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泉州狮话这一年,泉州狮意盎然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6/6

《泉州“狮”话》传承“狮”文化、弘扬“狮”精神,在全城掀起爱狮、寻狮、护狮热潮

这一年,泉州“狮”意盎然

点击进入泉州“狮”话专题页面

核心提示

千百年来,狮子作为勇猛智慧、吉祥可爱、镇煞辟邪的象征,早已深入泉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化为泉州处处可见有关“狮”文化的物件、景观及民俗,从大厝宫庙构件、山川地名,到刣狮、狮阵狮舞等民俗活动,再到石雕、木雕、砖雕、木偶头等非遗作品,乃至闽台两岸及泉州与东南亚等地的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中,都有“狮”情画意。

为更好传承“狮”文化、弘扬“狮”精神,今年4月起,泉州晚报社策划推出《泉州“狮”话》系列报道,至今已刊发多篇相关报道,全方位探寻“狮”来历,深入挖掘“狮”形象,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爱狮、寻狮、护狮热潮,为进一步传承“狮”文化、弘扬“狮”精神,活化文化遗产、赓续城市文脉营造出浓郁的氛围。

□记者黄宝阳/文

(图片均为泉州晚报社资料图)

石狮市标

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莲花座石狮

“通过泉州晚报社记者深入挖掘、整理,专题报道,我才知道,原来泉州‘狮’文化历史这么悠久、资源这么丰富,文化如此厚重多元,真是叹为观止。受该栏目启发,我近期也着手创作了一个新的木偶狮头。”国家级非遗“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第四代传承人、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黄雪玲表示。

泉州“狮”文化历史悠久,又根植现实生活,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大到殿宇、祠堂、寺庙、府第、陵园,小至民居、檐角、石栏杆、桥墩;无论是镇守门户的对狮,或是街头巷尾的狮头“石敢当”,还是蹲守屋脊的“镇风狮”,在福建古今建筑、非遗技艺、民俗活动,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都不乏浓厚祈福纳福寓意的狮子们躬身守护的身影。透过材质各异、千姿百态的“狮”,“狮”身上蕴含着的勇猛智慧、镇煞辟邪、吉祥可爱的特质,演绎出泉州及泉州人敢于拼搏、一身正气、奋勇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征。因此,传承弘扬“狮”文化正当其时。

今年4月,泉州晚报策划的《泉州“狮”话》系列报道正式启动,报道以专版或专栏形式,平均每周刊发一至两次,记者深入泉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艺术、建筑、非遗、宗教、民俗、地名、美食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狮”文化,提炼“狮”精神,至今已刊发多篇相关报道。

《泉州“狮”话》系列报道部分版面图

闽南古大厝上的屋脊狮

洛阳桥的狮子

除了挖掘泉州本土“狮”文化,栏目还将视角拓展到全省。6月27日,泉州晚报记者采写的《福气福望润福狮》在学习强国APP福建学习平台刊发,报道将“狮”文化的视角拓展到全省,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视野深挖“狮”文化,溯源文化源头,梳理历史脉络,展示其在各地繁衍发展而成的各类精彩文化形式、文化现象,探寻“狮”文化扎根民间、广受喜爱的精神特质。该报道首先在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发布,随后《泉州晚报》以大通版的形式转载刊发,赢得各界热烈好评和积极转发。

一方面向历史探寻“福狮”文化,另一方面聚焦现实塑造“福狮”文化的生动形象,《泉州“狮”话》系列报道受到省委宣传部乃至中共中央宣传部的肯定。8月15日,省委宣传部记者工作处《福建新闻评议》上,专题刊发了《引导读者在“打卡”文明之光中坚定文化自信——〈泉州晚报〉策划推出〈泉州“狮”话〉系列报道》一文;9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工作》刊发了泉州市委宣传部课题组的工作调查报告《福建泉州以“福狮”为载体活化文化遗产、赓续城市文脉的探索与思考》。

北山巷的石敢当

在“狮”文化挖掘中,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特质得到很好展示,“狮”成为两岸同胞一家亲、心连心的桥梁。如在风狮爷的报道中,记者发现,源于福建的风狮爷,在金门、台湾等地得到了繁荣发展,有着各类实物和文创产品。在狮阵狮舞的报道中,记者也展示了其在海峡两岸都颇受欢迎,成为一项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此外,海内外华人华侨对于“狮”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也在不少报道中得到了体现。

为了做大“狮”文化传播,泉州晚报社媒体矩阵全力投入、强势推广,《泉州晚报》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