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中华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也促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文化象征,河北沧州就是个很好的代表;沧州有“狮城”的美誉,就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尊重达40吨的“镇海神兽”,因头、颈铸有“师子王”三字,因此叫做“沧州铁狮子”。这尊镇海千余年的“神兽”,如今已被一头新的“神兽”代替;但专家却深表“遗憾”。
虽说“沧州铁狮子”已难觅踪影,但史料中依然有详细的记载。《沧县志》记载,“沧州铁狮子”铸与后周广顺三年,也就是公元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最初的铁狮子身长6.米,体宽2.米,通高5.47米,重量更是达到了40吨左右。铁狮子背上负有莲花巨盆,头顶及项上各有“师子王”3字,口中及腹腔内还刻有《金刚经》文;说到这或许有朋友看出“毛病了”,会以为“师子”写错了。这里解释一下,最初的“狮子”的确称为“师子”,直到明朝以后才改为“狮子”;而这尊“神兽”是拘禁千年前的后周铸造的,因此铭文依然称之为“师子”。
虽然“沧州铁狮子”的原貌有详细记载,但起源却有诸多说法,其中不乏各种“传说”;诸如:沧州临海,古时常有暴风狂浪,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便时常在城内“开元寺”前焚香祈求。开元寺中供奉的就是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久而久之,“文殊菩萨”深感沧州百姓的至诚,便派下“自己的自己的坐骑“师子王”化作“镇海吼”立于开元寺前,至此沧州风平浪静。
当然,这仅是民间传说。在史料中大抵分为两种记载,一说后周世宗柴荣曾罚罪契丹,为镇沧州城而铸造铁狮;这里插一句,古代的狮子最初成为“狻猊”,《穆天子传》有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狻猊,师子,亦食虎豹”因此狮子就成了古人心目中就的“万兽之王”,威武庄严的象征,“铸狮以镇沧州”的来源就是以此为据。除了“柴荣铸狮”之外,另一种说法是,古时沧州滨临沧海,海水经常泛滥,民不聊生,当地百姓为清水患,自动集捐钱财,请山东铸师李云造“镇海吼”立于开元寺前,狮身上还铸有捐资者的姓名。
专家推断,开元寺供奉的便是“文殊菩萨”,而铁狮子背上的“莲花巨盆”寓意或许就是文殊菩萨坐的“莲花法台”;史载后周世宗并不信奉佛教,因此“伐罪”的说法不太可能,所以关于“沧州铁狮子”的由来,今天公认的多与佛教有关。站在考古角度去看,“沧州铁狮子”的腹腔内还有隶书铸成的《金刚经》文,其书法和考古价值非常高;同时铁狮子还是古人采用特殊“泥范明铸法”的实物证据,其大致方法是古人先铸“外貌”,外面再拼接长宽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块,如此逐层垒起,分层浇铸,“镇海吼”共用余范块拼铸而成。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无论“沧州铁狮子”制作如何精美,意义如何重大,但其材质仍是容易锈蚀的“铁”;据史料记载,年“有怪风自东北来,风过狮仆”,至此逐渐陷于泥土之中,年“沧州铁狮子”被重新立起,但其下颌、腹部和尾部已部分腐蚀损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的激烈碰撞逐渐加剧,“沧州铁狮子”在这一时期内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再次被考古专家注意;最初时专家建议修建一座凉亭,让其完全罩住铁狮子,这样既能遮挡海水湿气侵蚀,也能起到美观保护的作用。
乍一看,这一建议似乎很有道理,但却加剧了“镇海吼”的腐蚀。原因也很简单,以美观精致的凉亭罩住,一的确为“沧州铁狮子”起到了遮挡风吹日晒的作用;但沧州临海,多有飓风骤雨,风雨过后,凉亭内也难免会有积水,但这里往往骤雨过后就是高温,凉亭内的积水却因为环境相对封闭,不能快速蒸发扩散,反而形成了一个潮湿高温的“小气候”,如此铁狮子的锈蚀速度反被加速了。无奈之下,凉亭又在年拆除,但铁狮子又一次陷于泥水之中,锈蚀程度依然在加剧。
为了更好的保护这尊千年文物,专家又在年,与高处建成高约2米的隔水台座,与11月22日由两部30吨级的吊车同步起吊,本意把“沧州铁狮子”挪移到新建的台座上;但是铁狮子虽然重达数十吨,但已严重锈蚀,某些部位早已十分脆弱,因此在起吊过程中还是发生了42处破损,尤其是铁狮的下巴、尾巴、左后足、右前足完全缺损。另外,吊装时,工作人员曾在铁狮子内灌注硫磺锚固合剂以防止其腿部挤压;但由于当时环境所限,硫磺合剂降温凝固,体积膨胀,如此反而加速了腿部的断裂。
至此,“沧州铁狮子”受损愈加严重,各部位仅能勉强拼凑在一起;此后的50年中,“沧州铁狮子”共经历了四次大修,但锈蚀现象日趋严重。对此考古专家十分心痛和遗憾,之后专家又提出多项抢救方案,但均被否定;可“沧州铁狮子”却面临着解体的危险,虽然考古专家为保护“沧州铁狮子”做出了各项努力,但仍难以解决除锈、脱盐、缓蚀、封护等技术难题;到了年,矗立千年的“神兽”已成了一处“危险建筑”。
当然,“狮城”中怎么可以没有“铁狮子”呢?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尊重吨,体积比原沧州铁狮子大1.32倍,设计寿命“年”的新“镇海吼”;新的“沧州铁狮子”也打破了一项纪录,即一次性整体浇铸的最大“铁狮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