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优势 >> 正文 >> 正文

泉州骑楼乡愁的符号泉州网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3/21
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wzqsyl.com/m/

中山路骑楼承载了许多人的乡愁,此前元宵花灯在中山路展览,市民漫步骑楼,悠闲赏灯。(起拓摄

雨在下着,点点滴滴地落在街上,我却毫不在意这场雨,依旧悠闲地走在骑楼下,走了这家商铺,又进那家商铺,看了这件商品再看另一件商品,这一家挨着一家的商店,像是博览会上的一个又一个展馆,商品琳琅满目。骑楼下的通道,像是一根丝带,把一个又一个店铺连了起来,走在骑楼下,我的心很平静,也很从容。走着走着,想到了这样一段话:“科学和技术一般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而建筑则不然。它本身可以承载大量的特殊信息,既是一种实用信息,又是一种表现力。”这骑楼啊!承载了哪些特殊信息,又有哪些表现力呢?一座建筑承载着一段历史,人们对骑楼的情感随岁月的增长而增长,成了记忆乡愁的一个符号。我与泉州人聊起骑楼,泉州人的眼神呐,可以说是放着光,充满着爱意。走在骑楼的廊道上,不时可以看到只有十多个座位的电瓶车从街上缓缓地驶过,这车一般只有在旅游景区见到,泉州将电瓶车引进作为城市的公共交通,费用与坐公交车一样,一次一元。我问他们为什么用电瓶车作为城市公交的工具。泉州市的领导这样回答:担心城市公交大巴车身重,车在并不宽敞的街上行驶,产生的震动,破坏了骑楼的基础,而电瓶车体积小,开起来震动小。我还看了一本当地编写的《古城漫游记》,不只是介绍了泉州古城的古迹,更是通过一个个案例,用实际案例警示人们。这个小小的例子,足以说明泉州人对骑楼的爱惜。

骑楼不是泉州独有,在福建的厦门、漳州,广东的广州、珠海以及海南等地,都可以见到骑楼。这骑楼建筑,其实是个舶来之物。百多年前,先人们为了生计,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南洋属海洋性气候,一年中有雨季和非雨季之分,气候湿润而温暖,当地的商业街多盖成骑楼式的,下面开商店,后面做仓库,二楼之上便是住家。福建的闽南和广东、海南等地,气候与南洋有相同之处。这些漂洋过海打拼的人,挣了钱之后回到家乡,便把这种建筑样式带回了家乡,在最适合做生意的地方盖起了骑楼,一户接着一户、一家挨着一家,骑楼不断地延长,也就有了一条长长的街。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福建几处骑楼所在的那条街,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街名:中山路。孙中山先生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与新加坡等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南洋的华侨更是慷慨解囊,给钱给物、出人出力,人们把这当时最繁华、开放度最大的街取名为中山街,可以看出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

中山路的骑楼,南起江滨北路、北至钟楼,全长2.4公里。曾经见过一张泉州骑楼平面图,由南向北,状如鱼脊。乘着电瓶车,到了骑楼的最南端,从这里穿越马路,便是泉州人说的第九码头遗址,码头的江便是泉州的母亲河晋江。商路连着水路,百多年前,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更没有飞机,这水路便是重要的交通,一条水路,通着海、衔着江、接着河、汇着万千沟壑,人们也习惯于择水而居。泉州骑楼便依在这条母亲河之畔,山里来的货、海里运的物,汇聚在了这里,进了这商业街,或是从骑楼购的各种货物,从这里出了商业街,装上船,进了山或是出了海。泉州的这条商业街,通江达海,生意红火,在这条街上,有一处叫着聚宝街,街不长。走在这条街上,依稀感受到当初的繁华与热闹。站在骑楼的南端,眼帘里仿佛浮现出搬运工忙碌的场面,可以听到集市热闹的嘈杂声。从这里顺着骑楼往北走,骑楼如同一条长长的长廊,深邃。望着骑楼,联想到了园林建筑中的长廊、民居庭院中的回廊、大山中的廊桥,眼帘中仿佛看到人们悠闲地走在长廊远眺眼前的景、淑女倚着美人凝神看着滴滴细雨、村民们在廊桥下躲着风雨,长廊、回廊或是廊桥,都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风雨廊。骑楼是舶来之物,但是,骑楼的设计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从这长长的骑楼中,仿佛加深了“融通”二字的理解,这骑楼,一家挨着一家,样式也几乎雷同,尤其是骑楼的高度与宽度都一致。商业是有竞争,但竞争中有互通,有互利互惠,这骑楼留出的道,是一条商道,是共同致富之道。骑楼是商家共建的,商家们也共享骑楼带来的商机,它的商机就在于“便民”,即使是店铺打了烊,市民依旧可以不打伞走在骑楼下。泉州人以敢拼会赢而著称,其实,在这敢拼会赢中蕴藏着从容、融通、温情。我不知道,这骑楼在岁月的浸润中是不是渐渐繁衍出了骑楼文化,起到了内化于心的作用,成为影响泉州人性格的一个因子。

走在这里,不时可以望见小吃店,这些店铺不大,有的仅十多平方米,有的店铺上张挂着“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点的招牌。这次出差泉州,妻子专门交待买些泉州的汤圆,还发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