寻求解脱之心。

初到黄州,苏轼不敢轻易行文,只敢读佛书写佛文,《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中写:“但得罪以来,未尝敢作文字。《经藏记》皆伽语,想酝酿无由,故敢出之”。选择佛教是被动的选择,也是苏轼主观的追求。《安国寺浴》里写“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他这里追求不是身体的清洁,也不是要洗脱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要洗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之心,达到“洗心归佛”的效果。这时的苏轼早已不再是那个对佛教充满好奇,或是单纯喜欢与僧人交往访问古迹的年轻人了,经历人生的起落,他真正地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准备皈依佛门了。

他在给弟弟苏子由的书信中也开始出现对佛理的研究与阐释:“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是佛地。若如是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摇鼻息,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岂谓猫狗已入佛地……”。不仅如此,苏轼在黄州写下的名篇之一《记承天寺夜游》也蕴含了一些禅趣。不仅如此,他还正式将号定为“东坡居士”,而相应的,其诗文中的佛趣也增多了起来。

《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等苏轼的经典之作都充满了佛理的浸泡,苏轼诗词典型的两种风格,一种豪放不羁一种清旷简远,这两种风格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佛教本身清冷虚寂与勇猛无谓两种境界的影响。苏辙在苏轼死后其墓志铭:“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目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变其涯也。”

但应该说明的是,苏轼并非打算做一个地道的佛门弟子。即使位卑官末,他心里仍然希望有朝一日再被重用,“东坡居士”就说明了他的身份是在家而有志于修行佛法的人,儒家在思想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是难以撼动的,能改变的只是苏轼本身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在三教合一时期较为常见,王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以黄州为界,苏轼扩宽了自己写作的范围,开始多次尝试以佛理入诗,以佛理作文,他的文学内涵得到了新发展,内心也得到了新的寄托。就苏轼整个的学佛生涯来看,黄州也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当被重用后再次失势,苏轼一路被贬到惠州、儋州后,他再次投身佛禅的功业,达到了真正随缘自适的境界。

这也是为什么苏轼在他总结自己一生的《自题金山画像》里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回看苏轼一生,他有一考名扬天下的辉煌,有傲视大宋的才气,有外放杭州徐州的功业,也有在京翰林学士的鼎盛,却偏偏选择屡次外放的这三个地方作为一生功业的总结,也许从他学佛的经历来看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往期文章:

我的人生中,最不值一提的就是读书

每章解锁一个新姿势?这也许是一本我不太想推荐给未成年人的日本小说

凭借诺奖和电视剧屡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