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国庆中秋长假,泉州古城核心区成为最热流量片区。线下,泉州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线上,抖音话题“抖来泉州游”点击量超过万。
根据第一财经旗下数据型媒体DT财经发布的社交平台讨论国内最值得一去的旅游地Top10,泉州位列第七,搜索关键词开元寺位居第一,古城位居第三。多方同频共振,古城备受瞩目。
老实说,这个数据一出来,着实惊喜!以工业民营经济和品牌企业闻名的泉州,旅游产业真的火起来了吗?
从数据看,的确如此,至少,相比前些年,当下的泉州,来泉州的游客多了,旅游业也的确明显升温了。过去,旅游业,一度是泉州人的“痛”——
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共拥有了4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球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是闻名天下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有着“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美誉。然而,毫不客气地说,泉州空有一城的文化资源,但是,却远远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一句话,这里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说实话,没有做大。谈到旅游,外省人眼中,只知厦门和武夷山,不知有泉州。
泉州旅游产业,为啥多年来没有做大?
有人说,精于传统制造业的泉州人,不屑于做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确,过去,只要拿一块工业用地,厂房盖起来,工人一招,马上生产出衣服鞋子,赚钱很容易,也很快。而相比之下,旅游和文化产业,投入不小,操作起来很麻烦,回报周期也很长,远远不如制造业致富来得短、平、快。
在我看来,这不是主要的。事实上,自进入本世纪以来,泉州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度,其实一直在提升,围绕旅游和文化产业,各类旅游节、艺术节几乎年年在搞,从没停过。
然而,透过这些繁杂的、琳琅满目的活动,我们发现,关于文化和旅游,长期以来,泉州缺乏一张统一的“牌子”——是打多元宗教牌,还是打民间艺术牌,是打海丝牌或者东亚文化之都牌?正是由于定位的不清晰,造成了泉州貌似一堆文化资源,一堆可以打的牌,却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合力,也就无法构造一个统一的文化符号和拳头产品。
这几年,情况有所变化。
如今,你深入西街一带,就会发现,游人明显多了起来。到了周末,西街的各条古街里,游人如织的景象,十分热闹。操着各地方言的游客,出现在泉州,流连忘返于泉州各大景区,让人倍感振奋。
随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增多,在核心的西街一带,民宿多了起来,各类咖啡屋、休闲吧、手工艺品店、古玩店等,明显增多了起来。很显然,对于旅游、对于文化,精于商业的泉州人,投资热情,正在焕发起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改变呢?答案就是——这几年,泉州旅游文化的定位,开始逐步清晰起来。这几年,国内大部分来泉州的新游客,对泉州的认知,主要是基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张名片。也就是说,“海丝牌”,是泉州当下逐渐清晰的城市旅游定位。
这些年来,中央、国家、省关于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打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响亮名片,而泉州,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或者支点城市。当然,你也可以说泉州对应了国家推进海丝的热点。但是能对应上这个热点,也恰恰因为泉州有着海丝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积淀。
这几年,围绕海丝这一宏大主体,整个泉州大古城的名片也在打响,古城区域内,其中又有宋代遗迹开元寺双塔、清净寺遗址、洛阳桥和安平桥。此外还有天后宫、文庙等大型闽南古建筑群。方兴未艾的旅游产业下,那些热衷文化和历史遗迹的的全国游客,很容易在泉州找到精神对接点。
当然,和厦门和武夷山这些核心旅游品牌城市相比,泉州目前的差距仍然是十分巨大的。但,无论如何,眼下,泉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明显升温,让人欣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