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闽南文化发祥地,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个东亚文化之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泉州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数量在全国设区市中名列前茅,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数量居福建省首位。
如此形态多姿、五彩斑斓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项目众多,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异彩纷呈。巧的是,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能找出“福狮”的身影。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集中展示的泉州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中,便可窥见一斑。
这其中,“福狮”形象在泉州传统美术作品中尤为多见。泉州传统美术是泉州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民间艺术,以精美的形象和奇妙的魅力绽放着艺术光彩。泉州传统美术种类很多,有石雕、木雕、纸织画、刻纸、木偶头雕刻、彩扎、纸扎、妆糕人、通草花、布雕画、花灯、髹漆等,每一个门类都有悠久的传承历程,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刻的文化底蕴。这些作品融汇了泉州地方文化,装点了泉州人的日常生活,提升了泉州人的审美情操。
惠安木雕福狮台座
惠安木雕兴于唐五代,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具有粗犷、古朴的特点,又有细腻繁杂的南方工艺特色,是南派木雕艺术的典型代表。
惠安木雕福狮台座
惠安木雕分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三大类。雕刻技法有混雕、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等。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24尊“飞天乐伎”,就是惠安木雕的国宝级杰作。
李尧宝纸刻福狮博古图案
李尧宝(—年),字国富,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棋盘园,油漆画及刻纸工艺世家。其父以油漆彩画为生,擅作民间传统图案,其兄工刻纸。李尧宝自幼天资聪颖,受父兄的艺术熏陶,擅长绘画和刻纸,精通无骨刻纸料丝花灯设计创作技艺。
李尧宝纸刻福狮博古图案
此次展出了李尧宝纸刻福狮博古图案作品。博古图案被广泛应用于闽南“古厝”大门两侧、厅堂门扇及传统衣柜等装饰。交枝曲己纹样带有浓厚的民间装饰味道,被广泛应用在刺绣、花灯、家具、建筑装饰上。
泉州林存忠纸扎狮
泉州纸扎,俗称“糊纸”,已有多年历史。
林存忠纸扎狮一对
纸扎艺人林存忠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传统纸扎进行改良,探索出与众不同的纸扎艺术。他独具匠心地用废旧报纸为原料,把纸打成纸浆,再捏成各种形状,或剪纸片贴成。最后根据需要喷上漆,使作品更坚固,形象更立体。仿如一个个石雕,具有花岗岩般的质感,雄厚朴实,惟妙惟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泉州陈天恩彩扎对狮
泉州彩扎是由纸扎工艺发展而成的,自唐代以来盛行于民间,是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仿真艺术。匠人用竹签做骨架,用彩纸或彩帛糊裱,扎制成各色人物、飞禽走兽,表现内容大都采用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
陈天恩彩扎对狮
泉州彩扎分“站活”和“坐活”两种,“站活”制作大型作品,“坐活”制作精巧作品。陈天恩是泉州彩扎的代表性人物,他创造性地把传统彩扎人物发展成立体圆雕型作品,使彩扎更富真实性和艺术性。
泉州花灯上的福狮戏球图案
泉州花灯是中国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唐代已流传,宋代则更盛,形成年年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延续至今。
泉州花灯以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有彩扎灯,刻纸灯,针刺灯三个灯种,尤以刻纸灯和针刺灯为代表灯种而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灯彩。其独特之处在于灯体不用骨架扎制,而用纸板粘成,俗称“无骨灯”。其料丝镶嵌技艺及针刺技艺独树一帜,美轮美奂,在“无骨灯”中最为精彩。
金苍绣福狮图案桌裙
金苍绣是泉州刺桐绣的一种独特刺绣技艺。即在罗缎的底子上,用棉花等材料做填充物,用包着金箔的绣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叫金葱绣,泉州话“葱”“苍”同音,故雅化为金苍绣。
金苍绣福狮图案桌裙
金苍绣的特殊之处在凸绣,能够绣出浮雕的效果,与唐代的蹙金绣工艺相同。蹙金绣只在古代文献中提起过,它的工艺早已失传。而金苍绣依然传承至今,因此显得十分珍贵。
德化白瓷观音抱狮
德化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
清代德化瓷·博及渔人款,观音手中抱着小狮子。
德化瓷烧制始于新石器时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所产白瓷洁白如玉,透光度好,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气质。享有“中国白”“象牙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品种有普白瓷、建白瓷、高白瓷和新开发的色釉瓷等。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有一尊清代德化瓷·博及渔人款观音像,观音手中抱着一只小狮子。
年,德化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中国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称号。
泉州竹编狮
泉州竹编源自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唐宋时期。
泉州竹编狮
泉州竹编经世代传承,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国画家李硕卿博取生活器皿的造型特点,融入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把泉州竹编技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被命名为“泉州改良竹编”。泉州改良竹编改变传统的平编素织方式,运用雀目编织法等各种编织构造形式,系列化的竹编立体图案花形,编织有粗有细,粗细交结,图案花纹与外插花有机结合。达到精巧雅致,古朴浑厚,立体感强的艺术境界。
泉州“刣狮”
泉州“刣狮”又叫“舞狮”“弄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
泉州“刣狮”场景模型
闽南话“刣”为“杀”(打斗),“刣狮”,也就是“斗狮子”。表演者用古代兵器打斗狮子,显出威猛雄浑,争拼格斗的凌厉气势。泉州“刣狮”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完整保存了我国南少林五祖拳的精华。
□泉州晚报记者颜瑛瑛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