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旃檀瑞像龛(司马小北摄)一去今一千年前,公元年,日本国入宋僧裔然结束了在中国四年的留学求法生活,回到了日本。在奝然带回日本的法物中有宋太宗颁赐的《开宝大藏经》蜀版初印本四百八十一函五千四十八卷及新译经四十一卷,模刻优填王释迦旃檀瑞像一尊。《开宝藏》原藏京都法成寺,后因该寺屡次失火,现已不存。旃檀释迦瑞像现存京都嵯峨清凉寺。像高五尺三寸五分,用类似旃檀的中国魏氏樱桃木雕成,通肩袈裟,衣纹呈茶杓线状。头发绳目涡卷,肉髻嵌水晶球。银制圆形白毫,内中饰以佛像。双目细长,镶钝光黑珠。两耳垂长,耳孔嵌水晶球。右手曲臂伸五指,现施无畏印相。左手微曲垂掌,结与愿印相。舟形光背,透雕莲花唐草并十一体化身佛。通观佛像,相好端庄,神态奇异,颇有异国印度雕塑风格。这尊等身立像,日本佛教美术史界称之为“清凉寺式”,以与一般释迦如来像相区别。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即有此像的模刻,至复兴释迦信仰的鎌仓时代,模刻之风,各地流行,唐招提寺、西大寺、极乐寺、延命寺等现在都保存着这种清凉寺式释迦像。对于这尊传来的瑞像,日本民众,不分贵贱,争相参拜。当时正是日本阿弥陀信仰的高涨时期,惠心僧都源信著《往生要集》,日本净土教急速发展。保元元年()法然上人源空离开了比叡山,在释迦堂清凉寺七日参笼祈请,以求摆脱天台教学的繁琐哲学,寻求真正的宗教觉醒,终于开辟了一条庶民专修念佛的道路,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念佛教团,在日本佛教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
本文试就这尊瑞像的传承经过作一简单介绍。
清凉寺旃檀瑞像二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佛像出现。《增一阿含经》载憍赏弥国优填王首先制作佛像的传说,在印度和中国广为流传。据《增一阿含经》说,释尊居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四部之众多有懈怠,皆不听法,亦不求方便。为使他们渴仰於法,世尊不告四部之众,也不带侍者,往至三十三天,为生母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人间四部之众,不见如来,渴望忧愁。波斯匿王和优填王因思慕如来而致病。最后优填国的群臣共议,以牛头旃檀(牛头山所产上等白檀)制作了五尺高的如来像。波斯匿王听说之后,也造了五尺金像。释迦沿着自在天子化作的金、银、水精三道宝阶,自天而降,来到僧伽尺国大池水旁。诸王及人民云集池边,迎接释尊。时优填王执牛头旃檀像问作此佛像功德,佛作偈曰:“造佛形像福,徐福不可计。其福不思议,名闻遍四远。眼根永不坏,后得天眼通。形体常完具,终不堕恶道。”优填王以下五王便在释尊说法之处,起大神寺,以作纪念。优填王造像图
这一传说可能是在佛像制作流行之后,加入经典中的。类似的传说尚可见于《大乘造像功德经》、《作佛形像经》、《观佛三昧经》等,所说不尽相同。《大乘造像功德经》说此像用纯紫旃檀木制成,文理体质坚密,坐师子座结跏跌坐,螺髻玉毫小分之相,由天匠毗首羯磨制作。又《双观优填王经》说优填王遣三十二工匠,赍旃檀木,请大目连,往忉利天上,造得佛像,坐高五尺。传说中的此像,或铸金容,或刻木像,或作立像,或作坐像。所说各不相同,应是佛经的方便说法。另外,这种传说在印度民间也广泛流传,此可见于五世纪初法显大师的《佛国记》和七世纪前叶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高僧法显大师传》中记载,法显大师抵达拘萨罗国舍卫城(今印度塞特马赫特)时,见到的是一尊波斯匿王所造的释迦坐像,不是金像,而是旃檀像:
“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见佛,即刻牛头旃檀作佛像,置佛坐处。……此像最是众像之始,后人所法者也。”
玄奘法师游学印度时,在逝多林给孤独园(祗园精舍,今印度拉普提河南岸的沙赫特)见到胜军王(波斯匿王)所刻旃檀像:
“城南五六十里有逝多林,是给孤独园,胜军王大臣善施为佛建精舍。……室宇倾圮,唯馀故基,独一砖室岿然独在,中有佛像。昔者如来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之后,胜军王闻出爱王(优填王)刻檀佛像,乃造此像。”犍陀罗浮雕优填王捧旃檀佛像觐见世尊
玄奘又在憍赏弥国(今印度朱木那河北岸)见到优填王所刻旃檀佛像:“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王(优填王)之所作也。灵相间起,神光时照。诸国君王恃力欲举,莫能转移,遂图供养,语其源迹,即此像也。初如来成正觉已,上升天宫为母说法,三月不还,其王思慕,愿图形像。乃请尊者没特伽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雕刻旃檀。如来自天宫还也,刻旃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实此为冀!”
玄奘法师所记的优填王和波斯匿王雕刻的两尊佛像,剔除其传说成分,至少可以肯定旃檀佛像的制作在印度曾经出现过。印度佛教经由西域向中国内地传播,这种旃檀佛像的制作也随之而来。《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捍麽城(今新疆策勒县治以北沙中)中的佛像,即是这种旃檀佛像制作的东移:
“从末城西行二十二里,至捍麽城,南十五里有一大寺,三百余众僧。有金像一躯,举高丈六,仪容超绝,相好炳然,面恒东立,不肯西顾。父老传云,此像本从南方腾空而来。”敦煌壁画中的瑞像
此可与《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瞿萨且那国媲摩城(即捍麽城)中的旃檀立像互为印证,玄奘法师回国途经媲摩城时,闻之士俗,此像昔为憍赏弥国邬陀衍那王所作。佛去世后此像凌空降至曷劳落迦城,因城人安乐富饶,不加珍敬,天雨沙土,填满曷劳落迦城,此像东迁媲摩城。敦煌壁画中有通肩大衣、背有圆光释迦立像,题记作“于阗摩城中琱檀瑞像”(约年左右作,见伯希和第81号),可能就是《洛阳伽蓝记》中所载捍么城佛像的临摹。
鸠摩罗琰持旃檀像图
传说中的优填王旃檀释迦瑞像的传承经过,可见于《清凉寺缘起》、《优填王所造旃檀释迦瑞像历记》等有关史料之中。瑞像制作后经一千三百零五年,由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琰持此瑞像,东至中国。鸠摩罗琰行至龟兹国,国王帛纯王留住此像于内供养。时鸠摩罗什尚未出生。前秦建元二十年(),吕光战胜龟兹,龟兹王被杀,立帛纯弟帛震为王,获鸠摩罗什及瑞像。后秦弘始三年()姚兴西伐后凉王吕隆。吕隆大败,九月上表归降,遣子弟及文武旧臣五十余家质于长安,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被后秦迎请到长安,瑞像亦随之移至长安。以后,由刘宋高祖移至江南龙光寺(开元寺)。隋开皇九年()移置淮南扬州长乐寺(大云寺、开元寺)。南唐天福年中供奉在金陵(南京)长先寺。宋太祖乾德二年()安置东京(开封)梁苑城左街开宝寺永安院中供养。宋太宗雍熙二年(),瑞像移置西化门外新造启圣禅院。最后供奉在北京宏仁寺(俗称旃檀寺),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寺被烧失,据说瑞像被帝俄劫走。
北俄国军队掠去的旃檀瑞像,现存俄罗斯乌兰乌德檀香寺
以上是优填王所造旃檀瑞像的北传经过。另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所载,梁武帝时即有释迦旃檀瑞像的模刻。天监元年()正月八日,梁武帝梦檀像入国,即遣郝骞、谢文华等八十人至印度舍卫国,召三十二工匠模刻祗洹寺的优填王所造像。天监十年()使臣归国,武帝在扬都(南京)太极殿恭迎佛像。太清三年()武帝崩,湘东王即位,佛像移置荆都(江陵)承光殿,之后安奉在城北静陵大明寺。四川省博物馆所藏成都万佛寺废址石像,其中有二尊释迦如来立像,皆有铭记。一尊是梁武帝子鄱阳王萧恢于入蜀三年后的中大通元年()造立的安浦寺释迦如来立像,另一尊是北周保定二年至五年(-)益州总绾柱国赵、国公招,模拟阿育王所造佛像敬造(阿育王也许是优填王之误)。两尊立像皆作通肩袈裟,流水衣纹,与清凉寺释迦瑞像颇有类似之处。京都清凉寺大殿
三把旃檀释迦瑞像带回日本的是人宋僧奝然大师。关于奝然大师的事迹散见《宋史·日本传》、《本朝高僧传》、《奝然日记》逸文、《盛算法师记》以及在奝然大师九十年后入宋僧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等有关资料。《本朝高僧传》、《宋史·日本传》皆作姓藤原氏,实际奝然为归化人豪族秦氏一族(奝然自署《二世结缘状》:“天庆元年戊戌正月二十四日诞生,俗姓秦氏”),幼入东大寺为僧,专修梵学。曾从东大寺东南院的观理学习三论,还从石山寺的元杲学密教。奝然大师立志入宋是在圆融帝天禄(-)年间。这一时期日僧来中国的目的,同唐朝时为着求法留学不同,大多是为着消弭罪业、祈祷来生得以超度而前来朝拜圣迹的。我们可以从天元五年()庆滋保胤代作的《奝然上人入唐时为母修善愿文》中,了解到他入宋的目的和志愿。首先是参拜五台山,以逢文殊现身。其次是参诣中天竺,巡礼释迦遗迹。但考虑到自己是罪障之身,达此目的不是容易之事。因他认为凡入唐求法的人,如弘法大师空海、天台大师最澄,皆是权化之人、希代之器,而自己则是凡庸之辈,倘使入宋,定为宋国笑我日本国无人。但是自己入宋不是为了贪图职位,“若适有天命,得到唐朝,有人问我,是汝何人,舍本土,朝巨唐,有何心有何愿乎?答曰:‘我是日本国无才无行一羊僧也。为求法不来,为修行即来也。’其词如是者,於本朝有何耻乎?”再次是为报答母恩,为母作逆修供养。瑞像造立记
但在释迦瑞像胎内有关资料发现之前,对奝然大师为何携归释迦瑞像而创建清凉寺一段史实,一直无法作出确切的解释,自年像内各种纳入品发现之后,关于奝然大师入宋目的和瑞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其中奝然大师和义藏大师同立的“署名手印立誓状”(“现当二世结缘状”)的发现,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二世结缘状”是东大寺第四十六代别当、权少僧都法藏受戒弟子义藏和东大寺长者宽静受戒弟子奝然,于天禄三年()闰二月三日所立誓状。其时义藏二十三岁,奝然三十五岁。“二世结缘状”说:难得者人身,人身之中难得男子。纵得男子,又难遇佛法,难得出家。纵得出家又难於为同学。因此两人相誓,以世尊为父,经法为母,结缘同意,死生同心。为此当同心合力在爱宕山建立一处伽蓝,兴隆释迦遗法。以期第二生同生弥勒净土,见佛闻法,第三生随从弥勒,下生阎浮,共证无上菩提,于是作此二世结缘状,相捺手印,各持一通,将贻将来。清凉寺藏旃檀瑞像图狩野元信绘
“结缘状”中提到的爱宕山,即京都西部现清凉寺所在地,与京都东部天台宗大本山比叡山遥遥相对。奝然大师当时所属的东大寺,是日本奈良朝佛教全盛期所建的一大寺院,由于得到大和朝廷和豪族的支持,从唐朝吸收了不少最新的文化,可以说是当时佛教文化的中心。但是日本首都由奈良迁至平安(京都)之后,南都奈良诸大寺渐露衰败之色。新都京都的革新派僧侣们不堪奈良佛教寺院的流弊,毅然掀起了山岳佛教,比叡山的天台和高野山的真言两宗勃然而兴。这无疑是对奈良旧都佛教的一大威胁。对于新兴的宗教运动,南都的旧佛教徒起初加以猛烈攻击,但在强大的新兴山岳佛教的威势面前,反对的风潮渐趋平淡,一批能够深刻反省,考虑重新认识佛教僧侣神圣使命的年轻僧侣,陷入了烦闷彷徨之中。东大寺何去何从?僧侣的真正使命是什么?究竟如何宣扬佛法?在失去了领导能力、人心归向的旧都佛教徒中,诞生了一批有胆有识的年轻僧侣。象奝然大师这样,要在与比叡山相对的爱宕山建立一大伽蓝,兴隆释迦遗法,无疑将会对当时的佛教界以一大震动。对奝然大师所处的东大寺来说,这一行动将是另立山头,离宗叛道;对比叡山和高野山那样的新兴宗派来说,传教大师最澄和弘法大师空海皆是一代宗师,奝然大师想创宗立派、重振佛法,岂非自不量力?这是奝然大师藏于内心深处、不愿示人的抱负。在“二世结缘状”中披露了这一抱负之后的十三年即公元年(宋雍熙二年),奝然大师在台州模刻了释迦瑞像,也就把建立伽蓝的誓愿与其他纳入品藏于释迦像内了。
奝然大师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八月,偕弟子嘉因、定缘、康城、盛算等,搭乘宋商陈仁爽、徐仁满等的商船入宋的。八月十八日奝然大师一行抵达台州,留居开元寺。九月九日北赴天台山,留住一个月,寻访国清寺智者大师真身堂及三贤(丰干、拾得、寒山)遗迹。十月十一日在新昌县参拜百尺弥勒石像,途经苏杭,于十月十八日入扬州。扬州开元寺原供优填王释迦瑞像,经南唐后主李煜移供金陵长先寺。南唐亡,又移开封,安置於宫中内道场滋福殿。十一月十五日在泗州普光寺拜谒僧伽和尚圣迹。十二月十九日抵北宋首都汴京,二十一日在崇政殿谒见宋太宗,问答日本国情,献上《日本年代记》、《职员令》等书,深得太宗赞赏,赐以紫衣,馆于城中左街明圣观音院。雍熙元年(),巡礼京中诸寺,在滋福殿参拜优填王释迦瑞像。四月七日抵五台山大华严寺,五十余日巡礼诸圣迹,发愿模仿五台山,在爱宕山兴建伽蓝。五月二十日离五台山,访洛阳白马寺,六月十八日在龙门石窟五重塔拜善无畏三藏真身。六月二十四日归汴京,翌年三月二日拜辞太宗。太宗赐以法济大师称号,赐新雕《大藏经》及新译经四十一卷。六月二十七日抵台州开元寺,舍衣钵买香木,召集工匠,七月二十一日起工,八月十八日模刻成优填王释迦瑞像。刻工是台州张延皎、张延袭兄弟两人。
雍熙三年()六月,奝然大师带着优填王释迦瑞像,搭乘商人郑仁德的船从台州回到日本,释迦像安置在上品莲台寺。翌年奝然大师奏请一条皇帝号爱宕山为五台山,建立清凉寺,安奉旃檀释迦像。永延三年()奝然大师被任东大寺别当,正历二年()退同寺。奝然大师生前未能实现兴建清凉寺的愿望,于长和五年()病寂。将释迦像安置于爱宕山下原嵯峨天皇的皇子左大臣源融所建的栖霞寺,即今日的清凉寺,奝然大师生前的誓愿终于实现。
清凉寺式旃檀瑞像
释迦生身瑞像的信仰,千百年来在日本僧俗之中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种跨越宗派,超越难解的佛教学理,对灵像的朴素崇拜,使清凉寺成了庶民信仰的圣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