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慧山开元寺 济南南部山区的佛慧山承载了从隋至清绵延上千年的佛教遗传。因山上雕有巨佛,古时又称大佛山。明万历年间,济南知府平康裕在山上建巨大石柱,因像橛子,俗称为“橛山”。因像支笔,又雅称“文笔峰”或“文壁峰”。古人认为济南城地势低洼,地下多水,像一条船,如果不把它牢牢系住,将来便会漂走,所以在此山上立了巨柱,把济南城这条“船”系牢。济南解放前,国民党军队修筑防御工事时将石柱拆除。
山峰北侧的峭壁上有一巨大佛龛,年落成,高约9米,中间设一券拱门,拱楣上刻有“大雄宝殿”4个字,为清末御史、济南书法家张英麟的手笔。龛内正面,有北宋景祐二年(年)依山开镌、第二年完成的一尊佛像。此佛像由整块石头刻成,高7.8米,宽5.35米,雄伟壮观,因仅刻胸肩以上,俗称“大佛头”。
开元寺位于佛慧山峰下的幽深山涧,与千佛山、黄石崖、大佛头东西呼应,上下托衬。原名佛慧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宋景祐年间(一说宋建炎三年)重修。因寺建于佛慧涧中,因此得名。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辟为知府衙门,僧众被迫迁往这里,佛慧寺的香火被开元寺的佛光所代替,于是改称为“开元寺”。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的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该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异常清幽。原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宋代丁香数棵,寺院周围的岩崖雕凿有唐贞观年间的多尊佛像。
由于开元寺环境幽静,历代文人墨客喜其清雅,明清时候还有许多儒生在此读书,像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就曾在开元寺住过。近年来,开元寺得到修复。
历城九塔寺 九塔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灵鹫山西麓,因寺中有著名的九顶塔而得名,相传是唐朝大将军尉迟敬德所建造的。
千百年来,九塔寺几经变故,历尽废兴。嘉靖年间整修后,“朽者挺如,饰者瑟如,凋落者焕如、灿如,于是视瞻俨俨,禅梵恬恬,钟磬訇訇,旃檀芬芬,祈谒而集,游者绳绳……”《重修九塔寺记》的碑文由目睹重修九塔寺的明代诗人许邦才撰。
寺院东西长44米,南北宽25.8米,面积为.2平方米。寺院左边,巍然挺立着赫赫有名的九顶塔。北侧为观音殿。此外,殿内西山墙残存清末的壁画,寺内还有明清碑刻7通。九塔寺虽不大,但却小而有致,特别是寺内的九顶塔世所罕见,人称该寺“貌不惊人,却腹藏锦绣”。
章丘龙泉寺 章丘百脉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历史上与趵突泉齐名。北宋文学家、济南太守曾巩曾赞颂道:“历下诸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泉水直上涌出,玉珠串串,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淙淙沿石渠汇入明水湖。
“青山秀水僧占多”,闻名遐迩的龙泉寺就坐落在百脉泉北岸。百脉泉和寺院合为一体,旧时被列为章丘八景之一,称“百脉寒泉”。该寺昔日规模宏大,殿庑台榭,檐连甍接,为济南地区著名佛寺,寺内的石刻字画都是历代名人对龙泉寺的赞咏。
该寺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年),清代有所增修。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主要建筑现已倾毁倒塌,现仅存大殿梵王宫,为章丘佛教文化的一处名胜。梵王宫东侧近临曲水,名为“东麻湾”。湾内处处泉涌,碧波荡漾,后经人工开掘,扩大成湖。年济南市政府重新改建该寺,使古老的龙泉寺重新焕发了光彩。
翠屏山宝峰寺 宝峰寺位于平阴翠屏山西侧半腰处,因青葱翠绿、嶂列如屏而得名。此山是旧时城中目测洪水深浅的标志物,故原名“水山”。山顶主峰称宝峰,上建玉皇庙,正中建玉皇阁,阁的下层辟有石砌券门,上层顶的四角建筑为三角形雉堞式,似鸟展翅。中砌垛孔短墙,风格奇异。玉皇阁院内西侧存有多佛塔,因塔身嵌石佛多尊而得名。该塔建造于唐贞观四年(年),明嘉靖元年(年)重修。由青石构筑,为八面密檐层石塔,共13层,通高19.7米。每层东南西北四面都辟佛龛,内嵌雕石佛像,原有尊,现存88尊,具有唐代风格。塔顶置铁制宝瓶冠刹,高1.9米,于明嘉靖六年铸造。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峰寺始建于唐天宝十一年(年),由慈净和尚创建,初名“保宁院”。金大定三年(年)重修,改称“宝峰寺”。历经明清扩建,规模逐渐增大。现大多毁弃,但遗迹尚存。寺北侧峭壁之上镌有2窟佛像,内雕菩萨、佛像12尊,据造像题记载,为唐天宝十一年(年)鹿崇贞敬造。(高爱颖 刘守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42.html