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园林艺术可追溯至商周帝王苑囿,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且造诣甚高,以自然山水风景园林见称。广东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系统一部分,植根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无论类型还是建筑文化风格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在我国四大园林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广东园林建筑性质、功能和所有者归属差异,可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三种建筑类型。广东历史上存在过南越、南汉和南明三个独立政权,分别立国都于广州和肇庆,曾大兴土木,广建宫苑、官署。园林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广州作为“三朝古都”留下的最珍贵的一部分建筑文化遗产。
汉初,赵佗割据广东、立南越国,以番禺(广州)为都,将帝王宫殿与园苑建筑相结合,揭开广东园林史册辉煌的一页。汉武帝元鼎六年(前)汉军攻破番禺,这些宫殿园林付之一炬。年10月在广州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大院发掘出大型木构建设遗址,初被认定为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后被质疑,应是一处十分华丽壮观的宫苑,具有临水园林的特色。年,在“造船工场”遗址地层之上,发掘出大面积南越国宫署和王宫御花园遗址,再现了广州城市最早的形制和布局风貌。
其中有一片平方米人工水景遗存。内有石构斗状水池,池中保存叠石柱、八楼石柱、石栏杆、砖瓦等大量建筑构件,实为国内罕见。此外,景区内还有石渠、水池、渠陇、平桥、水闸、水井等。经复原,位于珠江北岸这片官署和王宫御花园中,小桥流水,碧波荡漾,锦鳞洄游,龟鳖爬行,绿草如茵,芳林成片,一派广东水乡园林风光。
五代时期,广东为南汉刘氏政权统治,定都广州,改称兴王府。南汉政权颇注重发展海上贸易,积累大量财富,有财力进行城市建设。半个世纪期间,新建宫苑、园林、寺院遍布全城和郊外。《南汉书》称刘氏政权“作离宫千间”,在当时十国中甚为少见。其中园林规制和布局,至为精致讲究,不少保留至今,为我国最古的园林遗迹遗址之一。
这些宫苑、园林多集中分布在广州越秀、白云两山及城西南、城南地区。其中南宫区在城南,利用天然河谷蓄水成西湖,又称仙湖,以花、石、湖、洲为构景,如江南园林。湖中之洲称药洲,以遍种芍药得名。药洲之石曰九曜石,取天上星宿命名,洲上“积石如林”,又叫“石洲”。随着环境变迁,仙湖淤成一泓池水,留在今南方戏院,另保存历代碑刻、石刻97种,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
昌华苑区,在番禺区新造镇官洲北亭,以盛产荔枝出名,周四五十里,时称荔枝洲,为南汉陵区所在。后尽为民居,近年建广州大学城,发现不少南汉文物,验证当年园林胜景。西御苑区,在今荔湾区泮塘,南汉建华林园,由桃、梅、莲、菱等及紫芝桥组成,有桥、林之胜。甘泉苑区,在今越秀区小北门外,旧曾凿泉疏流,筑广厦,为踏青避暑之地。
明清时期,广东已发展为全国先进地区,公私财力大为增强,私家园林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园林艺术一个流派,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竞相高下。一大批富有热带、亚热情风情,同时吸收外国园艺特色的园林接踵而起。除了仕宦,更有不少富商加入私家园林队伍,所筑私家园林多集中在富庶的珠三角和韩三角。
在珠三角,有著名广东四大名园,即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和番禺余荫山房。其中清晖园在顺德大良镇,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始建,后为乾隆进土龙应时购得,经数代悉心经营,到民国初年奠定基本格局,占地约2.2万平方米。以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别有洞天著称。假山、碧水、小桥、绿树、亭台楼阁相互辉映成趣,集建筑、园林、雕刻、诗画、灰雕等于一体,彰显我国古代园林雄、奇、险、秀、幽的特点。园内广种银杏、沙柳、湘白兰、龙眼、紫藤、水松等常绿植物,更使其尽现广东园林特色,丝毫不让江南名园。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澄漪亭、竹苑、惜阴书屋、读云轩、留芬阁等。
东莞可园在莞城之西,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取“可人适意”之意,故名“可园”。占地约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有楼、阁、池、桥、厅、房等约50处,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等。这些精巧建筑高低错落,曲折回环,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构成以群体楼阁连成庭院文化空间。主要由一组高敞对称的厅堂、一组曲折玲珑的“绿绮楼”和另一组轩昂挺秀的四层“可楼”构成整体格局,极富广东园林气派。有联云:“可美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即为其文化品位写照。
梁园在佛山镇内,始建于嘉庆、道光年间(—),由时任内阁中书梁蔼如及其族人精心建就,是以梁姓命园。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建筑群以及一泓绿水等组成。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宅第、祠堂、园林、池塘等浑然一体。有草堂、客堂、秋爽轩、船厅、书斋等景点,内种松、竹、柳和点缀多种盆景,极富广东水乡风韵,有诗赞其“两处园林都入画,满庭兰玉尽能诗”,可谓恰到好处。惜梁园民国初年被毁坏,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得到抢救修复,重现名园风采。
余荫山房在番禺南村镇,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因园主邬燕天及其二子先后中举,遂建园纪念先祖福荫,是以名“余荫”。占地平方米,以建筑物和空间尺寸小巧玲珑著称,有“缩龙成寸”之说。主体建筑为深柳堂、均安堂,以及多座游廊式拱桥,另广植龙眼、杨桃、紫荆花等果木、修竹,成为广东名园中的杰构。有联云:“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尽现这座名园风韵。
广东有不少园林是为公共服务目的而建,多由官府慈善组织或个人出资,规模比较大,受益群众广,影响也深远,同是广东特色园林主要部分,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宗教园林。一些环境特殊、视野良好的郊野,往往为宗教场所所在,也是一种公共园林。广东现存佛教寺院,大部分为历史建筑,僧尼修持、香客礼佛之地。大自然美与佛教建筑美交相辉映,吸引大批信徒与游人。一些名寺,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园林胜景,如广州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潮州开元寺、饶平雷音寺、潮阳灵泉寺、揭阳双峰寺、陆丰元山寺、惠州华首寺、梅州灵光寺、肇庆庆云寺、新兴国恩寺、由江南华寺、乳源云门寺、清远飞来寺、阳江石觉寺、净业寺、吴川古龙寺、海康天宁寺、高山寺等。
道教神仙系统庞杂,-些民间崇拜神祇也可归入这个系统,于是作为道场的公共空间也成为公共园林。属于这种双重功能的宫观有广州三元宫、纯阳观、清远飞霞洞仙观、西樵山云泉仙馆、潮阳玉龙宫、罗浮山冲虚观、惠州玄妙观等。供奉其他神明的佛山祖庙、广州南海神庙、顺德西山庙、德庆悦城龙母庙、海康雷祖祠、陆丰玄山庙、潮州韩文公祠、揭阳城隍庙等。
二是官府文人开凿风景名胜区。这一方面依托山水自然美景,另一方面加以人工疏凿,修筑亭台廊榭,使之成为一个园林整体,为公众服务,有历史悠久的肇庆星湖、惠州西湖、潮州西湖、雷州西湖等。
园林建筑作为一种最直观,既可视又可悟的文化景观,其文化风格深受地理环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影响。在它们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地城特色的园林建筑文化风貌。
《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之广东——园林,谨作学习摘记,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