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阅览《陇州志·艺文志》,一篇《重修开元寺记》吸引了我,作者李月桂据说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岳丈。文中他说在陇州城的东北一里许有座开元寺,为“秦中第一巨观,陇东第一福地”,寺内的七级木塔,经其捐金倡修,最终得以增饰一新。只是如此声名远播的佛寺佛塔,后来因为兵燹,被淹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呜呼哀哉,不禁令人叹息。
于是一个念头萦绕我心:想亲自去寻找志书中所说的开元寺。
顶着冬日暖阳,我循着《陇州志》中的《州境全图》里所示开元寺的方位,步行来到城东北的一个十字路口。正巧这时有个骑电瓶车的老汉将车子减速后望向我,我便问他是否知道附近有个开元寺,也叫木塔寺。老汉迟疑了一会儿说没听过,我道了声谢,他便骑车离开了。
随后我选择了一条通向化工厂方向的水泥小路继续前行,路西是干涸的河道,东侧是低矮的民房,前方是萧飒的土山,身后有汽车的疾驰。我心中念叨:“开元寺遗址在哪呢?不会遗址也没有了吧?”忽然我看到有个老妇从东侧的民居里横穿马路临河而立,我阔步走上前去。
“请问您听过这边有个开元寺吗?”
估计老妇以为我要拜佛烧香,说:“前面山上有个香山寺。”
抬头看山,不远处的香山寺坐落在北坡半腰间,有金碧照耀之势,且香火未断,但我知道那并非我要找的大唐开元寺遗址。
“我说的不是香山寺。我说的是开元寺,也叫木塔寺,古代的。”
“你是哪里人?”老妇好奇地打量着我问。
我笑着说:“我是安徽的,但在这边工作。我想寻找一下开元寺的遗迹,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遗址啊,有的,就在那边。”
顺着她手所指的方向看去,是河对岸的一片正在开发的土地,四周被蓝铁皮围住,土地新翻的。
“就在那工地里面吗?感觉好像什么也没有。”
“就是那,秦源小学前面,那高高的搅拌罐旁边,石碑还在的。”
“那请问我应该怎么走过去?”
“走到对面上河郡的西门,它对面围墙那块有个豁口,进去就看到了。”
于是我顺着老妇人指明的路,径直走了过去。果然有一个很小的豁口,我探头朝里面望了望,只见丛生的野草早已枯败,横卧的石头显得年深日久,便知没有什么人来。推开豁口处低矮的门,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向前,有些地方的积雪还未融化,脚踩上去还咯吱咯吱地响。
走着走着,就没有了路。只看到眼前有一座破败的小屋——屋顶是红铁皮,四周是胡乱系着的布条和绳子。准备走进屋里,却发现屋子连门也没有,只有一方门帘,其下端用三块青砖压住,我轻轻拉开侧边的一角往里探望,没有人,只看到设有礼佛的供桌还有供善男信女跪拜的蒲团,才知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庙。我没进去,只在门外双手合十,施礼。
来到屋后,看到三通碑碣,高低不一。西侧的碑字迹漫漶,仔细辨认当为元代重修开元寺时所立的碑,却被拦腰而断,上段已不知所踪。居中一块碑龟趺犹在,碑首已无,龟裂纹遍布碑身,字迹清晰,为明代景泰年间重修时所立碑。东侧是文保碑,刻着“开元寺古庙遗址”几个大字。弯腰俯首,我触摸着冰冷的石碑,想象曾经气势恢宏的大唐开元寺木塔,那可是比现在山西的应县木塔还要早三百年啊!可如今只剩了苍烟落照下的断碣残碑,孤独地矗立于一方逼仄之地,和周边的高楼大厦显得格格不入。
寺前汧水向东流,一梦繁华终是空。《金刚经》最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陇州开元寺的结局,不正验证了佛家讲求的“空”吗?文学亦如是,《红楼梦》最终结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桃花扇》“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又眼见他楼塌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青山依旧在。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开元寺虽败给了时间,却赢得了历史。自它被写进志书的那刻起,就以另一种形式存活于人间,供后人如我者赞叹、想象、寻访并书写。
作者:祖文,市作协会员,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
枞阳子打赏1元=支持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