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在古代原来是有另外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门当户对”只有一个含义,即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没有别的意思。元朝王实甫《西厢记》:“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明朝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满生与朱氏门当户对,年貌相当,你敬我爱,如胶似漆。”
现在不少人对“门当”“户对”做出新解,即指中国古民居建筑中大门的组成部分,是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放置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又叫抱鼓石。“户对”是与“门当”相对,为门楣上突出之柱形木雕、砖雕,多刻以瑞兽珍禽,通常成对,有的2个一对,有的4个两对,有的6个三对,故名“户对”。其实,中国古民居建筑上从来没有“门当户对”一说,“门当户对”现在的说法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产物,这是导游们编造出来的。素有“潮州厝,皇宫起”“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美誉的潮汕民居建筑也没有“门当”和“户对”之说。对所谓的“门当”,潮汕人多称之为“抱鼓石”“石鼓”;对所谓的“户对”,则称为“门簪”“门印”。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门口常放置石鼓一对,因其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老百姓认为能辟邪,故被广泛采用。相传古代将军荣归,常将战鼓置于门前炫耀战功,后来就演变成抱鼓石。在古代,只有较大的宅门,才会配有抱鼓石。抱鼓石具有固定门楼的建筑功能,起到增强门框的稳定性,联系门槛的作用,所以才被人误叫作“门当”,但它更具备象征意义,立的是功名标志。一方面,在讲究等级的封建年代,无功名者门前是不可立“鼓”的。
石鼓是封建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石鼓绝不会脱离它的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石鼓和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整体的装饰效果,给人威武庄严、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之感,有祈福、纳吉、辟邪等装饰作用。石鼓,在潮汕一些宫庙、寺院、善堂、宗祠、家庙、府第、宅第等大门前常可见到,如汕头存心善堂、妈屿岛天后宫古庙、澄海樟林古港天后宫、岭亭观察第、程洋冈蔡氏岳祖祠和庸祖祠、达濠吴氏家庙、潮州龙湖古寨天后宫、彩塘金砂从熙公祠、饶平高堂吴氏宗祠、揭阳渔湖长美袁氏家庙、郭子奇故居“太史第”等门前均置有一对大石鼓。
潮汕有俗语,“入门看人意,出门看阀字”“门风相对,阀阅相当”,指的是门面和主人身份地位的关系。阀阅,俗称门簪,源于中原地区,原来是门向上突出的柱形木雕,是木门框上的一种构件,因形似妇女头上的发簪,故称为“门簪”。门簪多用短圆柱形,是因为它代表了古人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丁旺盛、香火永续。门簪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门簪多少与官品大小成正比,一到五品可以为6个,六到七品可以为4个,以下只能为2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2个。潮汕一些寺院、宫庙、宗祠、府第至今仍保留有木制门簪,如潮州市开元寺、许骑马府等。后来,由于南方多石材且气候潮湿,木制门簪易朽易蛀,所以逐渐演化成石刻门簪。早期的潮汕石门簪多采用圆形花卉图案,明末之后多采用方形,选择了镌字为装饰手法,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书法与治印艺术,以文字的形式,更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理念和主人的精神追求。清代,潮汕官印式门簪逐渐定型,到近代最终定格为方方正正的官印式门簪,这是内容与形式求得统一的必然结果,成为一种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建筑符号。
潮汕官印式门簪的印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祈福语,寺院、宫庙、宗祠、家庙、府第等随处都可见到,如澄海程洋冈村丹砂古寺门印“福寿”、天后宫门印“合境平安”、大夫第门印“富贵财丁”、儒林第门印“福禄”、前美村三庐门印“千子万孙”、后溪村“金财合厝”门印“财喜登门”和“五福临门”、侯邦村“七落厝”儒林第门印“福禄寿全”等;二是颂扬语,多见于宗祠、家庙、宅第,除了标榜高贵身份和荣耀家史外,同时也用来昭示启迪后人,教化后代,实现族旺家裕,伟业一脉相承,例如,前美村长房公祠门印“光前裕后”、古祖家庙门印“联登科甲”、侯邦村“七落厝”门印“诗礼传家”、潮阳关埠霞霖黄氏宗祠门印“文章华国”等。官印式门簪创造了一种集形式、内容与理念为一体的完美,给潮汕传统民居建筑增添了一份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