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南发现的城墙和城台遗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考古是神秘的,人们往往好奇于考古人在地下如何开展工作。也正是为了让公众走近考古,年,正定开元南遗址将普通围挡换成了玻璃围挡,并且实施了河北考古史上首个夜间亮化工程。
从那时起,数不清的游人透过玻璃围挡,观摩了考古现场。围挡外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围挡内“五代”“北宋”“宋金”等文化层则令人心生一眼万年、咫尺天涯的感叹。
城墙与城台绘制古城地图
正定古城曾经有古城墙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发掘区,开元寺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伟指向南部一段呈东西走向的夯土墙体,他说:“这段墙体底宽约8米,这样的宽度说明这道墙绝不是普通的院墙,这是我们判断这道夯土墙性质的一个依据。”墙体在发掘区内的长度有米,通过勘探又向西追踪了多米。值得一提的是,墙体在发掘区内东部靠近燕赵大街的位置向南、向北凸出形成一个夯土城台,据推测可能是当时的城门。
夯土城墙与夯土城台组成了城市防御体系,据专家考证,它们修筑于晚唐时期。那么城墙又是什么时候废弃的呢?“到了五代时期,夯土城墙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时对夯土城墙进行了一些修补,对城台部位进行了一次扩建并包砖。到了北宋时期,城墙防御系统已经遭到了破坏,失去了防护作用,在这以后这道城墙就废弃了。”陈伟说。
城墙的发现让这座晚唐城址的具体形制更加清晰,在这之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对阳和楼基址进行考古勘察,在阳和楼下也发现了五代时期的夯土台基,并且台基两侧有夯土城墙迹象。“元代人提及阳和楼时曾说‘传此门为子城南门’,根据发现,我们推测此次发现的夯土城台与阳和楼下叠压的夯土台基分别为城的南北两门,也就是说这座晚唐时期的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从这时起,燕赵南大街就已经是古城的中轴线了。”陈伟说。
商路交通注解九省通衢
正定地处太行山东麓传统的南北交通干线上,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自先秦以来,这一地带就已经显示出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我们发现的这些文物中不仅有本地生产的,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的,这表明正定在当时与很多地区都有着商业或其他方面的交流。”陈伟说。
宋代的湖州镜、来自山西五台县的金代铜镜、陕西铜川耀州窑产的瓷碗、浙江龙泉窑的瓷器……许许多多的文物中,一件闪着光晕的影青高足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影青高足碗是南宋时期景德镇的特产,同一时期,正定地区则属于金国的控制区域,在这里发现影青高足碗表明两个政权在当时存在着民间的经济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开元寺南遗址出土的跨越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千余件瓷器以及数以吨计的瓷器标本产自多个窑口,有附近的井陉窑、定窑、邢窑、磁州窑,还有距离较远的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窑口,足见当时正定古城商业贸易的广泛性。
“我们还从五代地层中发现了海贝,这表明正定和沿海地区存在着交往。”陈伟说,更为重要的是,在五代地层中发现有骆驼的骨骼,此外还发现有胡人形象的红陶牌饰,暗示了正定与丝路的关联。
空间变迁演绎千年绮梦
追随历史的足迹,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发现了唐五代时期的开元寺池沼以及城墙防御体系。到了宋金时期,城墙防御体系废弃,大量的民居、民间庙宇、作坊出现,遗物大量增加,以日用瓷器为大宗,宗教遗物亦占相当比重,表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盛。“这时,老百姓能轻松进入子城修建房子,城墙的城砖有可能被取走建房、城墙夯土可以用来垫地基。所以说宋代以后,正定城的城市功能和布局发生了大的变革。”陈伟说,元明清时期则以民居遗存为主,遗物并不多。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是正定古城中轴线南部的重要遗址,此次发现的晚唐五代时期城墙防御体系、金元时期开元寺寺庙建筑体系、宋金至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街巷体系,无论在层位关系、遗迹现象、平面布局、建造工艺,还是出土遗物上,在正定城市考古中均属首次发现,填补了正定晚唐五代、北宋至明清时期城市考古的空白。
“我们所进行的考古发掘,对丰富正定古城文化内涵、深入发掘正定古城的历史沿革有重要意义。开元寺南遗址是正定城市发展的文脉,折射出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明创造的智慧结晶。”陈伟说。为了进一步让文物活起来,点亮大众生活,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将继续依托城市考古的特色和优势,与当地相关部门联手,开展考古进校园等公众考古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去探寻文化之根、历史之源。
□本报记者刘迪
发现正定古塔之美:木瓦砖石千塔千面
古城正定一眼千年,感受唐风古韵!
来源:石家庄日报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