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戒坛寻/找/泉/州/世/遗/的/中/国/之/最
戒坛形制高度吻合古代佛教经典记述的规制
中国之最
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古戒坛
位置:泉州开元寺
特点:八角圆形藻井,
无梁结构,结构复杂而精巧;
形制高度吻合
古代佛教经典记述的规制,
是佛教建筑发展史中的珍贵物证。
“戒坛与律宗关系密切。宋以后,禅宗一枝独秀,戒坛建筑几近消失。泉州开元寺戒坛可谓硕果仅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方拥曾在其所著《泉州开元寺》中这样评价。
不少人可能不知道戒坛是什么,戒坛是古代佛教僧侣受戒举行隆重仪式的场所,不过,并不是每座佛教寺庙都有资格建戒坛。为加强对佛教教团的管理,8世纪晚期开始,中国官方开始严格推行受戒制度,同时限制戒坛的设立数量。10世纪起,政府严格控制戒坛的设置,只有一定级别的行政区域才能设立戒坛。“开元寺的甘露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年),可见当时泉州具有很高的官方地位。”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表示。
俯瞰甘露戒坛(图中间部分),为顶层八角攒尖。
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我国三大戒坛,其中,北京戒台寺年以后就停止了佛事活动,由北京市园林局经营管理,并开辟为公园,年以后,因修理天坛斋宫需用木料,拆除了千佛阁,寺内佛像大部分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大修再次开放;位于杭州西湖旁的昭庆寺年毁于大火,被改建成如今的青少年宫广场以及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因此,开元寺的甘露戒坛,成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戒坛。
唐代甘露井
据开元寺志载,甘露戒坛因井得名,“甘露戒坛在大殿之后。先是唐时,其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因浚甘露井。宋天禧三年(年)朝例普度,僧始筑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年),主持开元寺的寺僧敦照按照《南山图经》中对戒坛形制的规定,对戒坛进行改建。《南山图经》作者释道宣曾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定受戒仪式,是初唐律宗的创始人。
戒坛内须弥座式的石坛,专家考据为宋代遗构。
甘露戒坛元末毁于火,明清两代分别有重建,此后至今未受大灾,现存建筑基本保留了永乐时的整体状貌。戒坛内须弥座式的石坛,专家考据为宋代遗构,现存木构部分系清康熙五年(年)重修。戒坛建筑为五重檐八角攒尖顶式,坛台为平面四方五层台座,象征五分法身,第5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的木雕坐像,它所坐的须弥座莲花台,每一叶莲花瓣上都刻有1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共尊,称“千佛莲台”;释迦牟尼、阿弥陀佛立像、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韦陀、弥勒、金刚诸神自上往下,层层围护,共计27尊。
甘露戒坛坛台为平面四方五层台座,象征五分法身。
甘露戒坛殿顶正中为八角圆形藻井,结构复杂而精巧。
甘露戒坛殿顶正中为八角圆形藻井,采用无梁结构,结构复杂而精巧,柱头及补间铺作有24尊木雕飞天乐伎。飞天乐伎造型源自佛经所述的神鸟“迦陵频伽”(妙音鸟),迦陵频伽的形象在7世纪就出现于中国北方及中原地区的佛教石窟寺壁画及雕塑中。甘露戒坛中飞天的形象为人身羽翅鸟腿,这些飞天手中持琵琶、二弦、洞箫、响板等泉州南音乐器,既承担支撑梁架的结构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木构建筑所罕见。迦陵频伽斗拱的创造性特征,充分体现出10—14世纪的泉州,因来自中原及海外的多元文化汇聚融合作用,形成的开放、包容精神及社会文化的繁荣。
戒坛有24尊手持泉州南音乐器的飞天乐伎
黄明珍表示,中国佛寺中现存的古代戒坛建筑甚为稀少,开元寺戒坛形制高度吻合古代佛教经典记述的规制,是佛教建筑发展史中的珍贵物证。
开元寺是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性遗产点之一,寺内有唐朝的甘露井,至今尚存于甘露戒坛北据廊下,千年不竭、清冽如初;宋朝的甘露戒坛,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庄严肃穆,见证着世遗泉州多元厚重的文化底蕴。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记者:黄宝阳/文陈英杰/图
编辑:吴丹丹
审核:肖国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