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介绍 >> 正文 >> 正文

青园人文燕赵正定府古代的外国人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2/11/14
白癜风康复来袭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30/5970320.html

正定,古称真定,做过恒山郡、常山郡、恒州、镇州、真定府、真定路、河北西路治所,自古就是开放的大都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量的外籍人曾到这里或经商,或从军做官,或研学耕读,其中有不少人留籍于此,留下了外籍移民的历史传奇。

▲磁县北朝遗址出土的东魏粟特人陶俑

丝绸之路走来的粟特人

粟特,是中亚古代的民族,在索格底亚那(今属乌兹别克、塔吉克和吉尔吉斯),建立了安、史、康、米、曹、石、何等九个城邦,汉族文献称“昭武九姓”“九姓胡”,由大小不一的绿洲国家组成,往来于丝绸之路,以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早在汉魏时期,就有人陆续来到中国。

魏晋时期,不少粟特人陆续来到河北。因为邺城(今临漳县邺城镇)是北中国的都城,丝绸之路的节点。

在邺城、赵州、定州、真定等地魏晋墓葬中出土了很多波斯和拜占庭货币,其中磁县北朝茹茹公主墓出土了波斯帝国金币。赞皇县南邢郭村发现的北齐皇帝高洋岳父李希宗墓,出土了拜占庭的金币。定州市区的北魏墓葬,出土了耶斯提择德二世(~)、卑路斯时期银币,都是随粟特人丝路贸易的物证。

▲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波斯帝国金币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开放融合、贸易繁荣的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到河北的粟特人很多落籍于此。隋大业年间,来自安国、康国和史国(今乌兹别克的布哈拉、撤马尔罕)的粟特人在幽州(今北京)、涿州等地经商。历史学家荣新江教授《安史之乱后粟特人的动向》一文认为:如安禄山、史思明、何进滔等,都是粟特人后裔。

隋唐史学者冯金忠博士的《唐代河北藩镇研究》,通过大量碑碣、石刻文物史料,分析了唐代粟特人的迁徙情况和文化生态。正定古城武周如意元年()恒州开元寺三门楼石柱上,镌刻着一组相互婚姻的九姓胡人的铭文,其中“何叭拔(妻曹氏)、息忽石聿(妻康氏)、石聿息名远(妻赵)”的字样,表明这些粟特人家族集中居住在真定,在何叭拔及其儿子时候,都是与粟特人通婚,到他孙子何名远,就与汉族赵氏通婚了。有学者认为,唐代定州“家有绫机五百张”的丝织大亨何明远,就是真定粟特人何氏家族的后裔。

▲位于正定开元寺的三门楼遗址

鹿泉区有村胡申铺,传说与韩信有关,实际上此地原为胡神庙,创于唐代,与韩信毫无关系。《宝刻丛编》卷六有唐宝历二年()唐来复撰文并书丹的《鹿泉胡神祠文》,记载成德军节度使麾下粟特人创建胡神祠。胡神是粟特人供奉之神。唐中宗景龙年间(~)恒州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本愿寺石经幢,也镌刻着史、安、石、毕、罗、翟等姓氏粟特人家族的布施者人名。

▲年在正定古城发掘出的安重荣记功碑巨大赑屃残重吨

藩镇割据时代的外国人后裔

唐后期河北的粟特人及其后裔大都强化武质,不少人成为武官。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及其很多将领,都是粟特人后裔。日本学者森部丰先生著《粟特人在中国》一书认为:控制河北南部的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何进滔等人,也都属“昭武九姓”后裔。而跟随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割据恒、赵、冀、深等州的藩镇将领也有不少粟特人。

其中最著名的将领康日知,祖籍康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内迁灵州。祖父康植开元九年()随朔方大总管王睃征讨突厥有战功,升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康日知青年从军,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藩将、赵州(今赵县)刺史。建中二年()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承袭节度使,朝廷不准,于是李惟岳勾结其他藩镇势力联合叛乱。康日知效忠朝廷,坚守赵州。李惟岳令兵马使王武俊等攻打赵州,康日知在城头劝告王武俊效忠朝廷,王武俊即反戈杀李惟岳,向朝廷献城。康日知因功升深赵(今河北深州市)观察使,实封户二百。年,王武俊勾结幽州朱滔、魏博的田悦自立为王。派部将张钟葵攻打康日知镇守的赵州城,被康日知击败。兴元元年(),康日知升任奉诚军(今陕西大荔)节度使,没到任改任镇守晋绛(今山西临汾),加封检校尚书左仆射和会稽郡王。贞元初()病故,赠太子太师。康日知与儿子康志睦,孙子康承训,重孙康传业4代人都官至节度使高位,是唐代名门望族。《新唐书》有《康日知传》。

光绪《获鹿县志》卷3《丘墓》记载,休门(今石家庄市北国商城南)出土《故唐成德军节度使下左金吾卫大将军试殿中监石府君墓志铭》,墓主石福“兼令右厢草马使事”。学者认为,他也是粟特石城人后裔。

年在正定古城发掘出世界上最大的碑座赑屃,在搬运过程中确定残重吨。其碑被砸为20多块残骸。那一年,我考证此碑为五代后晋成德(今正定)军节度使安重荣记功碑。安重荣(?~),字铁胡,是粟特安国(今哈萨克斯坦)人的后裔。后唐长兴年间,为振武巡边指挥使。石敬瑭起兵太原派人暗招,以巡边千骑赴太原。石敬瑭称皇帝后,授镇州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虽系武夫,但通晓文吏之事,对石敬瑭与契丹约为父子、割让幽云十六州的丑行,他以为“此晋之万世耻也”。石敬瑭不听劝谏,安重荣后起兵反晋,兵败而被杀。

▲真定瞻思(沙克什)的《河防通议》四库全书版

元朝的色目人

元代色目人,是对中亚、西亚各民族的统称,意为“各色名目之人”。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列举的“色目人”有31种,包括被蒙古人征服并带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突厥语人、粟特人、党项人、契丹人等。

元代属中书省的河北是色目人聚集区,凡史籍中见到的色目人在河北均有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真定瞻思家族。

瞻思(~),字得之。先人是大食(今伊朗)人,随蒙古太祖西征而来。其祖父鲁坤始定居真定。

瞻思的身世和他的学术著作是民族融合的体现。青年时拜获鹿人王思谦为师,深得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乡邦所推重”。元文宗天历三年(),征召赡思为应奉翰林文字。元顺帝至元二年(),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其后连任浙东肃政廉访司事等职。

他著述甚丰,如《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两国图经》《西域异人传》,最重要的著作《河防通议》,运用科学的数理计算阐述治理河流的方略。元大都被攻克,元顺帝北逃大漠,把瞻思的《河防通议》丢在元大都。明朝获得此书,运用其方法治理黄河取得成效。因此,瞻思的《河防通议》被称为河防奇书。

▲不忽木画像

还有元代著名政治家不忽木,世代为康里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人。字用臣,自号静得,祖父海蓝伯,父亲燕真,母亲高丽人名金长姬。不忽木自幼在东宮太子真金处受学,曾师事王恂,后又师从理学家许衡及姚燧。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出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驻真定)”。为官刚正,坚决抵制佛教僧侣腐败。一年,皇帝派通事脱虎脱护送西僧做佛事,过真定时,将驿站官吏折磨几致死。不得已诉之按察使,按察使却不敢问,“不忽木受其状,以僧下狱”。不忽木刚正不阿,重视教育。武宗封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46岁积劳成疾病逝,谥文贞。

正定府历史上留下了多民族融合的璀璨文明,书写过开放融合、共同发展的辉煌篇章。

(梁勇/文刊于燕赵都市报年7月25日第14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