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5日,泉州成为世遗之城。
为什么是泉州?
正如此间舆论所言,泉州的魅力和珍贵,在于那些未被现代城市建设“阉割”的生生不息之处,存续千年的烟火缭绕之所。而这其中,遍布古城的老街深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年,泉州网与泉州文旅集团联合推出《巷遇:老泉州在巷子里》系列报道,深度挖掘古城巷陌的人文故事。如今,泉州中心市区29条古巷综合提升即将完工,让我们再度走进这些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老街巷,聆听历史的回声,感受老泉州的味道。
巷遇档案
义全后街
泉州鲤城区义全后街,南起义全街,北接灶仔巷口。旧时地处泉州郡城南隅溪亭铺义全境,因位于义全宫之后,故名义全后街。在宋元时期,这里就是中外商人摆摊售货的场所,由于店铺林立,也称“排铺街”。
02:11千百年来,义全后街一直属于贯穿泉州古城“南北一长街”的南大街,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由南大街改造中山路时,考虑到拆建成本和设计问题,另辟一条路成了如今的中山南路。作为自古富庶的城南主要的交通要道之一,丰富历史内涵的义全后街,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名副其实的“排铺街”
著名书法家林汉宗在家中接受采访。
著名书法家林汉宗,年出生于泉州,幼年在义全后街61号长大,对义全后街的深情,在其著作《城南旧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林汉宗在家中回忆起童年时的义全后街,他说由于自己从小记忆力不错,许多细节都还记得很清楚,在中山路开辟之前,义全后街是泉州城内的主街之一,街面由不规则的大石板铺就,因年代久远,被往来行人车马打磨得光滑如镜,为防止行人摔倒,有人还在路中间的石板上打錾防滑。父亲林学义在义全后街开设一间林合源锡铺,不雇人,不授徒,靠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民国时期,林学义以一件“锡汉鼎炉”赴福州参加全省工艺美术展览荣获一等奖,他还热心公益,曾任花桥善举公所和关岳庙董事近30年。
在林汉宗的印象中,义全后街浓郁的市井气息和传统味道,至今回味无穷。合源号锡铺旁边是“泉州炮庄”,店主“老莉伯”制作烟花礼炮全城闻名;街上3家土佛仔店的泥偶头、泥手枪是孩子们的最爱;义全后街土地巷口的牌坊西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设有戏班,时有排戏活动,还有义全国术馆训练双狮踩球、泉南逍遥高脚剧社的踩高跷等,热闹非凡。商铺中还有城内仅有的3家笔庄、炼乳作坊、牙刷店、晋江陈埭丁氏创办于抗战末期的维生织布厂等,各类商品一应俱全。
此外,义全后街的几家眠床店在过去盛极一时,以苏双印师傅的眠床店最为知名,据义全后街95号的周泽仪回忆,苏双印当年有“五项全能”的美誉,是眠床花鸟画的高手、善打南拳,曾在中山公园的武术比赛中获全市第三名、精通南音琵琶、善下象棋。此外,他还特别会讲故事,“老泉州”廖福伟幼年和小伙伴们最爱围着他听故事,廖福伟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义全后街,是手工业品、美术品(泥偶、锡器工艺品、古眠床、纸扎人)集中的店坊一体商业街,也是文人艺人汇聚的文化街。记得苏双印身高一米七左右,谈吐儒雅,多才多艺,他一会儿呷茶,一会儿含着烟斗,慢悠悠地讲古论今,使孩子们受益无穷。在民间故事方面,当时泉州城内有“北吴(藻汀)南苏(双印)”之称。
张艺谋请义全后街名人写《红高粱》剧本
年,陈剑雨与张艺谋合影。(图片选自《陈剑雨文集》)
泉州著名文化人陈日升小时候住在义全街,他回忆说,在他家不远处的义全后街口就有三位名人,在泉州乃至全国的文化界都有着不小的影响。我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剧作家陈剑雨幼年时就和家人租住在义全后街,陈剑雨出生于年,记得他以前名叫陈建瑜,剑雨是他的笔名,十六七岁就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年分配到中国电影家协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日升去北京出差,在陈剑雨家里,陈剑雨说自己之前因病住院时,一位叫张艺谋的摄影师来看望他,并请他帮忙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成剧本,他答应后,张艺谋高兴得“翻了个跟头”。年《红高粱》上映后果然引发轰动,随后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
陈剑雨(左)与陈日升在研讨会上(图片选自《陈剑雨文集》)
陈日升回忆说,《红高粱》成功后,当时的福建省领导何少川去北京,请陈剑雨来福建帮忙推动电影事业,陈剑雨后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在泉州帮忙联系拍摄了电影《欢乐英雄》《阴阳界》、电视剧《刺桐花红》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陈剑雨被称为“新时期中国电影事业大繁荣中艺术理论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夫人和子女均为文艺界知名人士,儿子向华是动画电影《宝莲灯》的编剧,女儿向京是国内著名雕塑家。今年厦大在百年庆典时,举办了“百年风华”校友电影作品展,陈剑雨家人将珍藏的《红高粱》剧本手稿等赠予厦大。
陈日升回忆说,在他家不远的义全后街口附近,住的是著名音乐家曾家庆,曾家庆年出生,幼年便展现出过人的文艺才华,在沈阳音乐学院读书时,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是同学,后来分配在上海民族乐团工作。陈日升说,当年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在创作时,交响乐的部分就是当时中央特意借调曾佳庆去参与创作的,这如今已鲜为人知。曾家庆创作的《山村变了样》《赶集》《新农村》等二胡名曲,已是现在从事民族音乐工作特别是二胡专业的教师学生的必备曲目。
陈日升说,在义全后街陈剑雨家的斜对面,义全宫附近住着一位提线木偶戏的大师杨度,在他看来,杨度与黄奕缺在提线木偶戏上的成就可谓不分伯仲,黄奕缺在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和木偶头的制作上令人叹为观止,而杨度在提线木偶戏的唱腔上则功力深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开元寺内创办的泉州艺校木偶班中,正是杨度等人将泉州传统傀儡戏集大成之作《目连救母》抢救整理了出来。
一条古街巷五座牌坊
义全后街的“打枪坊”。(资料图)
如今同一角度的义全后街。
从小在义全后街附近长大的刘远双回忆说,义全后街到南岳后街有5座精美的石牌坊,其中最后3座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5座牌坊分别位于土地巷口、苏双印家门前、林氏“于门”前、灶仔巷口、南岳宫口。
苏双印家门前,旧有一明代进士石牌坊,名为“壬戌进士坊”,俗称“打枪坊”,是为明嘉靖四十一年(年)进士吴从宪等人所立。传说该坊在郑成功军队围攻泉州城时,曾经被炮火击中,因此有了“打枪坊”的称呼,上世纪60年代末被拆毁。
义全后街号:“天恩存问”黄克缵
义全后街的牌坊。(资料图)
林汉宗回忆说,黄克缵的故居位于义全后街与南岳后街的交界处灶仔巷口,如今的义全后街号附近,门前原有石牌坊一座,上世纪50年代初被拆毁,至今还记得幼年曾亲眼见到黄家大门前高悬的“天恩存问”匾,当时这块匾已十分老旧,表面斑驳,留下一道道沧桑的痕迹,阴刻,未见署款,也可能是已无法辨认,字体是二王书风,笔力凝重而神采稍逊,这也是当时的书风使然。黄家内厅还有一块“天恩再问”匾,只是未曾亲见。
黄克缵(-年),字绍夫,号钟梅,明朝大臣,石狮市永宁人。自小聪明机智,胆识过人。万历八年进士,曾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等,民间称“黄五部”。黄克缵为官清廉正直,告老还乡后,崇祯帝曾二度“存问”旧臣黄克缵,因此黄府高悬“天恩存问”“天恩再问”巨匾两块。崇祯七年(年),黄克缵卒于灶仔巷家中,泉州城仁风门外为其建“忠猷懋著,齿德并茂”坊。
义全后街-号:“义全于门”林尔廷
义全后街当年的“于门”
义全后街号-号,是明代刑部郎中林而廷府第旧址。
林氏第二十代后人林国强拿出了“义全于门林”的族谱,上面显示林而廷是林家的第十世,而著名思想家李贽(原名林载贽)则是第八世。林国强说,父亲林文墨当年开设的三轮车铺远近闻名,因为林文墨技术过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要在民间选拔优秀的钳工参与国防建设,林文墨被选上了,但为了照顾家人而放弃了这次机会。
林汉宗回忆说,于门府第旧时规模宏大,但小时候只看到大门与前落一小部分,林氏后人居住于此。林家不远处有一座“戊辰进士”石牌坊,府第门前曾高悬“于门”牌匾,匾额白底黑字,是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所书。据廖福伟回忆,于门后厝种有从南洋引进的各色奇花奇草,记得还有含羞草、释迦果树等,还有一座建筑精美的花岗石构筑的地下室。
据陈允敦教授考证,明代阉党魏忠贤建生祠,请大学士张瑞图为他题“顶天一柱”匾额,后来魏忠贤倒台,张瑞图因曾为魏忠贤题匾而受牵连,林而廷是明万历二十五年举人,林家人暗中保护并献“逃归装疯”之策,助张瑞图躲避灾祸。因感激林家的大恩,事后张瑞图书“于门”相赠,将林而廷比为汉代善平冤狱的于公。
于公是西汉丞相于定国之父,以精通法律,治狱勤谨为名。有一个成语叫“于公高门”,说的是于公因为治狱公平,自谓有阴德,子孙必有兴者,所以门要修得又高又大,能容高车驷马。“于公高门”指的是为官贤明而子孙显贵的人。“于门”二字应该就是“于公高门”之意。
义全后街打卡点
据刘远双和周泽仪回忆,义全后街历来人文荟萃,年,泉州画家陈家楫在义全后街创办溪亭艺术专科师范学校,设国画专业,先后培养了60多位绘画教师,其中师生包括李硕卿、吴捷秋、张春霖等泉州书画界的著名人物。
义全后街附近的义全宫,有林汉宗撰写的对联一副:溪声有神匡正义,亭驿无言记仁全。首尾藏有“溪亭”和“义全”字样,表达义全宫所在的铺境。
74号文相宫,又名文相庙。始建未详,或说清代。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文相庙,在溪亭铺,祀奉宋朝丞相文天祥。文天祥从幼主避难,曾借宿于此,血泪透入石髓,后人将亭改为庙宇。庙中原有相传文天祥“血泪透入石髓”的“血泪石”,已佚。
文相宫前原有一副石刻柱联,现只见上联“忠义无如丞相节”,下联“文章自是状元才”用水泥填上,已不可见,对联表达出文天祥的忠义才学和状元丞相的身份。
义全后街45号是一座洋楼,虽然加装了防盗网,但仍可见其本身优雅的造型。据刘远双回忆,洋楼主人曾是印尼归侨、侨光影剧院的股东之一陈金洗,永春人,后来移居鼓浪屿,洋楼交由其侄子陈金国保管,上世纪80年代陈金国前往香港定居。记得以前经常到洋楼聊天喝茶,楼下的小花园很是清爽。
洋楼门楣上有“瑞绕华堂”四字。
楼顶是伊斯兰风格的山花。
洋楼不远处就是义全街。
泉州编织厂(原泉州线毯厂)的老厂牌还在。
泉州市特需供应公司,留下时代印记。
温陵春晓,令人心生暖意。
生活在此处
#非遗传承妆糕人
刚走进义全后街,就看到了在巷口摆摊的张师傅。围在旁边的顾客兴高采烈地说,他是来“吃普渡”的。原来8月30日(农历七月廿三)是义全后街的“普渡日”。
泉州“妆糕人”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捏面人”,是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的民间传统手艺。在泉州传统民俗节日期间,妆糕人是百姓用来祭祀神明的一种祭品,同时又是增添节日欢乐气氛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制品。
#百年老屋裁缝铺
推开古旧的木门,这是一家明亮宽敞的裁缝店。据老板黄阿姨所说,这间老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由她的父亲传承给她。她自出生起就住在这里,后来开了自己的裁缝店。这间老房子陪着她走过了大半个人生,也见证了义全后街的岁月变迁。
#泉州特色小吃店
坐落于巷尾的萍婷小吃店由一对夫妻经营,目前已经营业30几年了。店里的招牌是牛肉羹泡面和卤面,牛肉羹是纯手工制作。店主曾阿姨表示,店里最高峰一天能卖出50斤面,20多斤牛肉羹。
策划:许志荣
编辑:杨莹
文图:王了
视频:点创传媒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溪亭社区、陈日升、林汉宗、刘远双、周泽仪、廖福伟、蔡永怀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