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便出门旅行的这段时间里,就宅着整理电脑里的旧照片,翻到年在泉州拍的照片,才想起那一年四月临时起意前往泉州的一次短暂之旅。
寻访弘一法师的泉州踪迹
关于泉州,朱熹曾经说过“此处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此地的佛教氛围一直很浓厚,“南泉佛国”,可见一斑。
而我之所以想去泉州,主要原因还是我个人很敬佩的弘一法师曾在泉州住过一段时间,最后也是在此地“悲欣交集”地圆寂。
原本我到达泉州后要去的第一站是开元寺,结果因缘巧合之下(好像坐错了公交车,便将错就错),到了承天寺。之前对弘一法师在泉州的具体经历了解不多,而到了承天寺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与这个寺庙也有着极深的渊源。
与知名度甚高的开元寺相比,承天寺要安静许多。走过长长的绿荫道,就到了寺前。
“善悟无碍,永得大安”,白墙上印着弘一法师的手迹。
当时是四月初,南方早早就迎来春天,万物复苏,老树亦逢春。
弘一法师曾在泉州多处寺院住锡讲经,而承天寺亦是其中之一。
在寺内走了一会儿,来到这里,看到此处的“弘一法师化身地”,我才后知后觉地得知原来当年弘一法师圆寂之后是在此火化。
春日的寻常午后,暖阳斜照,院内偶尔有人走过,但终归还是清静的。
说到寺庙,除了承天寺之外,自然要提起泉州的著名历史文化地标——开元寺。
不管对游客来说,还是对当地人而言,开元寺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泉州符号。
开元寺的双塔亦闻名全国,可惜我当时去的时候,古塔正在修缮中。
“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当时打动我的这句话,现在再看,也仍然觉得很有启发。
四月的泉州,春意盎然,寺院内繁花绽放,生机勃勃。
开元寺内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值得一看。
年,弘一法师在开元寺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而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点——在泉州期间,他多次讲经弘法,在飘零乱世里仍然坚韧如斯。
日常的每一个时刻,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开元寺所在的西街,是泉州最热闹的街道之一。我去的时候,开元寺正在施工,但仍然无损西街的忙碌和繁荣。
车水马龙的街道两旁分布着不少老字号店铺和各类小吃店。
这家春饼店看上去很受欢迎,有不少当地居民也跑来这买饼皮回去。我看了一会儿,也凑热闹买了一盒芋卷回去。
说到吃,泉州自然是不会让我失望,街头巷尾藏着很多特色美食。由于独自出行,胃容量有限,所以只是蜻蜓点水地尝试了一些当地小吃。
侯阿婆肉粽,看起来卖相略显粗犷,但其实挺好吃,至少很合我的口味。
秉正堂的四果汤,解渴清爽。
面线糊是受当地人喜欢的闽南小吃,一大早来上这么一碗当早餐,妥帖,完美。
离开泉州前,我还特地买了一盒洪濑鸡爪带上高铁吃。为了买鸡爪还差点没赶上火车,也是有点拼。
除了吃之外,泉州街头还藏着各式各样的惊喜。散步的时候在街角看到一家小小的书店,店名挺有意思:芥子书屋。
“芥子虽小,亦可容须弥山。”泉州真的是一个很有佛性的城市,就连小小的一间书店都很有禅意:小小一室,却蕴藏大美。
我在书店里买了一些明信片,明信片也很有佛国气质,淡泊之中带着可爱。
而如果你喜欢散步的话,那么泉州绝对不缺散步的好去处,比如西湖公园,就非常适合走走路,吹吹风。在来泉州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泉州也有一个“西湖”。
当天的能见度一般,远山朦胧,宛如水墨画。
西湖公园里有不少当地人在晨练,很有生活气息。
走在泉州,你会发现这里日常的人间烟火与历史沉淀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走几步,可能就会发现古老的民居,处处都藏着历史的回音。
泉州府文庙路过梅花馆,发现这里还定期举行南音团体活动。泉州南音是起源于唐代的传统古乐,可以算是流动的活化石了。可惜那次行色匆匆,没有机会亲耳聆听。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一座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包容城市。在这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生活、工作、互相交流,百花齐放,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泉州的文化土壤如此包容,因此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东西方文明自然地共存。而在泉州的清净寺,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了这一点。
走进清净寺,我瞬间有一种穿越的恍惚感——这座阿拉伯风格浓厚的建筑,让我恍若身处中东,而忘了自己正身处闽南。
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往来频繁,世界各地的商人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因此历史上这里建有不少清真寺。如今,清净寺是泉州现存保留较好的一座清真寺。
泉州,虽然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但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沧桑,更多的是怡然自得的恬淡和海纳百川的宽广。城市如人,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会更自由,也更宽宏。
我挺喜欢泉州,虽然只是走马观花的匆匆停留,但我觉得这座城市,我还想要再去造访。到时候,我一定要去上次来不及去的清源山走走看看,再喝一碗四果汤,细细打量这座古城的模样,再慢下来在这里安安静静地看几场夕阳。
————————————————————————————————
身未动,心已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