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奋力抗击疫情之时,为了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共克时艰、畅享美好,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河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联合策划推出
《动听河北》栏目,每天下午14:30之后在《乐行天下》节目中连线各地旅游人带您走进故事中的河北。
倾听河北,让心灵在故事中旅行;
云游四方,足不出户与美好邂逅。
第八期
讲述人
定州交通音乐广播
主持人耀扬
定州,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可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今天要讲的定州塔,原名开元寺塔,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
从京广铁路乘坐火车,或从京石高速公路乘坐汽车,都可遥看它那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样一个“中华古代建筑艺术之杰作”,在古代是如何建成的呢?本期带您走进“故事中的定州塔”,品味古代历史中的建筑艺术!
故事中的定州塔
定州塔是如何定州塔,在定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传定州是先有开元寺,后有定州塔。有了定州塔,再有定州城,定州塔因建于开元寺中,所以定州塔也叫开元寺塔。
现寺已无存,唯有此塔高高耸立。定州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一句顺口溜大家可能听过,“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里面的定州塔就是开元寺塔。”
此塔始建于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年),足足花了50多年才最终落成。塔高83.7米,经受住十余次地震、雷击等天灾,屹立千年雄伟依旧。这么高的塔,技艺如此精湛,在当时一千多年前,建筑设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高83.7米的定州塔是如何建成的呢?
相传在宋朝初年,开元寺僧会能往西天竺(印度)取经,得到佛教中传说的舍利子回来复命。咸平四年(公元年),宋真宗下诏,命在定州开元寺内建塔纪念,定州知州接到旨意后,急忙绘制塔图,筹集木头砖瓦土石广招名匠,几个月后,一切准备就绪。
准备工作完成了,塔这么高,用什么办法修建呢?定州知州双眉紧锁,束手无策,怕皇帝的期限一到,性命难保。于是,击鼓升堂,召集官员商议修塔事宜。但当时建如此高的塔没有先例,商量来商量去,终没有想出办法。
这时有一文官禀告知州说:“定州这么多能工巧匠,为什么不传他们问一问呢?也许他们有办法。”知府闻言有理,便急忙传唤定州有名望的工匠。不多时,工匠到齐了,见到知州一齐跪倒,只听知州大声说道:“谁有建塔良策,赶紧献上来!”
众工匠哪里见过这个场面,早就吓得魂不附体了,谁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知州一连问了几声都没人回答,气得知州面如土色,手拍公案。盛怒之下,知州一个个提问,凡不知道者,立即推出斩首。
眼看数十名工匠作了刀下之鬼,大堂上只剩下一个工匠了。这时,知州旁边的书办急忙上前劝阻说:“知州大人,定州附近的能工巧匠已经不多了,再这样杀下去,恐怕就更不能如期完工了,依小人之见,莫不如把这最后一个放了,限他几日,如无良策,再杀不迟。”
知州闻言有理,高声喝道:“蠢才,今天暂且饶你不死,限你三日之内把建塔良策献上来,如若不然,定斩不饶!”这工匠回到家闷闷不乐,茶饭不思,苦思冥想。转眼两天过去了,仍没有想出办法来。
第三天,工匠心想,这下可完了,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要连累家人,想到伤心处,失声痛哭起来。越哭越伤心,就往街边的酒馆走,想借酒消愁,等着处死。他到酒馆喝了个酩酊大醉,然后踉踉跄跄直奔城外,干嘛呢?去到了自家祖坟,又想到自己的遭遇,又是一场痛哭。
哭着哭着竟迷迷糊糊睡着了。突然发现他身边站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头,洪钟般地问道:“你有何伤心事,在这里哭得痛不欲生?”这工匠上下打量了老头一番,见他不似凡人,便将自己从小学艺,历尽艰辛,近日因建塔无方将遭杀头之祸的苦衷如此这般地一一说了出来。
老头听后叹道:“我本来有心帮助你,但我已是土埋脖子的人了,力不从心啊!”说完便扬长拂袖而去。工匠急忙拉住老头细问,怎奈一抓,竟抓住了石碑。突然醒来,唉,这原来是一个梦。
工匠觉得蹊跷,仔细回味梦中所见老头的话语,想啊想啊,忽然,他从老头留给他的那句话里,找到了方法,老头说,自己已经土埋脖子了,这不就是土屯起来了吗,这工匠就悟出“土屯塔“的办法来了,工匠急忙爬起来,直奔州衙,献上土屯建塔之策。知州听后大喜,急忙下令动土兴建。
所谓土屯法呢就是利用斜面原理,土坡随着塔一层一层升高,不管第几层,工人都是脚在地面上,等到达需要高度后把土坡清理掉。自此,定州开元寺塔建一层,土屯一层,塔建一层,土屯一层,一直这样修到了塔尖定州塔也顺利建成。
所以到现在,定州城里的十字街也就是定州塔旁边的红绿灯这还有一个很高的坡,基本算是定州城内最高的地点了,据说就是当初修塔的时候留下的产物。
说起来就几分钟的时间,但在当时从开工到建成可是花了50多年的时间。中国人自古就充满智慧和勇气,而此时此刻我们的国人也在用智慧和勇气战胜疫情,如果您对开元寺塔感兴趣的话将来可以来到定州,来到开元寺塔广场,在定州塔脚下近距离感受定州塔的高大雄伟!
来源
河北交通广播车友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