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到任时,凤翔的知府是宋选,字子才,郑州人,他到凤翔任上,只比东坡早了4个月。宋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仁厚长者,对待东坡尤其温厚,使初次出仕的这个年轻人颇有“幸遇”之感,东坡对他也很是尊重。
宋选这人为政非常勤勉,大小事务无不尽心。这一点,苏东坡是从凤鸣驿在他执政前后的变化中看出来的。嘉佑元年,东坡兄弟进京赶考,路过凤翔,本来想在官府的驿站借宿,谁知里面破败不堪,根本没法住人。6年过去了,他重来此地时,发现馆舍已经修缮一新,过往行人可以宾至如归——宋选上任后才几个月,凤鸣驿就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件事情给了苏东坡很大的启发,为此他还专门写了《凤鸣驿记》一文。
苏东坡在入仕之初,就从宋选身上学到了一种勤勉务实的精神,再加上他自己本来就具有爱民宽物的济世胸怀,使得他在此后多次担任地方官的仕宦生涯中,政绩卓著,造福了一方百姓。
东坡一生足迹所到之处,有无数亭台楼阁,其中有一些十分幸运,由于赢得了东坡的笔墨而千载流芳,即便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一再遭遇焚毁、倾塌,但又总是被后人一建再建。比如超然台、远景楼、墨妙亭、宝绘堂,还有放鹤亭、众妙堂、静常斋、安国寺……苏东坡为他们写的文章,大多成为了文学散文中的名篇,也因此成为了今日的旅游名胜。而在这之中,凤翔的“喜雨亭”,有幸成为东坡笔下此类记文中的第一篇。
凤翔地处西部边陲,本来就处于一个干旱的地带。而在嘉佑7年,这干旱来得更为严重。东坡到凤翔几个月,滴雨未下,田地龟裂,春天本来该是小麦灌浆的时节,但直到现在,麦苗已经枯黄得卷起了叶子,点一把火就能烧起来。如果再不下雨,夏秋之际百姓就得断粮,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的命运就在所难免。
看到这样的景况,东坡心焦如焚。然而,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遇上这样的灾害性天气,为任一方的父母官,就只能祈祷神明,履行他们的职责,下一场透雨,以庇佑天下生民。
宋选和苏东坡,于是决定去太白山求雨。
凤翔是秦之旧地,有名的古都,特别是与秦、唐有关的文物很多,有“凤翔八观”之说。所谓凤翔八观,是指:秦刻的“石鼓”,秦碑“诅楚文”,王维吴道子画的竹和佛像,唐代著名雕刻家杨惠之塑的维摩像,东湖,真兴寺阁,李氏园,秦穆公墓。
东坡刚到凤翔任时,就按惯例去了孔庙拜谒圣人。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闻名已久的石鼓。石鼓形态古拙,但文字飞动。东坡一边仔细揣摩,一边用手指描画;他想读出声来,却发现学问如自己之大,竟也认不得几个字。但见这些字,有的如新月,有的似蝌蚪,有的像禾黍,有的则已模糊湮灭……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当年好古的韩愈,面对石鼓已经感叹生得太迟,何况我又生在韩愈之后又百年呢?秦刻石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据说是周宣王时代文治武功的遗迹,到苏东坡的时代,也已经经历了近年的沧桑。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石鼓曾神秘失踪,直到唐代初年才又重新出土,从此为历代文士所重视。韩愈、东坡看到过的这个石鼓,至今仍然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苏东坡写的《石鼓歌》,共有六十句,用词典雅,摹写入微。在他之前,韩愈也写过《石鼓歌》,东坡有意与他争胜,最终成为吟诵石鼓的两篇名作。
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韩愈
东坡一生,在文学领域,诗词文赋都有不朽的创作,在艺术领域,也是书画俱佳。他从小喜欢绘画,尤其喜欢唐代王维(字摩诘)的山水画和“画圣”吴道子的作品。恰巧,凤翔的普门寺和开元寺,藏有两位画家的真迹。苏东坡自然不会放过瞻仰前辈作品的机会。
吴道子画的是佛像,内容是释迦牟尼死前,在两棵高大的菩提树下讲经说法的场面,而仔细聆听法音的众生,有的迷惑不解,有的恍然大悟,有的悲戚,有的微笑,姿态表情各个不一,栩栩如生。王维画中的佛家弟子,形容清瘦,眉目间有一种淡泊超然的气质。画上还有两丛墨竹,盘根错节,枝叶交互。苏东坡反复品味这两位画家,对之叹赏不已。从性情上讲,东坡特别喜欢吴道子的雄伟奔放,而从审美趣味上,他又更推崇王维的诗画相通。
关于吴道子的画,苏东坡在凤翔任上时还做过一件事……
内容来源:阅读之声
作者/来源:NSJM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