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弘一法师病情加重已有数日。当时,罗元庆居士知道这个消息后,到处寻医问药,希望能帮助弘一法师。他让黄福海赶紧前去弘一法师的住所送药。
然而,弘一法师婉言谢绝了这份心意。他表示这种药物对他的病情并不适用,让黄福海带回去留作他用便可。
黄福海居士感到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弘一法师拒绝了药物。他非常担心弘一法师的健康,因此恳求他留下一部分药物,以备日后需要。
面对黄福海居士真挚的关心,弘一法师接受了这份心意,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事后,他并没有服用这些药物。
自此之后,弘一法师的生活和饮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不仅拒绝服药,还不吃米饭,与以往有所不同。这让黄福海非常困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后来,他突然想起弘一法师曾给他说过一句话:“近将远行”。难道这意味着弘一法师不久将要圆寂?一想到这里,黄福海感到非常心酸。
实际上,对于佛教徒而言,一个人的年龄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决定他的修行能力。特别是像弘一法师这样的高僧,他已经跳出了尘世的束缚,远离了五行轮回,无法用普通人的生死观念来看待生命。
当别人都在为弘一法师的康复祈祷时,他却早已开始为自己的“远行”做准备。
实际上,早在年1月,弘一法师就在写给泉州开元寺的信中透露了自己的后事。
他提到广谦老人圆寂后,他的弟子们没有听取他人的建议,把广谦的遗体“速入铁笼,速急焚化”,这违背了修行往生的规矩。
因此,他担心自己去世后也会出现这种违反规矩的火化方式。因此写下了这份遗嘱:
当我命终之时以及之后,如果有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按照我的遗嘱行事,只是追随世俗,不顺从佛法,从而导致我的一生修行无法得到圆满的结果,那么这个人将完全摧毁我的努力。”
可以看出,弘一法师非常看重自己的最后一步人生安排。这是因为这关系到他一生修行的成果能否得到圆满的保留。如果最后一步安排不到位,出现了差错,那么对他所有的功德来说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年10月7日,弘一法师完成了这份遗嘱,并召见了百圆寺的妙莲法师,口述了他的遗愿:
在我未去世、临终时以及去世后,都由妙莲法师负责,其他人不得干预。”妙莲法师虚心地聆听,深怕有所遗漏或失误。
记录完毕后交给弘一法师审阅核定。当确定无误后,弘一法师盖上了印章。从这些言语中可以看出,弘一法师对妙莲法师百般信任,所有的后事都由他代办并全权负责。
自年开始,妙莲法师便一直跟随着弘一法师,他不仅修行精进,而且心地善良,因此弘一法师才将后事托付给他。
尽管当时的妙莲法师只有19岁,但是他的才识智慧足以担当大任。
在弘一法师圆寂前的第五天,也就是8月29日,弘一法师把妙莲法师叫过来,再次叮嘱:
“遗体入龛时,不必穿整洁衣服,只需穿旧短裤遮盖下身即可。”
这样的安排必定是遵循佛教规定的。
另外,在第五项规定中写道:“遗体入龛后,应当立即移至承天寺。在搬运过程中,将四个常用小碗带上,用于填充龛底,盛满水以免蚂蚁靠近,以免在火化过程中伤害蚂蚁生命。这一过程必须谨慎……”
通过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弘一法师安排事情十分细致,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所有这些规定都是根据佛教的规矩制定的,以保护佛教的庄严。
弘一法师的这种严谨庄重的行事作风让妙莲法师深为折服,内心对他非常钦佩。这样严谨庄重的制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于13日晚7点45分,弘一法师的呼吸变得急促。
8点整,弘一法师完结了自己匆忙的一生,妙莲法师依照法师的要求直接关闭了房间的门窗,所有人都离开了房间,直到第二天。
弘一法师往生后,似乎他的容貌比生病时更加宁静。他的朋友们来向他告别,都认为:
法师遗体侧着身子朝西躺卧,左手垂于腿上,右手抚摸着脸颊,用被子包裹着身体,脸庞微微露出,嘴唇上略带红色,和他在世时无异。
所谓的生和死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只是在不同的天地、不同的氛围中存在。
人们对于法师“悲欣交集”的看法多种多样,然而他们并不明白,对于法师来说,生死只是换个境地而已。
弘一大师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他对于修行的热爱和执着推动着他不断探索与体悟。他早年的求学经历使他接触到了广泛的知识,这对于他后来的综合悟性和洞察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文字才华也使他能够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表达他对禅宗的理解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弘一大师的人生精神可概括为一句话:有所为,无所为。他在修行中不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是注重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开发。
他鼓励人们放下执着,超越形式的束缚,寻找心灵的真正自由。通过禅宗的修行,他以无我之心面对一切,体验生命的真实与奇妙。
弘一大师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使他成为许多人的导师和启发者。
他深信每个人都拥有觉悟的潜力,只需用心去感悟自己内心的真实。他用自己深厚的禅宗修行经验来指引和教导,让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