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庵(永觉元贤)
翠微深处便为家,石涧潺援洗落霞。
门外有山皆种竹,庵前无隙可栽花。
铁牛踞地休加策,石鼓悬空勿用挝。
且学寒蝉甘自闭,客来不,点赵州茶。
开元寺赏读
作者永觉元贤禅师(—),俗家姓蔡,讳元贤,字永觉,属曹洞宗法系。这首诗选《永觉元贤禅师广录》,是《翠云庵》八首中第五首。题名《翠云庵》,全诗就是描绘庵中的景观和主人的生活志趣。
开元寺开头四句是远景,写出了翠云庵所处的方位。“翠微”指山气青缥之色,紧扣诗的题目。给人的印象是,在那翠微深处,一座古寺若隐若现,一道清泉从山间潺潺流过,夕阳如血,倾入水中,相映成趣,好像是在洗涤那绚丽的彩霞。目睹此景,宛若处身于仙境中。
开元寺后一句想象丰富,用字极有神韵,实为不可多得的佳句。三、四两句是写近景。作者此时已由远处来到山寺之前。从庵门向周围的山坳看去,遍地是亭亭玉立的翠竹。纵是奇花异草,再也无隙可栽。这四句,有远有近,像用了一具变焦镜头,层次极其分明,给人以立体的完整的印象。
开元寺如果说前四句在于集中描写庵内外景观的话,那么后四句则描写庵中人的生活志趣。五、六两句是说,搞清本质比盲目相信现象更重要。
开元寺“铁牛”比喻不可动摇,又形容不容置疑《碧岩录》:“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其“著语”曰:“千人万人憾不动。”《五灯会元》卷五云:“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石鼓”为周秦时的刻石,记载巨大功绩,形状似鼓,但即使将它悬空也不能敲击。
开元寺这两句意在说明,从表现某种现象的概念出发,会认为牛即可鞭策,鼓也可敲击。但铁牛、石鼓却偏偏背离这种思维模式。这就形象地说明,概念化的现象反映不了事物的自性,本质性的条件稍有变化,一切就面目全非,种种努力也不过徒劳无益。
开元寺七、八两句指出,人们无须以语言来表达禅意,即用不着像赵州从德那样只管吩咐“吃茶去”,而只须像寒蝉一样,闭口不言。“赵州吃茶”为禅门重要公案。
开元寺《五灯会元》记载:“师(赵州从捻)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间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开元寺作者在这里比赵州从谙更胜一筹,连那令人迷惑不解的“吃茶去”三个字也不用说。他认为,禅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里的不言和前两句的不动,都有顺应自然本性,无须人工雕琢的意思。
开元寺作者
元贤(—)明代僧人。俗家姓蔡,字永觉,别号鼓山老人、荷山野袖、永觉老人。建阳(现在的福建)人。慧敏好学,二十岁补邑庠。二十五岁读书山寺,听到持诵《法华经》,以为“周孔外,乃别有此一大事”,于是跟从僧学习《楞严》、《法华》、《圆觉》诸经。
开元寺第二年,去董岩参访无明慧经禅师,叩求心要,从此决意参禅。四十岁父殁,因乩笔有莲华国里人之语,感触弃家,参礼慧经禅师剃度为僧。苦参悟脱,去荷山隐居自修。慧经禅师圆寂后,又往博山依止元来禅师后受具足戒。相伴三年,深受元来赏识。
开元寺明崇祯七年开法福州鼓山涌泉寺,迁泉州开元寺、杭州真寂院、剑州的宝善庵。所至深居丈室,淡然无营,若不事事,而施者争先,百务皆举。
开元寺开堂三十余年,四次坐道场,言满天下。清顺治十四年,不食20余日,书偈端坐而寂。法嗣道需将其语录及诗文、杂著等汇辑成《永觉元贤禅师广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