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介绍 >> 正文 >> 正文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长腿驴叔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2/11
北京治皮肤病的医院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285198/

作者:一只之旅游

“如果每座城市都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大多数城市是词典,泉州则是一本辞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从来都不在博物馆里,而在寻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种至今犹存的气质。”——齐晓瑾《元气泉州》

泉州仿佛有比其它地方更强的记录和讲述自身历史的能力。历史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过去的存在,而是通过家族和庙宇的祭祀活动,与每个人缔结了血肉的关系。走进泉州,便如置身在历史之流与生动的文化脉络中。

此地古称佛国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泉州开元寺天王殿内的一对楹联,为宋朝理学大家朱熹所题。民国十四年重修开元寺时,这一楹联也由在此住锡的弘一法师重书。

开元寺里诵经的居士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

开元寺中的东、西两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图为西塔-仁寿塔。

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小石狮萌态可掬

开元寺宫殿屋脊

开元寺宫殿屋脊,“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这些都是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特征。

初到泉州时,印象最深的就是遍布街头巷尾的寺庙宫堂,以及或远或近或浓或淡的香火味。在我的印象里,从没有哪座城市,在21世纪的今天还能保留着如此浓厚和庞杂的宗教文化。一千多年间,宗教潜移默化到古城的每一处。

关岳庙大殿,父亲带着孩子来上香。在泉州,对传统和信仰的传承自小开始。

妈祖信仰始于泉州,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之一。

信众们将祈愿的话写在新瓦上,通过捐赠的方式为天后宫“添砖加瓦”。

泉州建成千年左右,仍然存在的寺庙有56座。走在泉州街头,根本不需要刻意探寻,就能与各种宗教文化不期而遇。

站在西街西头,以开元寺为中心,向西,基督教泉西堂与开元寺隔街相望;向南,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涂门街关帝庙、古清净寺,向东,有承天寺、元妙观和中山路泉南堂等;方圆一两公里范围内,本地先贤、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甚至印度教,各种宗教,各路神仙,应有尽有,和谐共处。

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全国范围内,文武(关帝庙)庙都完好保存的城市并不多。

府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整个大殿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实属罕见。

泉州洛阳古街的小教堂

西街是古泉州的脉

到了泉州,西街是一定要走一遍的。从唐开元年间列屋成街开始,历史上的西街一直是泉州城中心所在。一千三百年前,这条街上就已经商贾云集摩肩接踵;一千三百年后,今天的西街仍然繁华熙攘。古泉州“市井十洲人”的景象仿佛一直都没有褪去。

逛西街,从开元寺到钟楼这一段最为精华,不过米的长度里,唐宋元明的史迹星罗棋布。

不到一公里长的西街上,开元寺、东西塔、名人宅第,以及鳞次栉比的红砖古厝和近代番仔楼,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老建筑串联在街道两旁,构成了一部鲜活的泉州史。

西街古巷里的现代涂鸦

古厝茶馆里的讲古人

古厝茶馆坐落在关岳庙背后的后城街上,一座已经有百年历史的红砖古厝,被店主于九八年整修成现在的茶馆。

这是一座典型的三进三出式闽南古厝,四合院的布局对称严整,院子里面,麻石条铺就的天井四四方方,木香花顺着廊柱繁茂攀援,和罗汉竹一起遮了天井半边天,两旁回廊里,雕着梅兰竹菊的老屏风下有竹椅围的茶几,如果不谈个正经事,这里是最好的雅座。

华灯初上的后城街古色古香的古厝茶馆

泡一壶茶,晴天可以赏花望天任由清风拂面,雨天还能凭栏听雨坐看四水归堂。一步跨进门,这就算往回倒转了一百年。

每天下午,茶馆里都会有人来讲古。泉州人称说书为讲古,所谓讲古,顾名可思义。今天讲古先生说的是《薛刚反唐》,四五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散座在竹椅上,只眯着眼听,跟前的茶几乎不动,他们是这里最稳定的客源。桌子后面,讲古的先生神采飞扬的拿着书念,讲到精采处,抑扬顿挫如念如唱。

古厝茶馆听讲古眉飞色舞的讲古先生

万古安澜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石桥,建于北宋末年,长米,有桥墩46座,位于泉州城外的洛阳江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筏形基础”、“浮运架梁”、“养砺固基”等,都是当年北宋匠人独创的造桥技术。

洛阳桥南侧的宋代碑刻“万古安澜”

今天的洛阳桥上现存8座石塔,其中属桥北段的月光菩萨塔最为出名,塔西侧的月光菩萨像更是生动传神,是北宋雕刻艺术的完美体现。汉传佛教中,月光菩萨也被称为月神,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便是月光菩萨的圣诞。

相传月光菩萨像眉心曾嵌有夜明珠一枚,为北宋番国的捐赠,每当月圆之夜,夜明珠能照亮半个江面,过往船只遥遥可见。

位于洛阳桥北段的月光菩萨塔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即使没有去过泉州的人,很多也都听说过南音。南音发源于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乐,有中国音乐史活化石之称。

称南音为活化石,一方面是因为现存的南音的曲谱大多可追述到唐朝,同时南音的唱法至今仍保留着唐代以前的古老唱腔,是消失了一千多年的中原古乐与久远的“河洛语”融合后的产物。

另一方面,南音在乐器演奏上也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的特色,如竖吹的洞箫,仍然是一尺八长的唐朝尺寸。而南音中的主乐器琵琶,至今还保持着唐代大腹短颈的造型,在弹奏姿势上也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一样横抱拨弹。

南音最典型的演出形式为右侧琵琶、三弦,左侧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

除了可登大雅之堂的南音,泉州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和风俗值得一书,比如泉州提线木偶、闽南高甲戏、梨园戏、惠安女和蟳蜅女等,都算是古泉州声名远播的民艺民俗。

泉州提线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小小的木偶身上,少则16根多则30余根纤细的提线,全凭艺人十指牵动。提线木偶的动作细腻逼真、生动传神,表演难度非常大,艺人们往往需要数年的苦练方能登台。

在泉州民间,很多老百姓称木偶戏为“嘉礼戏”,“嘉礼”指隆重嘉会中的大礼,古时泉州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新屋奠基等庆典活动,都须邀请艺人表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

泉州木偶剧团创建于年,由他们表演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国际木偶节上屡获大奖,不仅登上过央视春晚舞台,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惊艳过世界。

位于西街通政巷的泉州木偶剧团老剧场又被称为“泉州嘉礼馆”。嘉礼馆每周二、四、六下午4点都有固定的免费公益演出,我们去的那天,赶巧平时经常在此表演的年轻演员们集体出国演出,临时改由剧团的几位老一辈台柱子顶替,这样的不期而遇对于我们来说实属幸运。

木偶艺人陈应鸿先生曾经获得福建省第五届“水仙花”戏曲唱腔大赛“金奖”,福建省第二届中青年演员比赛“铜奖”。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经典曲目《钟馗醉酒》

高甲戏的春天

高甲戏是闽南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地方戏曲,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模仿水泊梁山英雄的武打表演。与艺术表演大多展现美丽不同,高甲戏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丑为美,高甲戏丑角演员的很多动作都是在模仿泉州提线木偶,一招一式看似机械,但又蕴含了机灵和搞笑的成分。

准备登台的高甲戏演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甲戏剧团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尤其是年高甲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一夜间这个偏安一隅的小剧种又重新变得炙手可热起来。扎根民间、送戏下乡成为泉州很多高甲戏剧团的生存常态。

一段悲情戏唱下来,不免伤神抽支烟,休憩片刻

万历年间的《泉南杂志》记载高甲戏,“每遇神圣诞期,以方丈木板,搭成台案,索以绮绘,置几于中,加幔于上,而以姣童妆扮故事……”,几百年后,书中一切少有变化

千里走单骑的妆糕人

年,粮食匮乏,家住永宁古卫城的年轻人雷远洲吃不饱肚子,无奈之下他背起爷爷留下来的工具箱,骑上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从泉州出发一路北上来到大上海,靠着妆糕人的手艺沿途摆摊卖艺,浪迹江湖。两年后,雷远洲回到永宁,不但靠着手艺度过了饥荒,还利用挣来的钱娶了老婆。

这是我听过最早的关于骑行的故事,源于生活所迫,归于勇敢浪漫。和我们讲到故事里令人激动的地方,老人家会腾出一只手来比划,毕竟那是一趟改变他人生的旅行。

永宁街是永宁卫最负盛名的一条街,青石板铺成的道路长达千米。如今两旁的商铺已经少有营业,居民也都是老年人居多。

老先生雷远洲是泉州石狮妆糕人的传人,石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捏妆糕人是他年轻时从爷爷那里学来的手艺。

写在最后:

年,八十三岁的泉州人余光中回到故乡,在数着自己脚步,走过阔别数十年的洛阳桥后,他写下长诗《洛阳桥》。这首被称为泉州版《乡愁》的诗,被许多远在他乡的泉州人无数次地默念于心头,诗的头四句是: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