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风雨潇潇,虽然是夏天,可眼前的景象,多么像是晚秋;乌鸦早已归巢,寺门也已紧闭,我只有僧人相伴,庙里无比清幽。浓重的云雾弥漫了整个世界,见不到秀丽的山岩;溪水上涨,耳边的哗哗声响,是千涧万壑泉水争流。声声钟鸣,惊回了思乡的美梦,我空自惆怅迷惘;亲友的书信一封也没有收到,使我加倍的忧愁。我的长相非常平常,并不是面方如田;因此,不羡慕班超,飞而食肉,万里封侯。
本诗题目中有“开元寺夏雨”。首句便迅捷点题,以“风雨潇潇”四个字呈现“风雨”,给人强烈的第一印象。“潇潇”二字将雨声之大、风雨之疾体现出来,牢牢抓住了诗中“夏雨”的特点。写景是为了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风雨潇潇”是对夏日大雨的真实描写,“似晚秋”进而将天气与人的内心活动勾连起来。虽是夏日,一场雨却使诗人的心境添上了秋日的丝丝萧瑟之情。首联下句的“鸦归”点出时间是黄昏之时,“门掩”表现了幽居的情景,“伴僧幽”写出僧寺的空旷寂寥。到此,诗人通过意象的巧妙选取呈现出自己惆怅孤苦的心境。
颔联紧承首联,首先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大雨过后山中水气弥漫,暮云高涨,层层叠叠的山峰掩藏在云雾之中的不可得见之景,给人迷茫之感,同时为下文做铺垫。接着从听觉角度表现由于大雨刚过,水势上涨,山谷中的涧壑仿佛都发出了哗哗的流水声。这一句化用了顾恺之形容会稽山川之美的句子“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言语》)。虽然吕本中的处理同为前一句从视觉角度着笔,后一句从听觉角度着笔,却又有所不同。吕本中笔下的千岩竞秀是视而不可得见的,因为视而不可得见所以转而聆听,承接过渡,自然天成。
经过前两联景物的渲染到颈联,诗人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情感的抒发。在诗人笔下,由于钟声将诗人从思乡的美梦中唤醒,回到世事沉浮,家国板荡,连家乡亲友也杳无音信的现实中。这两句,以美梦与现实进行对比,体现出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加强烈地表现出诗人流落在外的思乡之情。同颔联一样,诗人在语言运用上是极为精巧而又不留雕琢之迹的。“钟唤梦回”,唤醒美梦的是钟声,“怅望”本已是伤心至极,再加上一个“空”字,将诗人醒后无可奈何、空虚怅惘的心情写得更加传神逼真。同样的,“竟沉浮”中的“竟”字也沉淀着许多人生况味,留给读者体味。
如果仅仅止于思乡之情,那这首诗无非是众多反映游子思乡之情作品中平庸的一首罢了。然而,诗人在尾联中又添一转,由个人思乡转入对国事、家事的感叹,借李安民与班超的典故,说自己命相不得显贵,既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功名的鄙视,又隐隐抒发报国无门的伤感。在结尾之处将诗歌的境界又陡然拔升,可谓不同凡响。
这首《柳州开元寺夏雨》的末句“莫羡班超封列侯”用的是汉代班超的典故。
班超(32—),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是史学家班彪的幼子,班超的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年轻时不拘小节,但却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很勤苦。少年时代就有大志,广泛阅读典籍,常拿着《春秋公羊传》阅读,故而熟悉历史与外交,口才也很出众。
永平五年,班超的兄长班固被召任校书郎,因此,班超得以随着哥哥一同迁居至京城。当时班超的家境比较贫寒,依靠每日替官府抄写公文换的钱粮维持生活。一天,一个看相的人告诉班超说:“你日后定当在万里之外封侯。”班超问其缘故,那人道:“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封侯的相貌啊!”
班超每日为官府伏案抄写文书,非常辛苦,曾扔下笔感叹:“我身为大丈夫,尽管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但也应该学学在异域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的事呢?”面对旁人的嘲笑,班超说:“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来班超下定决心,投身行伍,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出使西域三十一年。其间出色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争取了西域多数国家的支持,分化、瓦解和驱逐了匈奴势力,进而使得汉军战必胜,攻必取。在外交和军事上取得了重大成功,维护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和平稳定,加强了内地百姓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封为“定远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